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庄矿对全媒巷道进行了锚梁网支护试验,试验巷道经几次瓦斯事故仍完好无损,而同一巷道的木棚支护被严重破坏,有些巷道甚至冒严。事实证明了锚梁网支护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同类条件的煤巷支护改革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徐州矿区复杂地质条件巷道锚杆支护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锚杆、锚索支护的机理分析入手,选择了适合于徐州矿区复杂地质条件巷道的锚杆支护理论,确定了复杂地质条件巷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系统地阐述了徐州矿区复杂地质条件巷道锚杆支护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随着阿舍勒铜矿逐步转为深部开采,深部巷道支护方案亟需优化。为实现按需支护目标,建立了矿山深部巷道分级合理支护体系。首先,对巷道合理支护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汇总分析;其次,提出基于围岩条件、巷道断面尺寸、巷道功能用途和服务年限、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的巷道支护分级方法;最后,基于矿山支护现状、深部巷道支护成本分析比较以及前期支护研究,对合理的支护形式进行评价,确定与巷道支护级别相对应的支护形式和参数,进行方案设计。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分级合理支护节约了巷道支护成本约10%,节省支护时间约20%,降低了支护返修率,支护效果良好,为矿山巷道支护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琦  宋德军  闫殿华 《煤矿安全》2023,(10):146-153
以王家岭矿12302回风巷为背景,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等方法对巷道超前支护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分析了巷道超前支护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长距离支护与无反复支护的超前支护思路;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超前集中应力峰值距工作面距离为8.22 m,超前采动影响区域长度为37.09 m,结合以往现场实际监测结果,确定超前支护长度不低于40 m,考虑锚杆(索)支护系统的支护作用,确定巷道超前支护强度不低于267.38 kPa。提出了“预先主动、一次承载、协同作业、整体支护”的长距离超前支护理念,研制了ZLQ3200/18/37型超前支护运载成套装备,介绍了支护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并结合巷道实际开采地质条件,确定了巷道长距离超前支护方案。实践表明:超前长距离无反复支护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巷道围岩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可以满足巷道超前安全支护要求。  相似文献   

5.
金川矿区高应力破碎岩体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川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体软弱破碎,地压大,约有25%的巷道处于不良岩层中,巷道支护是金川镍矿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作者对金川矿区不良岩层巷道变形及破坏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系统的总结了金川矿区采用的各种巷道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尤其是对喷锚网支护、巷道注浆加固支护、多种方式联合支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金川矿区多年来的工程实践,总结出了在类似的高应力破碎岩体条件下各种井巷工程的最佳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矿过去施工的一-500W轨道大巷破坏严重,大部分巷道都已架设U型钢棚进行扩修,进行了两次卧底才满足了使用要求,从1998年5月份采新支护工艺后,巷道至今无明显变化,支护效果显著提高,为深部巷道的支护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量实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国内外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技术现状和特点。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我国目前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主要技术问题是锚杆支护系统支护强度不够。考虑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点,提出我国发展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技术关键是:提高系统强度以控制围岩变形,提高支护系统柔性以适应围岩变形。其中提高支护系统强度控制围岩变形更为重要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软岩巷道锚杆支护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介绍现代巷道支护的基本原理及巷道岩体应力与变形,确定巷道支护曲面的特征状态。  相似文献   

9.
对朝川矿巷道锚网支护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分析,根据现场调研和理论计算,设计了中深部复杂围岩条件下巷道锚杆的支护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控制了巷道的强烈变形,减少了支护巷道后期的维护量,提高了巷道的安全系数,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采准巷道支护分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岩工程质量分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采准巷道使用的时间,巷道暴露面积以及巷道影响程度来对巷道进行支护分级,并提出了巷道支护分级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支护级别的巷道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支护方式。可降低支护成本,该方法在程潮铁矿采准巷道支护中得到了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支护分级方法来保证支护质量,降低支护成本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