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8月1日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作者用11种声音概括、剖析了自己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莲屋、九州艺文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让你跟随作者回到建筑现场,看到建筑的同时,也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正访谈时间:2017/05/25访谈地点:北京大学红四楼|冯江|《建筑学报》即将组织一次专栏,由几篇关于何镜堂院士作品的评论文章构成,希望不只是品评,而是能对当下的中国建筑进行反思。这次在北京大学展出的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设计的14项作品,您实地参观过其中9个建筑,能否谈谈您在现场的体验和感受?|彼得·罗|首先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如果中国馆还算不上最典型的中国建筑,我不知道哪些才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3)
<正>"你真是个善变的小东西!"妈妈亲昵地刮了一下朵朵的鼻子,就在朵朵刚说完"我想变成一缕风"之后。"前几天你还说想变成一朵花呢!"妈妈笑着说。朵朵不好意思地揉揉鼻子":妈妈,我确实想变成一朵花,但是我也想变成一缕风。不知怎么回事,看到我喜欢和让我感动的东西时,我就想变成它。"妈妈轻抚着朵朵柔软的长发,笑道":这  相似文献   

4.
正首个建筑作品对职业生涯的意义彭礼孝:两位都是八十岁左右的长者了,对自己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应该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何院士属于"大器晚成"型,45岁开始第一个建筑作品(深圳科学馆)的创作,冯老却出名很早,大学期间就组建了gmp建筑事务所,参加了德国柏林泰格尔机场的竞赛并中标。一个是"大器晚成",一个是出名很早。其  相似文献   

5.
《建筑学报》2021,(1):46-49
"拯救老屋行动"回顾 |王逸凡|您最初是如何介入到松阳"拯救老屋行动"项目中的? |卢远征| 2016年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想针对中国传统村落里私有产权的文物建筑开展调研和保护研究.因为对于国有产权的文物建筑,政府会有财政的资金,但私有产权在资金支撑上还是有些缺口,老百姓自己也修不起.  相似文献   

6.
正我有酒,你有故事吗?建筑江湖,人才辈出,你有自己对建筑的诠释,对作品的解读,真巧,我们有平台,愿意听你把故事说出。每年,中国的建筑量占世界建筑总量近一半之多,这些"中国出品"的建筑代表着中国设计师的能力,千千万万的作品中有出自设计大师之手,也一定有那么一个建筑,他的出生和成长都源自于你。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5)
人物刻画的舞蹈作品如繁星一般,璀璨而又繁盛。然而想很好的刻画鲜活的人物,不只是从外形上去体现,更需要是从里至外,表里如一的相融合,才可称之为具有生命力的上乘之作。有许多舞蹈人士运用《九歌》这一题材编排出了各式各样的舞蹈作品及舞剧。本文只是想传达作者对《山鬼》这个人物自己的一些个人见解。分享自己对这个人物有着如何的感情,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山鬼。随着时代的进步,相信也会有更多更好的舞者,可以更好地阐释出更不一样的山鬼。  相似文献   

8.
双重人格宅     
<正>华黎老师在任务设计书写到:"我们将为自己或你非常熟悉的人设计一栋自宅。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兴趣假定房子主人的身份。首先,我们需要谈出对房子主人生活的理解,拟定主人对空间的需要并进行阐释。这类似于每一个人都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之后,自己拟定一个基地,并对基地有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法,然后开始设计。"在这个设计中,华黎老师强调建筑始终都应被理解为场所,建筑实际上只是一个界面,人与自然的界面,以及人与人的界面,因此一定不要只看到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物质体,而更应该关注它所能承载的生活。最终对于建筑的表达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
<正>一天,一个土豪父亲带着儿子到乡下去,想让儿子看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以便趁机教育一下孩子。他们在贫农家过了几天。回来后,父亲问儿子:"你看到穷人是怎么生活的了吗?""哦,看到了。"儿子说。"那么,你告诉我,此行你学到了什么?"父亲问道。儿子回答说:"我看到了我们有一只狗,他们有四只;我们有一个池塘,他们有一条无尽头的小  相似文献   

10.
静谧与光明     
正路易·康:"把建筑的出现视为人性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活着是为了表达。"做媒体,做建筑,每一个印张,每一个空间,都是一波声音的传递、一种情绪的表达、一则故事的述说。翻开书,你和我的故事开始了,你看到的是这一期97803字,我不谈它,只想为你简要道来,这些字背后的故事。我们比你更想守护创作环境这难得的静谧,也比任何人都愿意让你看到行业的光明。于繁杂中汇总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1抢夺城市公共空间并且回应传统|李博|从2008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今年的题目叫做((前线报道》,请问您如何理解这次的题目?|刘家琨|2008年我们参加了张永和策展的中国馆,展示了我们的再生砖。今年《前线报道》这个题目强调的是当今建筑面临的紧迫问题,是一个在语感上更具"战斗性"的题目。总体感觉,我觉得这次的展览还比较有力量,都是一些比较迫切的问题。|李博|您的参展作品是以怎样的构想去回应这样一个带有战火味  相似文献   

12.
正我有酒,你有故事吗?建筑江湖,人才辈出,你有自己对建筑的诠释,对作品的解读,真巧,我们有平台,愿意听你把故事说出。每年,中国的建筑量占世界建筑总量近一半之多,这些"中国出品"的建筑代表着中国设计师的能力,千千万万的作品中有出自设计大师之手,也一定有那么一个  相似文献   

13.
<正>对谈时间:2015年7月10日对谈地点:西海边的院子1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王飞|前年参与了你们组织的"超胡同"城市研究,现在又看到你这几个胡同的项目,我想先谈谈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到了帕拉第奥的时候,他书中的理想式场景和现场建造之间就不是等同的了。理论和实践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分野,到现在完全分开。我觉得像都市实践、标准营造和你们能花几年的时间对同一个地方进行大量细致、多角度的  相似文献   

14.
<正>(关键词:"缘"——从师长到同仁,因建筑结缘)李亦农:我和张总的相识非常有渊源,这要从我的学生时代说起。那时张总应吴良镛先生之邀带着自己的雕塑作品去清华大学办展览。我初见他时真有一种相通相息的感觉,这源于我们对建筑共同的热爱和追求。那时的我每月零花钱只有八十块,结果花了二十块买了两个张总的雕塑作品。张宝贵:现在还有吗?李亦农:至今还珍藏着,我最喜欢那个,它是个精品。这就是我们早期的渊源。他让我们这些  相似文献   

15.
正"建筑师的业是什么?"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这样回答:"直接地说,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都要与之朝夕相对,建筑创作的方向很多时候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每一个建筑师在开始做建筑的时候,都想做一个好建筑。什么是好建筑?我们怎样去评价建筑的好与坏?在这里你或许能找到答案。201 4年4月1日,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建筑梦寻找中国好建筑"科普主题活动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馆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领导,建筑学  相似文献   

16.
"你要去享受人生、体验人生,受伤是一定会的,我替你难过但也替你高兴,高兴是你又多看到自己一点,更懂得爱是怎么回事,痛是怎么回事.每一段感情我都很投入,但不是投入就会有结果.一定的呀,哪有那么顺心如意.但你要找到方法,排解自己的喜怒哀乐.唱歌就是我的宣泄管道,难过的时候我唱歌、开心的时候我唱歌、疲惫的时候我唱歌、迷惘的时候我还是唱歌.人生很短,不要浪费.爱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但你没有经历,你会失去很多机会,像成长啊、领悟啊,勇敢去爱就对了."这是黄小琥说过的话.关于爱,她没有复杂的道理,只是保持简单的自己.关于歌,她也没有复杂的道理,只是保持爱唱歌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营造琐记     
"营造"而不"建筑"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有两种建筑师,第一种在做建筑时,只想做重要的事情;第二种建筑师,在做事之前并不在意这个建筑是否重要,只是看这件事情是否有趣。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30)
<正>周末,表哥约我逛超市,他还神秘兮兮地对我说:"跟着哥哥有‘肉’吃。"我好奇地想:有牛肉吃还是有猪肉吃啊?表哥带着我来到了超市的食品区,笑着对我说:"表弟,看见那些红色的三角形图案没?凡是标着这种图案的,都是可以试吃的!现在,请张开你的嘴,去饱餐一顿吧!"他的话语如三月和风、小溪流水,身为"吃货"  相似文献   

19.
对话何勍     
AW建筑学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 何勍:有年少时的朋友曾经问我,"你怎么会学了建筑呢?感觉你应该是学文科的料子.如果让你回到那个时间段,你可以重新选择生活,你会选什么专业?"我说,或许除了做电影导演,我还是会选择建筑.年轻的时候极其厌恶建筑,痛恨它的枯燥,物质的不可被超越性,现在老了,终于领悟物质的躯壳可以被超越,如果你想超越的话,只是这之间路很漫长且孤独. 每一个项目,我是自己的看客,批评者,也是自己的引领者. AW:您对建筑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什么样的建筑是好的建筑呢?  相似文献   

20.
营造琐记     
王澍 《世界建筑》2012,(5):22-23
"营造"而不"建筑"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有两种建筑师,第一种在做建筑时,只想做重要的事情;第二种建筑师,在做事之前并不在意这个建筑是否重要,只是看这件事情是否有趣。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我甚至一直回避"建筑"这个词,因为它前提在先地把"造房子"这件事搞得太重要了:多种综合的理解,需要"创造力",更多地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