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环境空间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研究其空间特色,对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传统城镇的发展与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面""线""点"状空间入手,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布局、街巷与水系空间和名镇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安居看山地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新 《规划师》2003,19(2):17-20
通过对山地历史城镇特点的研究,以铜粱县安居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探索古镇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对传统城镇、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建筑三个不同层次进行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活化历史文化存量、优化历史文化增量背景下,具有丰厚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名镇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新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文化名镇的保护研究现状,运用时段理论,提出长时段结构网织补、中时段局势面修复和短时段事件点创新的保护更新策略,力求实现文化名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名镇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名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是名镇永远不变的主题。文章从绥宁寨市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入手,定位名镇保护要突出城镇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为当地文化服务,寨市名镇在保护方面构筑了六大保护体系,并在保护理念、实施资源利用、服务城镇文化、推动执法保障四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及过分追求城乡一体化业绩,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使部分古镇、古村受到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今以鸣鹤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在对鸣鹤历史文化名镇现状评价基础上,着重探析了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整治模式、展示利用和实施对策,使之有利于实现鸣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国民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城市特色的呼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文章总结了国内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规划的方法经验,并结合黄山西溪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践案例,对其进行了研究。这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聚落民居、历史街巷的保护工作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丛葵  陈京涛  常乐 《规划师》2008,24(12):94-98
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保护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历史文化名镇的功能,传承与发展其具有特色化的村镇格局,以建筑高度人口容量、土地布局、道路系统、传统街巷、绿地景观、建筑整治与更新、基础设施等规划控制要素对村镇文化环境进行整体动态保护。避免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轮建设高潮中,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其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价值在当代社会得到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镇的根,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增强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出发点,是新时代规划工作的重要原则。本文以赊店古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规划的实践为出发点,结合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本原则,以文化为引领,通过对赊店古镇地域文化特点分析,探讨文化引领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策略,为其他同类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振兴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甘肃地区拥有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八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七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两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榆中县青城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住建部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多样性丰富,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是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板块之一,因此,对于它的建设不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而且对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崛起、城镇及乡村特色和风貌的塑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镇(村)是地域传统文 化的重要载体,是地域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的 结果和实质内容,分析理解这种影响,对传 统文化和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开发都具有重要 的价值。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已经公 布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 与地方语言区、生活区和历史影响区之间的 地域联系,发现传统文化区地域联系强度与 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格局具有高度关 联,但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3.
石亚灵  黄勇  杨林川  张菁  张然 《规划师》2022,38(1):71-77
近十年,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物质空间与社会网络的双重变化.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探讨其保护与发展,因此文章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以西南地区3个商业居住型历史文化名镇为实证案例,选取了k-核、度数中心势、小世界性3个指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3个历史文化名镇在2010~2020...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合理、安全地开发、保护历史文化名镇,本文基于对上海市一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在上海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建设性地提出了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中的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加大对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和传统风貌区的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三层七类"保护体系,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会同市文化旅游委开展全市范围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和传统风貌区的申报评定工作。历时近一年,通过基础调查、成果补充完善、区县复核确认、专家咨询审查、  相似文献   

16.
胡力骏  邵甬 《新建筑》2011,(4):122-125
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镇普遍具有依托水系、融合自然的特点。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保护观念较为普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除了关注物质环境与人文特色外,还涉及区域城镇经济竞争、旅游发展限度、人口外出务工造成空巢现象等经济和社会问题。以佛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说明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充分体现名镇价值特色,它既是保护工作的核心,也是名镇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规划编制还需更多地关注环境背景、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平衡、在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并应针对地方管理能力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为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社会网络, 改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镇出现 的“重物轻人、重量轻质、重个体轻网络” 等问题,以重庆宁厂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 分析方法,建立社会网络模型,定量测度 了社会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脆弱性与均衡 性。研究结果显示:宁厂镇社会网络稳定性 值为0.6439,脆弱性值为0.017,均衡性值为 0.5124,社会网络保护值为1.173,社会网络 整体保护较差。并从社会网络结构自身以及 物质形态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历史文化名镇 社会网络保护更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贵州西江镇千户苗寨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文化名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地,发展势头尤为迅猛。相对于发展实践,当前理论研究对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考虑较少。文章通过分析贵州省西江镇千户苗寨的资源特色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发展阶段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判断,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管理,变资源为旅游产品,打造全国苗族特色旅游之乡的品牌等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Z2)
文章从探索西藏山南市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整治的实践出发,借助于文脉修复的方法,结合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要求,通过对其文脉特征的分析,探讨以文脉为导向的修复性规划设计策略,即确定保护主题,构建保护体系;修复传统街巷,重塑文化体验;修补公共空间,展现民族文化;修复传统建筑,改善生活环境,使得昌珠镇在保护与整治的博弈中得以发展和延续。其策略为其他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整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戴彦  敬令闻  贾铠针 《新建筑》2023,(2):132-137
历史保护绩效评价主要用于研判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基于价值测度的逻辑建构,运用先导性研究、结构化观察和主题性访谈等方法,针对历史与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的要素测度建立历史文化名镇空间保护绩效评价的技术框架,并对重庆龙兴镇展开实证评价,阐释其保护绩效结果的关联机制。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实施对名镇空间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保存较为有效,但对遏制空间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减损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各空间单元和要素价值的收益性和稳定性也不均衡。这一结果与当前保护制度、社会环境和空间开发等机制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