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镇特色消逝、千城一面等问题的突显,使得现代城市越发地沦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纯粹空间,产生诸多"无场所"现象。在今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延续地域文脉,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从注重"空间创造"转化为强调"场所营造",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场所感。文章以贵州省金沙县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空间到场所,从宏观到微观,对体现场所感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21,(4)
基于国内外场所理论,总结城市街道空间的适用性,分析城市街道中需要营造场所感的街道类型,提出场所水平与场所公平两个街道评价维度;在归纳街道存在的场所性不足、需求供给错位等各类问题,研究国内外街道设计实践中对于提升街道场所感行之有效的改造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的一般性设计方法与评价思路,并将其应用于正在编制的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中。期待通过《指南》的编制、发布与实施,唤起全社会对于场所感街道的重视,推进街道场所营造的各种实施改造、城市政策与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笔者参与的规划与设计实践分析,从融入城市设计的城市规划编制、以适宜街区尺度营造宜居城市的新区规划与设计、注重多样化的已建成城市空间梳理、寻求多元共生的历史环境中的城市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营造场所感的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如何贯穿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各个过程,以城市设计改善和提升城市空间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5.
计川  陈佳 《华中建筑》2014,(11):65-71
该文从城市与人的本质关系出发,认为现代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应以满足城市主体——人的需求为基础,追求场所感的体现。并以温州总部基地建设工程项目设计为例,从"创建有活力的静态实体设施"及"规划可意向的精神体验空间"两个方面探讨营造场所感的设计要点。强调在营造场所物质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精神层次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从城市到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广州新会金诺城市综合体规划项目为例,从项目出发,研究城市综合体建筑体验空间设计的有关问题,以人在城市综合体建筑中的体验行为和如何创造主题性体验空间为研究基础,从场所感认知、空间尺度秩序、人性化主题特色、功能设施布局以及细部节点要素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有场所精神的人性化的城市综合体体验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体验式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感官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及叙事体验四种不同的体验式设计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以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工作中场所感的营造。  相似文献   

9.
体育公园的复合化趋势促使其突破原有空间界面而不断增强内外空间的互动交流,场馆与空间景观也从原来的独立空间要素发展为体育公园场所精神统一的载体。文章针对当前体育公园场所营造中存在的场馆尺度缺乏协调性、建筑景观缺少互动性、场所文脉缺乏在地性、运动空间场所感缺乏等问题,结合实际案例从场馆体量消隐、景观建筑衔接、场所文脉衍生、空间场所感营造四个角度提出当代体育公园建筑与景观“交互”设计策略,探讨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突破空间边界的场所营造思路、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蔡洋 《云南建筑》2014,(1):151-154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区域,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最重要的地段,它不仅具有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更应该是居民工作和生活延续的场所。结合昆明南城城市设计,阐述了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目标、原则及要素。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当前我国中小城市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背景,以东阿县图书馆建筑设计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该工程的项目背景,分析了项目选址、建筑总体布局、建筑空间组织以及使用者的行知等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感营造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对话、建筑空间的"在场性"体验、建筑功能对空间活动的多元化引导以及使用者的文化认同感等与文化建筑场所营造相关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工程设计对中小城市文化类建筑场所感营造的具体设计手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空间中重要建筑类型之一,对城市的美学、形态以及场所空间的形成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在城市设计视野下同城市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从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空间三个方面剖析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健康城市理论主张人与城市要素之间互相支持,体育公园场所设施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设计有助于城市居民充分感受到健身的便利之处,也有利于塑造城市的界面形态。该文运用城市精明增长理论,以实际案例分析了体育公园场所与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在适合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布置体育公园场所,以及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中体育健身场所的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城市体育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锋 《中外建筑》2011,(1):77-78
本文的兴趣旨在为全面复兴传统商业街区,对有重要历史特征和场所感的街区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通过理论总结与实例分析,本文提出了城市设计理论在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广场作为空间的场所在城市建设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形式的产生和功能的演变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分析城市广场的发展与设计原则,将有助于建设美丽宜人的现代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以沈阳小南天主教堂广场设计为例,从广场空间构成的形态与场所构成的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文化广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完善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针对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一期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城市设计着重考虑整体空间布局,建筑环境与场所感的创造,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和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相衔接的四个方面,从而营造高教区整体和谐、富有情趣和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8.
传统商业街道空间场所感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文章解析了场所感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人对场所要素的识别认知到过程体验而产生的内心感受,以传统商业步行街——重庆磁器口商业街为研究对象,对其场所构成的物质空间、活动、文化三大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传统商业街道空间场所感营造的要点在于明确的街道识别认知与良好的过程体验感受,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开然 《园林》2014,(5):28-31
城市设计中最为人关注的设计内容通常是空间格局设计和场所焦点设让空间格局设计是指实体空间的组织分隔和围合,以此创造各种类型的使用空间、感受空间和暗示空间,而场所焦点设计则是指关于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品、景观构筑物和动态焦点的设计这可以囊括从水景、雕塑,到事件景观、表演舞台等所有能够创造焦点效应的内容。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反而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城市设计中的景观表皮设计。  相似文献   

20.
邓蜀阳  周露 《新建筑》2009,(4):97-100
场所是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有清晰特征的城市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强调人的参与。场所理念设计就是将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因素纳入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建立有秩序的、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活空间。结合重庆市合川区凉亭片区商业中心城市设计,从空间到场所,从功能到形式,研究如何通过城市的积极空间和组织形式,把人和空间联系起来,使空间更赋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