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是岭南建筑学派大师何镜堂院士提出的具有整体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思想策略,泰州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以此思想为指导。该文以"两观三性"思想为视角,分析泰州中学的规划设计内涵及建筑设计理念,探讨呼应城市文脉、与地域文化和谐共生的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展览2016年10月始于威尼斯,2017年在上海、北京、哈尔滨、成都、广州等城市巡回,展览以何镜堂院士的建筑理念和对中国现实的观察为题,显示了建筑理念在何镜堂先生心目中的重要性。何镜堂建筑理念的形成受到了其师夏昌世先生(1905-1996)的影响~1,夏昌世先生和何镜堂先生是理解新中  相似文献   

3.
岭南建筑在历史进程中结合独特文化特征不断融合发展,呈现出了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及绿色建筑特质。现代岭南建筑创作应借鉴传统岭南建筑在不同层面适应环境及气候的营建策略,在传承、弘扬岭南建筑地域特色及绿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营造方式和材料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岭南建筑的创作经验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总结,为创造出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岭南绿色建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大规模建设浪潮中,国内建筑界迫切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认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判性地区主义"就被当作地域主义的修正和完善,取代"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理论工具。与此同时,植根于岭南建筑学派的何镜堂院士,也在地域化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下建筑发展形势的"两观三性"设计思想,创造性地把地域性与时代性、文化性有机整合,以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统筹规划,形成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设计理论。该文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分析批判性地域主义和"两观三性"设计思想,探讨适合国内建筑发展需求的地域建筑策略。  相似文献   

5.
《南方建筑》2015,(1):2
<正>2015年各期主题201501民居与传统建筑201502变化中的绿色建筑201503海绵城市201504城乡规划20150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设计201506纵向基金资助《南方建筑》创刊于1981年,自2008年起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接办,何镜堂院士担任主编和编委会主任,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南方建筑》秉承"重研究、重理论、重创新"的办刊精神,关注当今现代建筑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作品,关注地域建筑设计及理论的研究,凸显岭南建筑文化特色;侧重论文的研究性、理论性,突出对设计实践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7.
正id+c:"两观三性"是你的设计理念的关键所在,能否与我们谈谈这一理念的具体内容?何镜堂:建筑的"两观三性"分别是指建筑的总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还有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的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  相似文献   

8.
刘剀 《新建筑》2007,(1):41-45
建筑大师何镜堂是岭南建筑的领军人物,也是目前教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核心人物。本次访谈主要围绕何镜堂先生在教育建筑方面的创作展开,从中展示他在建筑创作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管理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9.
岭南园林的生态理论代表着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环境和地域传统。文章首先简述了广东四大名园独特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体型处理、建筑风格和功能组合等方面分折其造园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借鉴,特别是在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和现代园林酒家规划设计中的有机运用。  相似文献   

10.
岭南园林的生态理论代表着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环境和地域传统。文章首先简述了广东四大名园独特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体形处理、建筑风格和功能组合等方面分析其造园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借鉴,特别是在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和现代园林酒家规划设计中的有机运用。  相似文献   

11.
岭南园林的生态理论代表着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环境和地域传统。文章首先简述了广东四大名园独特的设计理念,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体型处理、建筑风格和功能组合等方面分析其造园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对传统岭南园林的借鉴,特别是在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和现代园林酒家规划设计中的有机运用。  相似文献   

12.
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夏昌世先生生平及创作思想的分析.阐述他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执着坚持现代主义建筑精神,在建筑设计创作及建筑教育上影响及带动了岭南现代建筑发展的风气。夏先生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岭南地域特色相结合,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郦伟  唐孝祥 《南方建筑》2014,(1):99-104
从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和建筑学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何镜堂建筑论著的文本研究,指出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是在"实践—理论"的辩证互动中发展与成熟的;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形成与发展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是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 ,最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何镜堂教授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是我国一位在建筑创作、学术研究和建筑教育领域成就卓著的设计大师。他把设计、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 ,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较有影响的作品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建筑师。他长期致力于岭南新建筑和文化类建筑的研究与创作 ,以实践成果探索岭南新建筑创作的途径与方法 ,探索建筑与环境、造型与功能、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协调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地域性、文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邓頔 《中外建筑》2010,(9):69-70
本文从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对何镜堂与齐康建筑作品的浅析,探讨了两位大师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以及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并揭示了地域建筑在中国当前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岭南建筑与城市风貌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核心表征。近现代以来,岭南建筑与城市在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设计方法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但在省域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如何对此类特征进行弘扬、如何让城市设计进一步彰显,尚未有明确的指引或研究。研究在梳理和总结广东省地域建筑保护、活化、创作以及城市设计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以加强广东省地域建筑与城市风貌特色为目标,探寻弘扬岭南建筑特色与彰显岭南城市风貌的实现路径,明确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提升岭南特色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广东省及各地市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指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岭南现代建筑发展有其独特和清晰的脉络。文章着重讨论岭南现代建筑流派的代际传承及其产生的超越地域范围的影响,涉及建筑师群体的交流合作关系、政府领导下对中南地区的贡献、对港台地区的辐射。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流派发展的宏观勾勒,触发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其现代建筑教育和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动力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岭南现代建筑思想的来源及其对岭南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深刻影响。文章分阶段讨论了该学院建筑教育、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特点,并提出了岭南建筑学派正处于成长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创办的勷勤大学建筑系,是我国近代最早建立的建筑学科之一。华南建筑在第一代建筑家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始终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科学研究,长期扎根地域,面向前沿,对"岭南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80余年来,学院先后孕育培养了6位院士、13位设计大师和1位长江学  相似文献   

20.
应用分形思想研究岭南建筑学派与其创作,旨在探求一种具时效性、操作性的创作思路。从分形视角对岭南建筑学派及其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其实质与设计策略。岭南建筑整体表现出对地域环境的维度一致性,呈现对气候、自然地理的分形同构。岭南建筑根植于地域,成为一种经过逻辑推导而形成的有理建筑,属于建筑与地域分形相似对称的建构手法;从地域文化入手,通过诠释事件意义,以空间作为语言表达事件,这是文化相似性迭代;各种建筑文化信息通过不同的尺度层级展现于建筑空间之中,衍生出尺度层级的设计手法;岭南建筑与园林空间相互嵌套,由于尺度不同而构成多重镶嵌互含关系,属于是分形镶嵌韵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