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苗族传统民居特征与文化探源》汤诗旷著本书建立在历史文献解读及田野调查工作基础上,以建筑学为主的多学科方法对苗族传统建筑特征的古今演进、空间分布进行分类梳理和研究,并对附着其上的文化因子进行源流考证。建构以"住居原型"为内核,特征要素层理分布的苗族建筑谱系,在建筑学领域整合研究已割裂的苗族文化。本书建构了一个具民族识别性的苗族建筑谱系,并对谱系特点及其适应性传承提出了设想,对完善民族建筑学研究有所创新。定价:98.00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湘西地区的苗族与土家族传统文化切入,延伸至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艺术特色,在对两个民族文化及民居艺术的简短介绍中,阐述地域文化之于建筑的重要性,并探究传统民族民居艺术与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层联系。并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建筑景观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景观特色流失的问题,因此对聚落建筑景观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某一民族地区内建筑景观的空间差异,以湘西多个苗族传统村落为考察对象,基于景观基因图谱探究不同地域苗族建筑景观的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环境适应性,湘西苗族建筑景观主要有岩溶台地深苗区土石建筑、熟苗区砖木建筑、岩溶谷地深苗区混合建筑和浅苗区多开间木质建筑4种类型。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经济基础要素和文化交流要素等是导致苗族传统建筑景观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吊脚楼作为苗族和土家族聚居区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地形、气候、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形成突出的特征。这一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广域意义上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揭示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源之一的干栏式建筑及其聚落的发展演变。文章着重研究苗族、土家族吊脚楼聚落及建筑形态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异同,着眼其共同特征,进而对建筑单体、聚落组团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两者既存在相似的内容,也存在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建筑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空间使用形式、建筑构件使用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在各文化板块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湘西苗族的传统宗教和祭祀文化也存在着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文基于宗教文化视野,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展开研究,详细论述在祭祀文化影响下苗族传统建筑祭祀空间的布局与装饰特征,阐...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原创动画,使动画作品有了质和量的提升。我国民族色彩绚烂多姿,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民族故事丰富多元。该文以苗族为例,通过分析苗族服饰纹样、苗族家具以及生活饰品纹样的特色,将苗族特色元素运用到动画作品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相结合,探索具有民族意味的动画作品。通过高校动画媒体课程阐述,该文研究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措施,以期辅助动画专业教学,提升动画原创品质,扩大媒体范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动画人才。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解读了黔东南苗族民居装饰木构件的背景、文化内涵及传承。通过探索该地区苗族民居建筑装饰构件的成因,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创新建筑遗产的措施和方法。将苗族传统民居构件与新型建筑模式相结合,为研究符合当地文化特征的住宅建筑产业化模式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135-136
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其工艺具有典型的民间工艺的特征。从民间工艺的角度讨论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文化,进而探讨了对其传承和保护的方法。保护苗族银饰生存的文化空间和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是苗族银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0)
苗族传统图形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情境之中,对其进行直接的抽取和利用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商业设计发展的需要。在当下现代设计的大环境里,只有对苗族传统图形进行演绎与创新,使其符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睿智 《居业》2021,(5):29-30
苗族是贵州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省内苗族多数分布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相关研究在近年来持续火热,苗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传统苗族村寨有着独特的空间划分和建筑体系,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智慧,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改变,传统苗族民居的功能空间划分逐渐不能满足生活所需,苗族村民们也尝试对传统民居进行改建但总体缺乏规划,对民居和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对传统民居结构进行分解,并在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对原有功能进行重布局,探索有利于村寨发展的苗族民居建筑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7):236-237
本文以滇东北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为主要探索内容,对芦笙这一富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器乐进行了扼要介绍、对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人王杰锋的调查、对滇东北苗族芦笙传承现状、制作技及在芦笙舞蹈中的运用。笔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滇东北苗族芦笙,使芦笙这一传统民族器乐能够长久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6):33-41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先民充分运用自身劳作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苗族传统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是其文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先民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晶。深入挖掘和探究苗族传统生态智慧,并将其作为一种社区建设资源和治理资源加以运用,对于苗族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3):150-156
古丈苗族拥有一整套传统的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制作了驰名的"古丈毛尖"茶。苗族文化在这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并非是唱独角戏,而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三个民族的互动磨合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建筑人类学与传统营造法交叉的视角,对黔东南州传统苗族村落——大树脚村的建筑及建筑空间的文化做出阐述。通过田野调查、工匠访谈及笔者自身对苗族文化的了解,重点阐述了大树脚村的营造技艺,包括祖传造屋方法的匠语解读、建筑术语分析、水分计算及营造工具介绍等,并以此为线索结合周边苗族村落、汉族村落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异同及分析其可能的源流,初步探究苗族乡土建筑及其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引言提出了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运用问题,然后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空间、建筑及外部空间、细部及色彩运用等三个方面的详细研究,得出相应的设计启示,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中国传统村落峰会永久会址暨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的相应设计环节中,详细阐述了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见解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勤劳、勇敢及爱美的民族,是我国古代华夏、东夷和苗蛮的三大部族之一,相传为蚩尤之裔。蚩尤既除,黄帝代兴,苗族被一再驱逐,由黄河北岸被逼渡江南迁。苗族人民在那漫长历史的艰苦岁月里,由黄河流域而迁居于江汉流域,继由江汉流域而迁居于湘、黔、桂、滇、川、鄂等地的深山丘陵之不毛穷壤,完成了以千年计时,以万里计程的大迁徒。苗族特有的历史,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也融铸出了苗族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弱势民族文化趋于消亡。苗族地区特别是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服饰文化也面临消退,在现代设计领域如何对苗族传统银饰造型元素进行吸收与现代化改造,对传承和发扬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艺术特色,保护苗族文化遗产,开发应用丰富的苗族银饰文化资源,促进苗族银饰产业发展,进而解决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武陵山片区苗族文化特别是银饰文化越来越收到广大人民的广泛关注,成为各民族所喜好的装饰艺术品。对研究武陵山片区苗族传统银饰造型的现代性应用显得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18.
一、地方环境、民族文化的启示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受到社会、艺术、文化、技术以及人的心理、伦理、道德观念的现实影响,在建筑上反映出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民族传统特色。位于鄂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东南方向交界处的长阳县境内,早在远古时代就繁衍生息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土家族。在1984年12月正式成立为长阳土家旅自治县,属宜昌地区管辖。全县43万人口,其中土家族人20万人,占47%;面积34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94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2)
苗族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随着手工艺人的消失,和现代化社会的飞跃发展而逐渐地消失。如何将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保护,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将苗族刺绣元素运用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出一批活用民族元素的设计师,他们不仅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创新结合,使得大众消费群体了解和认识苗族刺绣,更加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世世代代居住着苗、布依、恫、彝、水、瑶、伦佬等少数民族。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建筑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贵州各族民居,堪称建筑文化百花园中的朵朵奇葩。内涵丰富的苗族民居苗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境民族。我国是苗族的发祥地,贵州是其主要聚居区。由于住地分散,山水阻隔,各部苗族之间,民居差异很大。在苗族人数较多、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及河谷地带,其住房多为四根三间、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而在山区则多为灵活多变、萧洒飘逸的干栏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