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剀 《新建筑》2007,(1):41-45
建筑大师何镜堂是岭南建筑的领军人物,也是目前教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核心人物。本次访谈主要围绕何镜堂先生在教育建筑方面的创作展开,从中展示他在建筑创作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管理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2007,(7):90-91
我常用"二观"、"三性"来理解建筑创作,即建筑师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面对各种因素,分清主次。建筑创作首先要突出建筑的整体观,综合优选,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  相似文献   

3.
正王昀(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我曾就读的北京三十六中学原位于西单北口,在路口同侧记得曾有一个科技书店。1980年初偶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建筑师》杂志,记得封面是绿色的,右上角画有天坛的速写。翻开杂志,里面有画和很多有趣的文章。建筑师"不那么数理化",把我蒙进了这个专业。进入大学后,1980年底创刊的《世界建筑》杂志是当时我们唯一能够了解外部建筑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学建筑的学生争相阅读和购买的杂志。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人生最初的几篇拙文,均发表在创刊于1983年的《新  相似文献   

4.
《城市环境设计》2013,(10):34-43
因为对艺术与科学的热爱他踏上了建筑学习之路。他作为“文革大革命”前华南理工大学唯一一名建筑设计类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广西土木建筑》2012,(4):115-1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何镜堂指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年初,《建筑学报》编辑部在电话里约我,说杂志社准备在7月搞一次面向青年建筑学者的写作班,希望我能讲讲建筑类访谈的经验。放下电话,我查了下存档,算上排在日程表里的两个访谈,发现在过去的5年间,我为《建筑学报》和《建筑师》这两家媒体做了面对15位建筑师的20个项目的 21次访谈,大抵凑得齐一堂课的素材。那天,我又记起了几年前在方家胡同座谈会后张路峰老师讲的一段话。张老师说,他刚带着大二学生去了上海嘉定,看了中心公园里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0月,应威尼斯建筑大学马里诺·福林教授的邀请,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的10个建筑作品以Place,Culture,Time.He Jingtang:Design for Drastically Changing China(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为题在威尼斯特隆宫展出,同时举行了开幕论坛。2017年,展览增加部分作品后在上海、北京、哈尔滨、威海、成都、广州等地巡展,引起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也带来了审视相关作品和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何镜堂: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展览2016年10月始于威尼斯,2017年在上海、北京、哈尔滨、成都、广州等城市巡回,展览以何镜堂院士的建筑理念和对中国现实的观察为题,显示了建筑理念在何镜堂先生心目中的重要性。何镜堂建筑理念的形成受到了其师夏昌世先生(1905-1996)的影响~1,夏昌世先生和何镜堂先生是理解新中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岭南派的"现代建筑"与"地域建筑"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混成印象,通过对气候、庭园、线条和体积4个关键词的剖析,认为新中国以来岭南建筑的理念内核实际上更多源自于对现代性的追寻;分析了何镜堂的话语选择和作品引用源,揭示了其建筑理念中蕴含的将建筑作为一种修辞的理解,这一理解正好在走出岭南的过程中与各个地域和国家对主体身份认同的渴求相契合。在现代建筑与地域主义的辨析中阐释了从夏昌世到何镜堂的建筑理念的嬗递。  相似文献   

10.
何镜堂作为华南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之一,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学界对其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设计手法及创作理念的介绍,而运用建筑美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的则尚属少数。本文基于审美客体属性的视角,阐述了何镜堂建筑作品的形象属性、表现属性及意蕴启示属性,以期深化对华南建筑美学的理解,并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邓頔 《中外建筑》2010,(9):69-70
本文从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对何镜堂与齐康建筑作品的浅析,探讨了两位大师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以及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并揭示了地域建筑在中国当前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时间:2019/01/22地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1微缩城市与建筑构成|范路|创新楼周边路网是横平竖直的,周边建筑形体也都是方方正正的,而创新楼高楼部分的三角形形体十分独特。对此,您在设计时是怎么考虑的?|柴培根|主要还是由环境决定的,因为要照顾到西侧住宅的日照,所以在可建设的最大形体基础上进行了切削,也  相似文献   

13.
受《I‘ARCA》杂志主编卡萨提教授的委托.2010年8月3日,意大利AM设计公司总建筑师约瑟夫教授(Josephdi Pasquale)在意大利米兰对来访的何镜堂院士进行了专访。这也是约瑟夫教授继采访朱小地、崔慢等中国著名建筑师后,对中国建筑大师进行的又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14.
《世界建筑》2015,(4):58-63
<正>何镜堂工作室是在一组旧建筑基础上修缮、改建而成的,这组旧建筑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原为老中山大学时期教授的居住区。在完整街块内,北面一列是6栋1930年代建成的单层坡顶别墅,南面一列是4栋1970年代末建成的两层双拼别墅。由于年久失修,这些建筑现已破败,更有部分坍塌成为危房。我们从2004年起至今,经过4次渐进式的更新改建,将这一破败的历史街块逐渐转变为一个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建筑师工作室,为校园创造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创新基地,为社区创造了一个自然、人性化的公共活动场所。多年来,我们的创作道路是从地域中找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我在1990年代首次接触何镜堂和他的团队,立刻对其项目范围之广泛和设计表达之多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他著名建筑师不同,何镜堂的创作成果并不通过任何一种形式和风格特征的重复来建立可辨识度,恰恰相反,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形式逻辑和特别的表达方式。而且,不同项目之间看起来差异很大,很难归结于单一的作者出处。  相似文献   

16.
腰身笔挺,步伐矫健,眼里透着坚毅和睿智的光芒;众多重大设计项目和获奖工程;众多的荣誉和头衔;健康和快乐的形象,还有他的"两观三性"以及他的成功之路:成功=才能 勤奋 机遇 人品,这是何镜堂院士给我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之重大、现实之复杂、视角之多元,注定令其不仅是理论家和学者的集体工作,亦需要来自设计实践的“一线”视角。由此,围绕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之于理论建构的潜能及关系、未来技术革新对于建筑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三大方向,特以访谈的方式,邀请18位建筑师和学者展望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正>受《I'ARCA》杂志主编卡萨提教授的委托,2010年8月3日,意大利AM设计公司总建筑师约瑟夫教授(Josephdi Pasquale)在意大利米兰对来访的何镜堂院士进行了专访。这也是约瑟夫教授继采访朱小地、崔愷等中国著名建筑师后,对中国建筑大师进行的又一次专访。《I'ARCA》杂志主编卡萨提教授对何镜堂院士等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相似文献   

19.
正洪:您作为泰国最重要的建筑教育家,同时也在泰国艺术大学(Silpakorn University)建筑学系任职全职教授,又作为Research Studio Panin主持建筑师,我很感兴趣您从事建筑的原因(图1、2)。Tonkao:我会读建筑是因为我不知道还有哪些其他专业。事实上,我的母亲是位建筑师同时也在泰国艺术大学任教;而我的父亲则是艺术家,巧合的是他们两人都毕业于泰国艺术大学。在我幼年时期,我受到他们很深的影响,不管是艺术、设计或是相关认知,都逐渐让我走向建筑师这个专业。  相似文献   

20.
<正>程泰宁:作为建筑设计师来讲,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就是我们做设计时要有世界语境。我提倡公平竞争,也提倡双向交流,但我们要有自信,这非常重要。我觉得我们有些建筑师不太自信,把西方的东西看得高不可攀。我觉得应该尊重西方建筑文化,看到他们好的地方。但你不能不假思索地用他的思路,跟着他往下走。用我们自己的思路来走,也许也会出一些好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