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典型传统聚落桂峰村山地街巷空间为例,从图底关系、街巷界面类型、场地竖向及其街巷空间尺度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传统聚落街巷空间要素的相关性,探索山地型传统聚落空间生成的内在关系以及分析复杂聚落空间形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街巷空间作为聚落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村民的各种社会活动。本文以通道县芋头村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和量化分析结合的方式,基于其山地地形的环境,对其街巷的形态及景观界面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山地型村落芋头村在对自然的尊重下营造出尺度适宜、布局灵活的街巷空间,对继承和保护传统聚落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3.
立足当前城乡遗产保护从"资源保控"向"文化传承"的观念导向转变,聚焦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问题。针对传统历史城镇形态保护方法"依形套式、附形失韵"的问题瓶颈,提出基于景观基因"双系统"识别解译的历史城镇空间特征保护与文化气韵传承关联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城镇景观的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的哲学基础、发展观念、实践思维、气质品性等方面,系统识别、解译了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基因"和"文化基因";并据此提出山地历史城镇景观基因配对关联的保护传承措施,以拓展既有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认知,为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文化的特征识别与保护传承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4.
方波 《重庆建筑》2011,10(3):26-31
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以其宜人的尺度、淡雅的色调、丰富的形式、多向度的景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传统规划观念、社会因素等方面对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为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的保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卢峰 《南方建筑》2013,(2):48-52
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制约山地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山地城市应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指引下,从生态环境安全、地域特色塑造、资源整合、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等不同角度,积极探索以紧凑城市形态为核心的山地城市发展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延续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从而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接地形态是山地建筑特有的构成因素,它反映了建筑的应地策略模式。通过实地调研与归纳分析,研究具有相当区域类型代表性的贵州西江苗寨传统山地民居接地形态类型及其特征,分析总结当地传统山地民居地域性应地智慧。  相似文献   

7.
引言山地城市受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空间依山就势、高差错落有致,以街巷为代表的线性空间成为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1。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理念指引下,以重庆为代表开展的山地城市街巷更新研究不断深入(表1),本轮编制《重庆市渝中区山城步道品质提升规划》即是在已有步道更新结构(图1)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湘西苗族节庆仪式对其民族文化具有解读和传承的作用和意义,而在仪式的表达、演绎和实现中聚落公共空间具有其必要性及特殊性。位于湘西山地地区的苗寨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民族文化,形成了一些与平原地区村寨聚落有所差异的公共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了湘西苗寨中公共空间的形态及特色,并以接龙仪式为例探究其由文化内涵联系而形成的空间序列。由此进一步认识和阐述湘西苗族村寨中仪式的存在形式和价值,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价值构成、生成环境、空间格局、街巷肌理4方面阐释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并从空间格局、空间肌理、保护范围、建筑高度4方面提炼适应于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保护措施,然后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详细阐述将这些措施运用于保护规划实践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1.
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形态多样,分布密度高,是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的关键。青岛特殊的山地、丘陵型自然环境使得山地型历史街区成为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典型山地型历史街区街道空间、院落空间和过渡空间三种类型的开放空间的分析,归纳总结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特征,并提出山地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进程中在空间尺度方面应遵循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街道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骨架,是城市的特色与活力所在。分析了传统山地城市街道中人的各种活动与自然共存的根本所在,指出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具有适应性、立体性、层次性与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的探讨,力图在现代山地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中,为重构被破坏的环境秩序提供规律,再现传统街道美学,从而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地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云南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山地聚落是这一地区典型的聚落类型之一。由于山地聚落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而逐渐被时代遗忘,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聚落很好地保留了古朴的民居建筑风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传统的聚落布局特征,云南的诺邓古村就是这类聚落的典型代表。系统研究和分析诺邓聚落的空间构成及影响成因,有利于我们总结和归纳该地域山地聚落空间的总体特征和普遍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水网地区村镇街巷空间因水系的不同而存在不同,不同地域的水网村镇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文章通过空间句法来分析研究东西方水网型街巷空间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东西方的村庄街巷空间的侧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也发现现代交通的发展是造成街巷空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城市景观应满足人们对所处地域环境的整体认知和在社群中的定位要求。在分析山地空间特色和景观层次基础上,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对山地空间景观层次的多元化、场所性和环境意识进行了探讨,建议性地提出山地城市景观调控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龙彬  朱竞 《重庆建筑》2013,12(4):7-11
伴随着经济高效增长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山地城市空间呈现出加速增量式扩张态势,而由于山地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诸多山地城市空间拓展和用地布局遵循着"分散组团"发展规律。该文具体分析多个山地城市的用地增量数据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形态,从城市自组织及他组织双重演化研究入手,解析增量发展阶段山地城市"分散组团"布局的动力因素和形成机制,为山地城市"分散组团"布局的规划策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应满足人们对所处地域环境的整体认知和在社群中的定位要求。在分析山地空间特色和景观层次基础上,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对山地空间景观层次的多元化、场所性和环境意识进行了探讨,建议性地提出山地城市景观调控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松溉古镇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街区街巷空间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溉古镇是重庆市长江上游古街区保存最完好的古镇,其保存完好的街巷空间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样本。解析松溉古镇的街区风貌和街巷空间,从中发掘朴素的适应性方法,以期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传统聚落的历史文脉以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的要素形式融入在聚落空间中,其中显性文脉表现出的要素特征对传统聚落的风貌与特色起着直观的主导性作用。文章以连城县水南和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为例,从传统聚落显性文脉要素及其相关性入手,将其分为自然与建成环境要素。基于街巷空间现状调研,运用尺度比例分析法、建构材料分析法等,提取街巷空间格局、空间界面、尺度比例关系等显性文脉要素中的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梳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空间的显性文脉特征属性,并探索其提取方法;最后,以传承地域特色的显性文脉为导向,将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显性文脉要素提取法应用于连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案例研究中,验证研究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当下,一系列村镇发展的新名词如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以及田园综合体陆续出现,而这些村镇建设的对象多为平原地区村镇,忽略了山地地区村镇的"特色"。本文以秦岭河谷山地这一标志性地形地貌为例,使田园综合体下的山地地区村镇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