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街道遗余空间的内涵、成因和特性,指出了街道遗余空间活化利用的核心是注入场所价值,满足城市多样化人群的多元化活动需求,并应在街区范围内统筹考虑。基于扬·盖尔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街道遗余空间活化利用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并介绍了深圳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2.
李晓东  张烨 《世界建筑》2009,(1):114-116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暴露出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城市空间及其丰富内涵也在对经济增长、城市扩张以及建设水平的单纯而盲目的追逐中被压缩和侵蚀,城市空间的本质在逐渐被人们遗忘。本文在重新审视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基础上,针对城市问题提出“遗余空间”的概念,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当前的城市空间问题、城市发展的进程和状态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大卫·沙恩的新的城市概念模型,即城市的发展变化可以由领地、骨架和异质空间三个基本元素的组合和重组进行解释,其中异质空间在稳定城市和刺激城市模式转换中起到关键作用。创建异质空间,是城市建设参与者和城市设计者实现其理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城乡互动产生的城郊混住化社区面临着许多空间治理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对其空间矛盾进行论述,通过对城市偏向主义和社区异质化导致的空间治理困境的分析,提出"共生式"的空间治理策略,以期实现城郊混住化社区内各单元的互惠共生,促进城乡空间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朝晖  胡飞  王霞 《华中建筑》2020,38(7):69-72
湖南大学,从儒家文化到近现代多元流派时期,再到当代全球化时期,历经千年发展,校园空间演变一脉相承。该文从校园三个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出发,用"历时性"和"共时性"方法研究校园文脉传承和空间演变,提出整体论及多元化视角下的异质融合和同构置换的建构策略。将校园演变模式放大到城市空间层面,旨在为城市协同演化与更新,提供一个历史视角的参考和未来设计导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7.
薛芃  许懋彦 《建筑师》2012,(5):36-43
就像社会的“另类”人群一样,城市中存在着一些由于历史原因而遗留的,与原有城市的空间肌理、建筑形态大相径庭的异质空间。这类异质空间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但必须通过合理而富于创造性的改造设计使之重新融入到新的城市结构体系中,才能获得重生,否则将难以避免地被新的秩序所替代而最终走向消亡。本文以德国达豪集中营纪念地为例,详细分析了其设计对原有空间逻辑的延续与改造,引发了对利用异质空间营造城市纪念性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2)
<正>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特别项目一一"异质越野:多伦路"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为锚点的城市空间内集中展出。本次展览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李翔宁担任学术主持,姚微微、吕凝珏担任策展人,特邀青年建筑师及艺术家共同参与,包括来建筑设计工作室、灰空间建筑事务所、姜齐冰+朱元双、李维伊、沈凌昊、田方方、王雪睿+邓剑+沈晨思、王智一、无界共和、展/城工作室。策展人认为,城市相较于人而言是被动的。而异质碰撞出的生态,是失稳的无穷。  相似文献   

9.
新城市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经济整体的巨变带动城市空间的激烈演化。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的介入与旧有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冲突,在过往20余年时空压缩的城市化进程中,表现为城市空间异质化的、斑驳的发展状态:急速工业化与去工业化并存、一定程度的郊区化和城市衰落区复兴同现,消费型空间涌现.虚拟空间登场,非正式空间参与城市空间演替,城市面貌既有趋同性,亦有  相似文献   

10.
刘昆 《城市规划》2017,(11):65-71
国内的城市化发展,一方面"拆旧建新"的环境跃迁体现为政治与经济指导的社会正义;另一方面在缺少对地方文化的敬畏中忽视了空间正义,诸如城市生态、环境织理以及社区单位等被现代性改变了,既是断离的也是异质的。文章着重对城市环境跃迁中的偶然性构形、尺度形式重构、空间物质消费,以及空间物权变化中权利更替与利益分配进行了批判性探究。最后提出,社会的欲望体系应该在注重差异平衡中践行至善,即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人类的共同契约与公道,同时也是社会与空间正义之情境。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面临可参与性弱、可识别性差的严峻形势,这与我国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环境下,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可持续性新型空间——城市"集市"空间,本文以城市"集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集市"的起源、城市"集市"空间的特点及城市"集市"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逊 《城乡建设》2011,(6):36-37
一、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从空间格局看,城市是由异质单元构成的镶嵌结构,是人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一般是首先形成一定的凝聚核,然后沿着最有利的发展轴线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域空 问格局系统。但不同的城市系统的空间格局的演变又有各自的规律。中小城市由于本城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现实状况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在空间格局演化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烟台开埠的大环境下,以开埠文化为特征的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频繁交流交融,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牟平民居出现了本土与异质特征融合的现象。本文在明确时间阶段以及异质文化介入特征的基础上,从空间构成、建造体系和装饰细部三方面将牟平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案例与同时期本土与异质建筑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存浅续深"与"存深续浅"两个层级的存续倾向,并针对其倾向进行了现代本土民居发展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伟  刘彦 《园林》2021,(2):52-57
在江南水乡,水系孕育了村落、集镇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轴线和乡愁记忆的载体。水岸随着城市一同生长,形成了"粘性"滨水空间。对城市更新中的"以人为本"和"内涵式发展"作出回应,明晰"粘性"滨水空间的概念与内涵,厘清滨水空间在城市、社区、文化3个视角下的理想图景,并以人的行为活动为线索提出"粘性"修复措施,初步构建水乡城市滨水空间更新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是在悠久农业文明中逐步形成的综合性遗产,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极具地域风格的街巷空间,然而随着城市异质文明的介入,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文章以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为例,基于格式塔中"心力场"及"图底关系"理论,从街巷空间结构、尺度、构成元素三方面探索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内在特征,再结合完形论,尝试性地提出针对传统街巷空间保护与优化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边界空间相关理论出发,研究开放式校园边界设计,提出从校园核心空间布局、永续发展经营理念、校内外异质空间功能需求的角度,增加边缘空间层次与尺度,从而提升校园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创造一体化都市品质。并以此为鉴,延伸至城市其他边缘空间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论边缘空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邢忠  王琦 《新建筑》2005,(5):80-82
对城市空间的探讨大多重主体空间而容易忽略边缘空间,边缘空间并非空间单元的结束,而是显现相邻异质空间交互特性与相互间作用的开端,它与核心空间相对存在并可能随时间与尺度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边缘空间具有异质性、中介性、前沿性、公共性与关联性等空间特征,蕴涵源于异质空间之间内在关联的边缘效应。贯穿于城市的各层级边缘空间可将各种功能单元、空间、活动联为一体,为城市空间提供良好的接续场所,赋予城市空间多重涵义与广博包容能力,并使其具有满足人的多种需求的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8.
"港—产—城"发展的不协调是制约连云港城市整体发展的核心矛盾,这一矛盾充分暴露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不适应:城市功能组织主体的限定、城市空间发展轴线的单一、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固化等。在江苏沿海开发的背景与机遇下,连云港城市空间结构只有通过实施跨越发展战略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真正承担"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即通过空间轴线的拓展、功能主体的培育及港口发展的基础支撑,构建"一心三极"的城市空间结构、"一体两翼"的组合大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双修"是"存量规划"时代城市空间治理的有效举措。在对当前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内涵、模式等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建成区作为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实施范围的基本定位。今结合杭州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发展历程的3个发展阶段,尝试构建基于"城市双修"视野下的杭州城市更新空间治理体系,并重点分析该体系的结构、内容、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以求为国内城市空间治理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导向下的农村空间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村同体"、"城村同貌"、"城城连绵"的景象,农村空间正在快速的更新和转变过程中。本文研究该地区农村个体及群落空间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由于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而消亡和转变的过程,探讨在城市空间发展导向下农村空间形态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建农村空间认同感,关注新农村空间形象研究及在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下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建立区域空间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