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礼记·乐记》《荀子·乐论》《论语》等儒学文献中有关"乐"的文本进行摘选与解读,结合图解方式,揭示"乐"的空间含义——以尺度较小的活跃性空间,对礼制空间观念下形成的秩序性空间结构进行调和。文章期望建立起从儒学文本到建筑空间的转译逻辑与路径,为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研究与设计转换应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空间表现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美学的判断,来自文化系统的暗示。文化系统将各种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储存与个体思想观念、认知范畴之内。构成空间艺术的物质所包含的信息,通过个体自身的文化系统一一解读,然后转化为个体的认知。空间艺术的存在同样表现在并不以其自身存在而存在,而在于通过其所展现、暗示的文化意义或蕴含的人生的意味存在于个体之中。光、材质、色彩、形体等物质通过各种方式造就了空间,但空间一旦产生就注定要超越这些物质的表象,进入非物质的世界升华为一种虚幻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梁励园 《广东建材》2009,(3):170-172
门作为建筑元素之一,在中国古典建筑型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门从依附于建筑的构件门发展成为独立的单体门,成为传统院落式建筑组群的空间组织核心;另一方面,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纪念功能,同时也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儒家礼制文化的表征符号”。通过对门的功能、形式、象征性、纪念性以及门与建筑平面、立面的构成关系等进行分析,揭示其深厚的社会伦理及建筑哲学内涵,并为建筑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振民 《建筑技艺》2022,(S1):230-233
以伯纳德·屈米提出的“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为理论基础。以建筑空间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事件如何通过空间叙事的文本生产建筑,以达建筑“空间意义”的表达,以此激发设计者对当下建筑的重新思辨。  相似文献   

5.
刘韶军 《中外建筑》2009,(10):52-55
建筑材料的革新给建筑形式带来深刻的变化,建筑学研究建筑材料的目的就是揭示建筑材料背后的形式和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如何运用砖石及混凝土材料技术、玻璃材料技术、金属材料技术、木材技术等来表达建筑外部空间的特点,以便充分发挥墙体材料的特性,从而使建筑形成良好的外部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4,(2)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文化,中国传统的"墙"文化是建筑文化的综合体,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与美学。本文对墙的历史演变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2003,(3)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推出新系列丛书“空间习性:亚洲民间建筑之形成与含义”。亚洲人口占世界一半以上,其民间建筑在此系列中为广义,包含建筑、村落城镇与风景园林。丛书之目的在于探索亚洲民间建筑形成的社会、文化、历史及环境因素。此套丛书的着重点“形成”与“含义”强调的是人与其人居环境间互动与理解的复杂关系。丛书将建立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7)
现代建筑入口空间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相对传统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建筑入口空间在全球化的现代性与自我的地域性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这种交流与博弈的相互关联、比较与杂合,使人们认识到在城市文化中保持自我品质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自然光一直是建筑空间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筑师通过自然光向人们表达着他们的设计理念。建筑不仅仅通过自然光显示形与色,而且,人们在审视和触摸它的同时,也经受着心理环境的不断塑造。本文选取各类不同建筑形式中优秀建筑师的建筑作品,从中看出他们是如何运用自然光,从而体现建筑空间的艺术力。  相似文献   

10.
建筑是由不同的空间组成,不同的空间给人不同的感受,巧妙创造和利用空间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建筑空间是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根据人的需要创造不同的空间或对空间进行必要的处理以达到空间丰富,满足人的各种要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建筑同行多用水彩、水粉或各种单色素描、勾勒去画建筑。其实,各类工具各有特点,均可为我所用。笔者常用固体油画作画,似觉此画有着某种独特的韵味。这里,想就此谈点体会,一做抛砖之举。固体油画是用(Oil Painting Sticks)俗称“油画棒”画的画,市面上的油画棒有三十二色、二十四色和十五色盒装的,商标为“飞鹰”牌等。这种工具简单、来得快,它敷盖力强,可用刀子刮、挫,便于修改。固体油画可以画在白卡纸  相似文献   

12.
1“空间利用”的概念和原则 近年来,住宅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建设资金有限,建筑用地日趋紧张,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不可能有较大提高,因此而导致供求矛盾突出。如何在一定的建筑用地、建筑面积定额及投资条件下争取更多更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已成为目前住宅建筑科研和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空间利用”也因此更加受到关注。笔者认为,“空间利用”虽非建筑学中的新概念,但以往多着眼于一些零星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及某种具体建筑形式的探讨,缺乏“空间利用”的概念及原理上的理论探讨,丽必要的理论研究可进一步促使对住宅建筑空间利用的重视并有助于其形式和方法的创新。 众所周知,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及其相应的环境,住宅建筑的目标就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遵循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人离不开水,人类的亲水性是与生俱来的、人对于水有着天然的亲和行为,人类的亲水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亲水行为的模式和特征,对建筑亲水空间的营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关注人类行为与建筑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改善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青云  陆亮 《建筑知识》2012,(6):114-117
我还没有看到过很多原作,但是我觉得一个人靠想象去接近有些东西更重要。我可以通过画册、印刷品来猜测这些东西,并且自己可以在作画时和这些材料发生感应。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的殿军乔治·莫兰迪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他所居住的小镇子,很多时候靠心去"游"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田燕 《建筑结构》2023,(6):158-159
<正>建筑外在形态的美学设计能够带给人们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是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初次接触建筑设计的人员明确建筑美术设计的要领,掌握建筑美术设计的空间构图思维、素描绘图的技巧、不同建筑要素的表现手法等对建筑学专业相关人员的培养意义重大。为此张微、徐博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美术素描》一书以建筑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阐述了建筑素描的相关概念,对素描各个步骤进行了分解与介绍,引导读者解构画面因素的分类,从建筑的空间构成切入,分别对不同的空间部位在写生中的具体要求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构成要素中,屋顶处于最高位置,是我们视觉停顿的焦点。中国独有的悬山、歇山、庑殿顶等传统木结构屋顶,更是我国古老文明的精粹。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一直缓慢滞后,甚至出现过断代。而通过现代木结构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我们无法推卸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伊斯兰教对精神存在的理解与寄托。位于新疆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是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规模不大,但在中国伊斯兰教徒中影响最大。"盖斯墓"基座为方形,圆形的拱顶,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四周是木柱支撑的回廊。是一座融阿拉伯文化与中原汉唐文化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陵墓建筑,是研究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艺术多元化的实物佐证,同时也对研究地域民族发展历史提供了形象启迪。  相似文献   

18.
“阴性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井空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纲伦 《华中建筑》1999,17(1):21-28
文章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阴性文化”的特征,认为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社会政体:“启立夏,家天下”;另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崇礼”“佛家”“悟空”,道家“法无”,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自古深受这种阴性文化影响,并产生独特有空间原型,所谓“井空间”即其中之一,从穴居时代中国先民的“竖井”到明清民居的“天井”,“井空间”的建筑表现源远流长,作为“外井式”井空间建筑形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从无锡传统建筑空间的基本特征入手,对无锡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中视觉呈现的"有形"与心理呈现的"无形"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筑空间的内涵、特征及其辩证关系上进行了论述,论证了"有形"与"无形"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0.
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一为建筑学设计基础,二为建筑学造型基础。建筑空间认知归于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中,零基础学生进入陌生的空间不知如何去观察认知,传统认知教学以体验感性为主,对于建筑空间内外形态体块关系理解很模糊,缺少严谨科学的方法。科技发展与软件更新,建筑学造型基础中的手绘快速表现正处"转型期",既定于程序化导致训练枯燥学生热情不高。认知空间建立科学严谨体系,手绘快速表现贯穿于建筑室内空间认知的全过程。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结合共同构建其建筑学专业基础学习。理解认知概念,清晰认知路径,掌握准确有效的认知方法,体验设计思维过程,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快速进入专业学习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