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筑》2016,(3)
结合沈阳市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和工业文化特色城区"的建设项目,试图纠正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论的偏识,充分厘清文化遗产保护效益具有复合性的思路,提出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现代城区建设总体框架中去,走历史与当代相结合、遗产保护与城区建设相结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三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2.
追溯自汉代历下城到清代末期省会城市的漫长农耕时代历史,回顾了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结合多泉、近山、丰水的自然条件的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从宜居环境选择、城市军事防卫和自然灾害防范方面,揭示了济南先民"得城市聚落之便,享山水林泉之乐"的聚居环境理想和巧用自然环境、趋利避害的智慧文明。从山、泉、河、湖、城的有机交融关系上实证说明了践行我国北方自然山水审美鉴赏理论是农耕时代济南城市泉水聚落最具环境文化价值的风貌特色,也是济南泉水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佐证所在,值得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之中认真保护,以供后人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2019年3月26日,国家文物局同意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济南泉水申遗工作有了重大突破。通过分析"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遗产区内现存问题,梳理所有的展示对象——89处遗产要素及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分别从规划与设计层面考虑,结合具体实施情况,拟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济南泉水文化遗产特质,并促进社会公众理解其遗产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展示系统标识。  相似文献   

4.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遗产的生态价值显得尤其重要,它也是进行城市规划调控的基础。运用生态系统观点,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和规划文本,归纳了泉城文化景观遗产的生态价值,分析了泉水生态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共生关系;最后,指出济南泉城文化遗产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对泉城生态系统长期调控的实践成果,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并就遗产保护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对济南古城营建的历史研究、加强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济南生态城市顶层设计、大力营造赏泉品城公共空间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的飞速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促使"大拆大建"之风盛行,城市历史遗产遭受严重破坏,有关旧城更新和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处理好旧城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城区保护问题,在现今大环境下已经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旧城更新"和"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的相关概念入手,探究了基于旧城更新视角下的山东历史文化城区保护方式分类,以青岛市为实例,论述了旧城更新视角下的山东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沈佶平  徐刊达 《城市规划》2022,(S1):28-38+57
统筹保护、利用、传承,系统完整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我国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观要求。苏州从1982年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名城保护始终以规划引领,“老城和新城和谐共生”成效有目共睹。本文分析了在创新与存量发展并存下苏州历史城区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坚持全面保护理念,从价值引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文化为主线促进功能品质提升、以人为核心改善人居环境、精细化动态协同建设保护管理体系4个方面解析了新版苏州名城保护规划对历史城区保护的新要求,探索了新时期苏州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北近郊自然条件优越,三面环山,历史上地下水丰富,并且常年有泉水涌出,自然风景优美曾经吸引着封建统治阶级来此办公居住,曾经形成了大面积的皇家园林集锦区,同时还吸引大量的名人、官宦、百姓到此郊游、定居,留下许多王公贵族的赐园、私家宅园、寺庙、名人故居等,从而成为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从金中都北京定都伊始,到后来元明清北京城的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这800多年来"三山五园"地区见证了北京城的建城发展历史,形成了以园林文化为主,名人、寺庙、墓葬、八旗、农耕等多元文化的复合体。然而,近代随着北京快速城市化,中心城区"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紧邻城区的"三山五园"地区受到了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巨大威胁和压力。本文将以北京"三山五园"地区为典型案例,探讨中国特殊城市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望能对更科学的保护文化遗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8)
农村文化遗产属于乡村文化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容乐观。面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当中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需要从法律制定与具体实施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李红梅 《山西建筑》2012,38(27):1-3
从传统元素符号在济南市城区改造的表现和应用的角度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济南建筑风格、景观设计载体等展开研究,分析济南城区改造的优势与不足,得出重视城市文化价值,保护传统特色,把握新旧设计元素的应用和创新依然是当代旧城区改造建设的首要任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澳门450多年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论文从后世遗时代澳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内涵扩展、城市定位提升、居民互动、保护开发博弈、规划衔接等方面进行解析。研究表明,通过后世遗时代的文化建构推动了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具有强制约束力,但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撑和多部门合作,往往引起让会争议为此,论文提出城镇景观管理单元作为解决发展和保护困境的一种规划技术。  相似文献   

11.
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在塑造地域文化特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济南老城区四大泉群具有极高的声景学研究价值和重要的社会人文历史价值。挖掘济南泉水声景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内涵;采集泉水声景观数据,并运用声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手段解析原生态泉水声景在现代城市声景冲击下而形成的新的声景观特征;综合提出泉水声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因此,泉水声景观研究能够推动声景学的发展,完善济南泉水文化研究内容,构建具有济南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声景观。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9)
济南是世界著名的泉水城市,泉水文化是济南文化的灵魂。目前,济南泉水节已连续成功举办6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济南城市品牌发展指数和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以及济南积极打造国际康养名城,济南泉水文化节的品牌塑造与优化提升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泉水节在济南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引领性成为当前济南发展节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济南泉水节为研究对象,依据节事活动品牌化理论以及济南泉水节发展情况,探究其品牌化发展影响要素,并借助SPSS软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测度分析,以期促进济南泉水节品牌化发展,积极打造国际化特色节事活动品牌。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保护各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这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了历史城区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了市域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保护内容,并在各个层次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以期有效指导各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泉水保护与地铁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地铁M3线为研究对象,将三维地质模型应用于泉域地铁规划中。在充分搜集济南多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MapGIS K10-TED三维平台构建济南泉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实现泉域复杂地形的三维立体可视化。通过分析三维立体模型,对千佛山断裂与文化桥断裂之间的保泉核心区修建地铁的条件做评估。结果表明:济南城区北部的岩浆岩层厚,为泉水在城区喷涌创造了条件;千佛山断裂与文化桥断裂之间部分区域为保泉核心区,此区域的初见水位标高为5~15 m,可视为下部承压水的顶板,承压水水位稳定标高32.0 m,含水层渗透系数0.62~1.61 m/d;在不考虑浅层岩溶水径流的影响下,地铁M3线穿越泉水区域的风险基本可控。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城市发展的时代缩影,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限于物质空间短缺、建筑"冻结式"保存、文物标识不强、场所活力不足等困境,因此,抓住当前坚持文化自信的文物保护规划浪潮,面向"文物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显得至关重要.该文...  相似文献   

16.
梁振昱  刘捷 《华中建筑》2014,(7):127-133
在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中,保护设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居民日常生活和村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在西黄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现状调研和保护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能源采暖和环境风貌五个方面分析西黄石村保护设施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修旧如旧"、"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西黄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而从"以道路为核心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消防设施"三个方面探讨了西黄石村保护设施建设的具体方法;最后结合西黄石村保护设施改善对策的研究,引发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设施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西安的历史特征正在慢慢消失,与其他城市越来越相似。明城区的保护多次向现代化发展低头,令"千城一面"的危机愈演愈烈,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存西安的城市特色,如何保留这座古城独有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成为严峻的问题。本文将在梳理西安明城区历史演进,认识明城区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历史城区保护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埋藏着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气息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直被视为城市"疤痕",成为推土机下的冤魂.城中村中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常常遭到破坏.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改造模式,城中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构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文化传承"的提出及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包含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方面的内涵,是保护遗产、继承文脉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将"文化传承"相关理念运用到城中村改造当中,提出了从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面的"3+3+6"内容体系;最后以西安保留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以建构文化传承体系为手段初步探索城中村的改造方向,在保证城市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脉的传承,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遗产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挑战,以规划手段控制建设的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协调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遗产遗迹,有必要从塑造城市文化特性出发思考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该文针对现阶段文化遗产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分散性、片面性和破坏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城市特色丧失的可能性,提出应树立城市整体的历史观,分析总结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和"三态"保护原则。并借此视角探讨未来大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有机联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  相似文献   

20.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