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闽南慈济宫为例,对中国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建筑的流布、组织及仪式空间作了初步探讨。民间信仰祠庙的组织方式,从宏观看,是通过祖庙的"分炉"或"再分炉",来联系分灵宫庙;从微观看,民间信仰崇拜系统的细胞是"境"。境内居民有相近的神谱,祭祀相同的境主神,并共同建造主神的庙宇"境庙"。各类民间信仰仪式,不仅是民间信仰祠庙的组织方式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还形成特有的仪式空间。明清聚落中存在的民间信仰系统与宗族血缘系统,可以平行存在,也可以合一。  相似文献   

2.
狐突信仰是山西中部一带影响很大的民间信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演变性特征,清徐狐突庙是现存祭祀狐突最大最古老的庙宇,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庙中保存有宋金、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类型,是很有保护价值的古代庙宇建筑。文章从建筑空间视角出发,对清徐狐突庙的总体布局特色、独特的建筑空间形态加以分析,阐述了清徐狐突庙的建筑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境庙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场所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遗存,但是城市建成区快速的更新发展导致了境庙场所的逐渐消亡。基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考虑,通过对福州市区境庙场所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当前市区境庙场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并从地域特色的角度论述了保护境庙场所的现实意义。针对境庙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探讨了境庙场所的保护方法与延续措施,同时从融入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一些拓展境庙社会公共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畅  杜春兰 《中国园林》2015,(2):115-119
场所是地域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景观同构,总是与具体的空间环境和特定的文化语境相联系。巴渝"九宫十八庙"是自清初以来巴渝城镇中特有的一种人文景观现象。从共时性的空间形态、历时性的空间意象以及礼俗性的空间活动等场所要素展开论述,结合场所意义的产生和解读进行分析,认为巴渝"九宫十八庙"的场所性与地缘环境、社会行为和习俗息息相关,以促进当代山地城市景观对场所性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5.
第三场所是具有积极社会性意义的社区公共空间,以第三场所理论为基础,从居住小区的基础理论"邻里单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小区案例3个层面,分析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社区设施的多样性以及居民的参与互动性,探讨基于社会性内涵的居住小区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5,(4)
以"风土信仰一空间形制"合一的视角考察巴蜀地区传统建筑空间。通过对祖先崇拜与祭祖场所的"中堂"和"祠堂",神灵信仰与宫庙场所的"重门序列"和"主从流线"的双重考察,揭示了传统空间形态作为风土信仰的真实载体,是巴蜀文化地理区域内空间格局与时间变迁的地缘性文化产物。这种空间构成关系凝结了巴蜀地区丰厚的风土文化及自然地理经验,成为风土信仰的结构、观念与仪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规划中村落空间的公共性是容易被忽视的话题,本文以"第三场所"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类型、特征与现状,以及"第三场所"的建设策略。阐释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性意义,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重维护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第三场所"。  相似文献   

8.
刘永辉  李晓峰 《新建筑》2022,(4):118-123
民间书院空间遗产的保护大多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与之密切关联的非物质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的缺位,往往导致其遗产空间活态性缺失。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分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功能被强化的现象及其所致的空间格局变化。依托对空间节点、空间路径、空间区域的剖析,厘清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特征,探讨书院祭祀空间要素与祭祀行为的“对话”关系,解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价值所在。进而充分揭示闽南民间书院“儒”“俗”相依的特质,总结其在民间信仰背景下得以存续并保持活态的动因,为书院及类似空间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泉州古城铺境为例,通过城市治理和地方信仰的角度认识传统邻里场所。从铺境的城市管理制度设置出发,提出明清时期帝国的法定里社与地方上的铺境庙之间存在着“当为”与“实为”的关系,行政和信仰系统按各自的体系与规则运行,共同对城市人口管理、城市财税管理发挥作用,继而分析管理体系如何作用于铺境的用地划分,以及铺境庙中的“礼”如何作用于管理权威的维系。揭示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和自下而上的“地方信仰”在铺境场所形成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对当下传统城市邻里遗产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场根据其功能特点,大致可分为民间信仰建筑中的戏台、宗祠戏台、会馆戏台、家庭戏台、流动戏台以及其它宗教戏台。文章以福州古戏台建筑傩庙戏台、神庙戏台、亚神庙戏台为例,具体论述了民间信仰建筑中戏台的兴起与衍变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这些戏台所处的地位。对弘扬文化遗产。保护福州古戏台这一类型的文化遗产起到资料证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角度,提出基于历史上泉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民间信仰空间"概念。通过历史地图转译法结合实证研究,分析这一特殊空间形成、瓦解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揭示了铺镜宫庙与社区结构及道路街巷的关系,进而提出民间信仰空间的规划管理策略:一方面提出制定以保存历史城市空间格局为目标的民间信仰空间专项规划的建议;另一方面提供了建立以建筑保护利用为目标的宫庙建筑与传统民居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天后宫作为民间供奉"妈祖"至庙,多建于南方沿海地区。山西作为内陆地区远离海域,却在其太谷区域出现天后宫,与晋商遍及全国各地的贸易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妈祖文化信仰传播全国各地及海外亦有着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3.
陈欣  吴勇  徐勋胜  张云龙  张军 《矿产勘查》2018,9(6):1113-1119
蔡江地区处在桃山矿田的西南部,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不同级别断裂构造对铀矿化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类比矿田构造特征,认为区内构造具有多期活动、性质复杂的特点,将该区构造级别划入桃山地区第三、四级别构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内断裂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不仅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成矿物质提供了沉淀富集的场所,而且还影响着铀矿床(点)的空间分布,并提出了"构造产状的变异部位、构造交汇部位或构造与煌斑岩复合部位、构造的膨大部位"三处成矿有利地段。综合分析认为:蔡江地区断裂构造是铀成矿的必要条件,与成矿有着密切关系,菱形构造格架内矿化点带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红柳沟—拉配泉构造混杂岩带是阿尔金北部早古生代重要的板块构造边界,带内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形迹发育,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是开展板块俯冲边界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及区域构造格架再造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音频大地电磁(AMT)测深工作,认为南北边界的划分在区域构造上与阿北地块和阿中地块位置对应。经对区内东西段的物质组成、空间展布、结构—构造特征及地质资料综合研究,认为东西段差异不仅表现在电性特征上,而且在地质构造环境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9)
石塘镇石屋建筑是当地渔民为防台风袭击和海盗抢劫,就地取材、依山傍海建造的,无论在建筑形态、空间组织和营造技术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其地域性特征,与江浙平原地区传统民居风格完全不同。通过分析石塘镇"海—山—城"所形成的空间环境,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地域性建造要素探讨石塘石屋对该地区特殊地域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及蕴含的深刻建造内涵,为沿海地区建筑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3):94-96
五溪流域盘瓠庙是盘瓠信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体化空间呈现。盘瓠庙的修建经历了从抽象的信仰阶段到设坛祭祀再到筑庙祭祀的发展过程。至明时盘瓠庙已广泛分布于五溪地区,尤以湘西苗族聚集区为密集。五溪流域盘瓠庙时空分布的原因与地理环境因素、信仰人群的增多和分流、深厚的宗教历史传统与宗教心理需求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是多层面各动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新建筑》2017,(5)
传统社会民间信仰庙宇的祭祀空间与村落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出村落中民间信仰祭祀体系的复杂性,也体现出神庙祭祀空间在村落中的独特性。以广东省雷州市附城镇榜山村及雷祖古庙为考察对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分析村落中雷祖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及以雷祖信仰为核心的村落祭祀空间的构成,以探讨粤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神庙的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18.
禹州市是河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是古代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播地。禹州文庙作为城市营造中儒家重要的祭祀和教化精神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是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章在研究禹州文庙现状及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总结文庙的空间形态演变,即禹州文庙经历了由单一的祭祀建筑到"左庙右学"的建筑组合空间的变迁,形成以大成殿为核心的中轴纵向空间扩展模式,并提出禹州文庙活化再利用的必要性,在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和可读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修复设计,打造禹州历史文化名城中重要的风貌展示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9.
宋金时期,山西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庙会祭祀及其空间组织在历史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庙会祭祀的空间场所——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组成也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寺庙建筑分布、布局和组成等特征的描述和历史成因分析,探讨寺庙空间场所的构成及其与民间祭祀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将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热潮不断高涨,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传承并发扬这些价值有利于乡村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庙宇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民间信仰和村落文化的载体,理应受到重视。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地区传统村落群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获取村落中历史庙宇与现状庙宇的基本资料,分析发现村落中庙宇具有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的特定功能;存在节点置庙和村周置庙的选址一般规律;与周围环境特别是民居存在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近似孤立四种空间关系类型。研究尝试探索村落中庙宇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今后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规划与传承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