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整的TOD理论适用于城市新开发区,而对土地开发早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的城市成熟区,特别是居住型轨道交通站区,TOD理论的借鉴意义主要是基于"交通与土地使用整合"、"公交优先"的两大内涵,从站区空间整合和优化交通换乘环境两个方面实施"后补",提高轨道站点运营效益、激发站点周边活力,形成良好的社区中心。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站城联动发展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的"站城联动"理念和策略,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以期为我国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对广州中心区具有普适性,但广州市近郊轨道站点周边开发低效、带动范围有限,文章指出需要拓展近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TOD影响范围研究及内涵。作者分析了新加坡新市镇TOD的经验,提出广州近郊区通过驳接公交拓展轨道站点影响范围形成的E-TOD模式,轨道站点与公共设施整合形成E-TOD功能组团公共中心,确定E-Tod核心区和影响区的开发强度及环境建设标准,建立轨道建设和土地储备、开发机制,为广州近郊新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站点吸聚大量客流,成为地区的门户性节点,而站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往往结合大规模城市开发进行,以效益与速度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使站点空间形态趋同。青浦区外青松公路地铁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文化,从空间系统、建筑特征和地标建筑等方面,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活动较为活跃,探索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对于预测新建站点土地使用布局状况及规划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为例,解释并分析了引入以政府调整土地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发展(SOD)模式和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TOD)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周边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出不同种类站点适用的土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城市型、开放居住型、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适合T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传统居住型、产业型适合S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提供借鉴,促进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与人口的不断扩张使越来越多城市建设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依据TOD的开发原则,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开发的核心在于站点周边用地的高密度开发,因此容积率的确定成为其中的关键内容。国内目前规范中相关容积率规定相对粗放,并且研究多针对枢纽站,对于数量最多、与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般站点缺乏关注。因此基于经验类比法,选取6条建设成功的国内外轨道交通线路,选取其中81个一般站点依据其用地功能进行分类并集取站点的容积率数值,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类型站点的容积率数值规律,即居住型、生活服务型、景观型与工业型站点容积率与人口密度相关,生产服务型站点容积率与城市竞争力指数相关,并拟出不同类型站点容积率计算公式,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用地开发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强调公共交通站点地区一体化开发的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建设成为重要课题。当前与地铁站点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在空间结构、物理环境、乘客体验、投资开发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文章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之后,进一步提炼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新型"G+TOD"模式,并加以论证,继而以南京市竹山路地铁站点轨交综合体为例,对提出的模式进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交通拥挤和城市无序蔓延等大城市病,TOD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运用。然而,当前很多城市只重视TOD的高强度开发,缺乏对公共交通站点区域景观空间的建设,忽略行人的体验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绿色服务。梳理日本、美国、瑞典和卡塔尔等国家在TOD公共交通站点区域的景观空间建设经验,并阐述成都在建设TOD站点区域的景观一体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站点时实现景观一体化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设计中观层面出发,在TOD模式的背景下,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为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南昌市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对行人使用行为影响,为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昌市轨道交通站点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昆明首期轨道交通沿线站点TOD城市设计方案为例,对比分析香港同类型站点周边地区城市建设现状,通过实证研究,聚焦交通衔接、开发容量和空间形态三方面内容;学习借鉴香港成熟轨道建设地区的经验,结合昆明实际,尝试得出适应昆明地区的TOD城市设计原则和模型,希望为昆明及其他城市TOD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在TOD发展模式的推动下,慢行系统结合轨道交通已成为市民主流的出行方式之一。轨道站点周边的慢行系统,尤其是地下慢行空间品质对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效率与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的影响尤为关键。文章以成都市13个首批次TOD开发示范项目之一的行政学院站TOD一体化设计方案为例,对地下慢行系统的设计思路,即"点—线—域"进行简要剖析,以期为打造轨道站域安全、便捷、舒适慢行系统形成有益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齐亮  王惠婷 《建筑与文化》2016,(12):214-215
本文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探讨分析TOD交通发展模式中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及用地性质的最优化设计,以实现空间的集约利用,并以徐州市1号线韩山站为例进行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分析,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TOD背景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相关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于工程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TOD是城市发展的趋势,轨道交通则是TOD的主体之一,将轨道站点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别的特征进行站点周围的用地布局,是实现TOD发展的有效途径。南宁应该借鉴香港的成熟经验来发展轨道交通及其周边土地利用,根据南宁城市总体规划可将南宁轨道交通站点分为中心与枢纽混合型、中心型、交通枢纽型和社区型,其中五里亭片区所在的广西大学站点属于社区中心型,可以广西大学站为圆心,将该片区划分为300m和600m半径的两个功能圈,布局不同的用地结构,实现TOD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城市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积极推进TOD发展策略,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文章在借鉴国外TOD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基于“5D+”视角构建了由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将指标原始数据归一化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形成可以测度每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综合指数的评价方法。文章对深圳市的116个站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全市层面城市轨道交通TOD效能分布图以及每个站点的效能特征雷达图。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情况,作为制定城市TOD空间政策的基础,也有助于识别各个轨道交通站点在TOD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围绕地铁站点周边进行土地开发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建设的趋势,地铁站点周边的开发是TOD开发模式的主要内容,站点周边的城市设计是这一模式成功实践的前提。基于对TOD模式概念了解、发展现状分析,本文提出地铁站点周边的城市设计原则,并结合实践项目,分析如何实现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轨道交通体系发展模式,即TOD模式.文章以TOD模式为视角,分析了TOD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耦合关系,从人性化设计要素出发,在整体规划、交通流线、功能空间和衔接空间方面指出现阶段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中存在的设计规划问题,并根据整体性原则、步行可达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四个原则,提出对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具体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发展中轨道交通成为提升城市运载能力,减少土地占用,提升交通运行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障。但同时存在轨道交通在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给政府带来极大财政压力的问题。TOD属于绿色发展体系,将该模式应用于轨道交通站点中,能确保轨道交通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引导轨道交通的绿色开发。TOD是城市格局优化、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全面发展,满足市民个性化生活需求的关键。以TOD为切入点,在实际案例中研究轨道交通站点TOD综合开发创新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地铁站的物业开发因关系到站点交通支撑运营和城市土地开发效率而意义非凡。西安市地铁站点的开发目前属于前期探索阶段,结合国内其它城市地铁站点物业开发模式的分析比较,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对西安市的地铁建设也是一个积极性探索。其中三殿村高架地铁站的物业开发采取以交通站点带动用地开发的TOD模式,本文将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随着绿色TOD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们对轨道交通是否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展开了广泛探讨。该类研究主要以城市或区域等宏观尺度为对象,而忽略了轨道交通对沿线及站点等微观地区的影响。文章以武汉市6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为例,评估轨道交通对站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探讨TOD模式指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TOD模式优化策略。结果发现,轨道交通对多数站点空气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不同站点间的影响差异较大。站点地区的工业用地占比、绿地与水域占比、土地混合度、容积率等因素与空气质量具有相关性。高水平的土地混合,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空气质量;开发集聚度越高,城市越紧凑,空气污染改善越明显;合理的交通接驳方式,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可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应通过高水平的土地混合、紧凑的空间形态、完善交通接驳等措施,优化轨道交通TOD建设,提升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都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推进公交导向开发(TOD)和公交都市建设成为国内外大都市空间发展与交通战略的焦点。理解公交导向开发的融资、规划和政策等制定机制是评估其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受限于不同的空间和体制差异,TOD政策及实施通常呈现不同侧重点,进而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本文以深圳和西雅图的TOD政策为对比案例,探讨中美不同空间和体制背景下TOD在发展理念、融资结构、物质形态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公交都市建设的内涵和优化路径。研究表明,与深圳市相比,西雅图TOD政策注重轨道交通与低收入社区的融合,以政府补贴或鼓励市场参与来推进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规划、融资及实施等环节,注重"谁受益、谁支付"原则来推进轨道交通的多元融资,且注重利益相关主体的深入参与,以提升方案可实施性。基于此,我国未来公交导向开发应加强轨道交通与低收入群体的空间融合,推进轨道交通多渠道融资,并加强融资政策和规划方案制定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