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城区更新过程中,文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城市肌理作为文脉的重要表征方式,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该文通过分析城市肌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肌理在街区层面上的微观表达,指出了城市肌理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性。结合在武昌旧城解放路商业街的调查研究和更新实践,针对旧城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以城市肌理作为指导,用建筑比例和街区尺度等要素为手段的旧城区更新方法,为旧城区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尤其在小城镇旧城更新中,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并在改造中传承发扬,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方法。鉴于此,文章在分析旧城更新经验、小城镇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将文化与旧城更新整合考量,以贵州省安龙县老城区为例,提出梳理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主题、编织文化珠链、策划文化活动等策略激发老城区的活力,实现老城区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3.
夏鹏  龙元 《南方建筑》2011,(2):68-72
本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自组织角度来考察一个较为完整居住空间的发展与更新过程,探讨在自组织方式下的空间架构和组织逻辑。  相似文献   

4.
曹春霞  辜元 《重庆建筑》2015,(10):17-22
城市社区是构成整个城市及其管理的基础单元,对于展现城市文脉与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思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城市邻里冷漠、社区环境不协调、社区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城市社区整治与社区规划正逐步成为解决社区建设的关键手段。论文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整治实践为例,从整治管理机制、社区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居民公众参与、整治资金来源渠道方面总结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旧城由于物质环境日益衰败、产业萧条等原因逐渐走向没落。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从增量转向存量,在旧城基础设施改造、景观风貌整治等方面,许多城市已探索出较为成熟的方法。但旧城更新是一个综合问题,物质空间环境的优化无法取代产业升级、转型给旧城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参与思明区(厦门近代城市发源地)城市转型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旧城资源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探索,试图从盘活存量,以产业升级促进旧城更新的角度,寻找旧城更新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6.
郑振华  刘亮 《四川建筑》2006,26(4):20-22
在分析了我国旧城环境整治的背景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整治实践中对公共空间重视不够的现状,提出以公共空间为联系纽带来协调多方面的设计目标,以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并以罗汉寺街区环境整治设计为例探讨了这种设计理念和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孟献礼  倪庆梅 《规划师》2008,24(11):47-49
永康市旧城的功能定位为集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中心区。为了创造既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又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要的中心区,其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尊重民意、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思路,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的双“十”字轴线结构,根据保护建筑分布情况和现状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根据城市设计各要素要求编制控制图则与指标。  相似文献   

8.
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居住街区肌理反映了住区中各物质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织,直接影响着住区的物质、经济和文化价值。基于对我国居住街区发展的认识,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通过城市道路网、土地利用现状、功能结构、道路组织、公共空间与建筑肌理六个方面对城市级结构肌理与街区级空间肌理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类型居住街区肌理的优势与缺陷,提出以营造半开放型社区为目标,分成"强化中心、解放道路与公共空间、重组结构、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对城西居住街区进行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9.
构建系统科学的整治评价体系是保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绩效的基础。本文从特色风貌视角探究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绩效,引入城市意象理论,结合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从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浙江省10个典型的小城镇整治项目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在营造地域特色的入口景观和特色标志物,整治优化道路系统和区域风貌方面改善绩效显著,但边界的构造维护方面相对较弱。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提出小城镇环境整治优化策略:小城镇特色风貌构建应深入挖掘自然与人文特色,并进行空间化、具象化和故事化;综合多维度评估小镇发展条件,力求整治定位特色化、精准化;特色风貌构建要融入产业内涵,经济特色显化于空间景观形态;整治行动量力而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科学把握整治力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旧城公共空间面临与现代生活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往往出现数量不足、碎片化、品质不高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手段对旧城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和修复,构建起完善的空间网络体系,促进空间各要素的在此共生共荣成为城市规划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桂林八角塘片区为例,提出公共空间"共生"的规划理念,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探讨旧城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促进旧城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1.
摘 要: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汉正街经历辉煌后,于近10年开始出现疲态,原本人居环境十分健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公共空间,因为各种其他功能的侵占挤压,破坏了其有机生长环境,致使其变成失衡的系统,进而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本文利用图-底理论分析了汉正街宝庆街区公共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旧城更新中的公共空间疏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我国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在新的时政背景下,湘潭雨湖城区的老龄化突显,并且容易集中在养老条件较为落后雨湖路周边。该文针对湘潭市老城区老龄人的特点,通过对湘潭市雨湖街道空间现状的调研,分别从空间序列、空间形制、空间细节三个方面分析空间现存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适老化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结合当下小城镇的发展状况,对其旧城更新中容积率的控制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以重庆开县长沙镇山花街小区为例,阐明在容积率指标制定的过程中应同时兼顾小城镇的发展与更新地块的实际现状。  相似文献   

14.
提出山地传统社区的概念,分析其一般特征,以重庆嘉陵桥西村为例,对其现状主要问题及特征进行提炼,提出以"空间""历史""文化"作为更新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空间环境整治更新的整体框架,以宜居性和文化性为目标,从主题文化、空间环境、文化节点等3个方面提出具体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推进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昌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分析了昌化镇现状问题,依据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从景观结构、路网结构、街区立面、公共基础设施四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整治策略。研究结果以期为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策略指引,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保障,早日实现新型城镇化所描绘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6.
由于靠近都市区,近郊小城镇在服务城市、统筹城乡等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面对当前逐渐形成的多元化产业诉求,其空间构成在产业更新与调整中也存在重塑的契机。文章结合规划实践,从区位、产业、空间三个层面对近郊小城镇空间的形成进行梳理,探究多元产业发展对其空间发展的影响及机制;提出通过统筹融合多元需求、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优化空间结构三个层面引导近郊小城镇空间重塑以实现城乡空间差异化、优质化和特色化的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地域文脉概念内涵解读和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缘起、目标、成效的深入研究,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地域文脉缺失等治理逻辑错误进行深入剖析,从识读文脉要素、挖掘历史片段、撷取文化符号、定位文脉主题、彰显文化创新、导入市场机制、激活公众参与等方面,详细提炼梳理了在重构基于地域文脉肌理延续的小城镇环境整治中的运用路径...  相似文献   

18.
该文研究丽江束河自2003年旅游开发近10年来,空间形态和经济的巨大变化凸显出的居住主体置换现象。居住主体是指传统村落的居住者和空间使用者,居住主体由本地村民转变为外来商户,居住主体发生置换。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束河旅游商业情况,对比不同时期旅游商业发展状况,当空间成为利益角逐的场所和产物时,居住主体置换亦成为一种空间生产现象。该文分析引入空间生产理论,从三位一体分析的空间实践层面剖析居住主体置换的影响因素,总结旅游小城镇居住主体置换特征,揭示空间居住主体置换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海郊区川沙镇两户农村家庭的区域环境、住宅形态、使用方式、邻里交往等方面变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近郊及远郊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变化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由单一的增量扩展转向"增量扩展+存量优化",城市品质的提升成为关注的新焦点。文章基于渭南市中心区东部南片区旧城更新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其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品质提升为导向,旧城更新的实现路径主要集中体现在精准定位、明确旧城的发展方向,保障民生、提升旧城人居环境和因地制宜、塑造旧城独有的城市风貌这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