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分析巴瓦自宅细致的"使用功能—感官体验"分级处理,结合其他案例,重新思考"形式"和"功能"、"被服务空间"和"服务空间"的关系,以及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深层含义,指出具有精神伦理作用的"空间"也是一种"功能",功能的终点是感官,包括被服务空间的感官细分,和服务空间的审美化。建筑师的作用,是对不同层次的功能作出差异化的反应,令建筑表现为虚与实的多层转换。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美学的影响下,城市景 观体现出更加生活化的审美情趣,“如画景 观”变成了“如话景观”,大众在公共活动 中通过感官参与和文化参与去对话自然、 社会、和个人经历,城市雕塑空间正承担了 这样的精神功能。基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 进行了雕塑空间的大众认同价值探究,开 创性地基于用户体验思维——同理心地图 (E mpt hy m ap)研究认同活动,得出感官 参与、文化参与、均衡参与三种价值模式, 并强调文化参与在认同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愫 《建筑与文化》2023,(7):217-219
为打破传统视觉体系统治的认知习惯,提供多重感官体验,激活遗址文化的当代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借助案例研究系统分析在文化遗址空间中感官阐释的表现方式。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阐释和感知体验的多种通道来创建观众与文化遗迹间物理性、认知性和情感性的联系,为历史注入当代的声音。文章以安阳殷墟遗址为例,通过感官阐释的介入使得文化遗址空间的传播向真实性与体验性、科技性与时代性、共鸣性与人性化靠拢。从而突破单一的感官认知制约,建立多元体验视角,改变观众对历史遗迹的既定设想,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说明:本方案注重在图书馆空间能体现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借助建筑空间语汇和建筑小品、景观小品传达高校的精神取向和人文价值取向,以达到丰富图书馆空间层次的目的,且有助于读者或其他使用者在图书馆中得到归属感和空间认同感。原木色的吊顶与墙面装饰能拉近读者与空间的心理距离,配以舒适的座椅,面窗而坐,落地玻璃外地景观尽收眼底,能有效缓解读者的疲劳,放松心情。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0)
近年来,书吧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受到大众的关注,它是人们休闲、放松身心的文化体验空间。书吧集传统书店、图书馆、茶餐厅的特点于一身,承载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对于这一文化空间,设计师要从建筑、功能、艺术形态、空间形式、照明与色彩、陈设与绿化、材料运用等方面赋予其休闲舒适、涵养个人素养、重温城市记忆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八景"多见于各地地方志中,对中国传统八景现象的景观感知进行考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时间觉以及联觉的多感官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传统八景文化现象,归纳出多感官景观体验的特征。旨在通过中国传统八景文化中多感官景观体验的分析,对乡土景观地域化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林美琴 《建筑结构》2021,51(23):后插13-后插14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日益完善,以及建筑设计中对于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等影响因素的综合考量,从多个角度对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以适应人们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体现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人态理念.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空间,基于空间服务功能的多元化设定,以及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在空间设计中重点体现人本理念,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然而,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布局与服务形态,这对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侘寂"美学作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识,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艺术设计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文章在理解"侘寂"美学本质的基础上,以"侘寂"美学理论为指导依据,研究了如何通过营造视觉、听觉、触觉这些知觉方面的空间感官体验,使空间具备以质朴、幽静、寂廖为特征的"侘寂"之美以及感动人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成图书馆机体有三个主要因素,这就是建筑、图书与读者。建筑提供藏书与读书的空间环境,图书(包括各种知识载体)记录了人们需要的知识与文化,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而且是三者中最活跃、积极的因素。现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必须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空间为中心。读者空间成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关键,还由于现代图书馆已彻底改变了藏、阅、借三者分离的状态。读者空间在概念上已完全跳出了阅览室加借书处的框框,在领域上也占据了图书馆空间的绝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图书馆由于其特有的条件,在推行开放式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方面走在…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冲击及消费文化影响下,读者关于书店的消费需求也从物质商品趋向于文化价值感知.传统书店将经营模式从书店拓展到"书店+",书店空间也从单一的售卖空间演变为多样化的复合空间,向体验型书店发展.本文在体验经济视角下,从体验型书店功能空间的设定和体验型书店的精神功能表达两方面探究体验型书店的空间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小云  段亚鹏 《当代建筑》2021,(11):102-105
文章基于"场所—事件"城市更新理论,在对安源煤矿历史文化与工业遗迹遗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安源煤矿"场所—事件"资源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历史、科技、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提出构建工业遗产更新活化要素体系,挖掘激活工业要素、提升场所事件关联价值,营造多元事件场所、丰富多样空间体验,重塑场所事件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等更新策略,为资源型工业遗存地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厦门儿童公园为例,阐述了感官教育的理论,总结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特点与感官体验的融合,分析感官体验理论在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包括不同主题空间、不同游戏类型及各种公共基础设施设立与感官体验之间的耦合性,提出在儿童公园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感官体验,以不同的感官体验设计,加强空间和游戏的多样性和创意性,让孩子们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体验环境,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及智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胡玎  王越 《园林》2020,(1):39-44
连接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可以提升市民和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品质。本文在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理论框架下,将连接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的方法总结为三个层次:展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地图、建设引导性体验线路、提供专线体验的交通设施和导览服务。同时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提议以杨浦图书馆新馆和江湾体育场为源空间,绿瓦大楼等为拓展空间,形成特色文化空间地图,并由道路和滨水带组成环形体验线路,旨在为上海杨浦区连接“大上海计划”特色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JKMM的建筑作品,体现出新一代芬兰建筑师以当代方法演绎其建筑文化传统并塑造场所与空间体验的特质,表达出强烈的象征性和精神性。他们强调以主观个体之于建筑的体验,敏感回应空间感知、重视经验与记忆的唤起;其运用传统自然和当代的材料,营造空间光影,完成以建筑状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在内的多感官体验。这些,也正如同JKMM强调的—注重可持续性和对环境的尊重,体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建筑师社会责任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以密云古北水镇为例,提出"构建—表达—体验"的时序关系,对古镇景观的文化意象做出解读和研究。对景观意象生成过程中的文化特质,围绕"创作者""创作对象"和"体验者"展开分析。梳理古镇景观的文化意象从设计师到落实至物质空间,再到被游客感知的全过程。最后对古北水镇的景观文化意象营建提出建议,并为文化意象的创新营构和表达模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大陆乡村建设逐渐从注重物质空间改造向非物质领域的文化复兴转变,这与台湾乡村在二战后从以基层民生建设为主的社区发展到重视文化建设和认同感凝聚的社区营造的演变历程十分相似。本文尝试回顾二战后台湾乡村从社区发展到社区营造的公共政策演变及其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台湾乡村社区文化认同的内涵是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的社区融合、从"感官体验"到"价值培育"的深层治理,借此探索大陆乡村建设的文化发展策略:构建"自下而上"、多元联动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托当地资源,发掘具有"地方精神"的乡村特性;"以人为本",重塑社区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以期为大陆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浅议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多角度阐述了如何创造宁静、优美、舒适的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之方法,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及文化品味,使读者置身于多姿多态的自然与人文景象中。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
图书馆进行空间改造,挖掘空间价值,提供更符合读者需求的空间和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从打造自助服务空间、设立经典朗读空间、设置广场式休闲区和聚会区、开辟信息共享空间四个方面论述物理空间的改造对读者服务的积极影响;从自主式的新生入馆教育、互动式的微信服务、嵌入式的学科服务、移动式的数字图书馆四个角度阐述如何从虚拟空间入手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图书馆未来将是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无缝对接,以期为读者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和更智能、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7)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引进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体验"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其目的是通过"探究—体验"式课堂的创建来促进学生参与主动性的增强,进而积极地学习探究,同时将感官和情感体验增强,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详细探讨"探究—体验"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创建。  相似文献   

20.
黄帅 《山西建筑》2014,(34):33-34
以空间的趣味性为中心,分别将空间划为能够带给人愉悦与欢乐的空间、促进友情与交流的空间以及富含文化气息与个性化的空间,通过对不同人的感官体验,阐明了控制空间趣味性的相关因素,为今后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