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畲族典型聚居区的实地调研,从村落和民居建筑入手,对畲族聚落与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畲族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畲族民族文化的深层关系,进而探讨在当代发掘和保护畲族民居建筑遗产的必要途径和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唐坚 《南方建筑》1998,(2):86-8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正由“中心”走向“边缘”。湘西土家族民居调研是中国湖南大学建筑系与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对湖南境内“边缘”建筑联合考察系列课题之一。本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对湘西土家族民居的聚落组织和建筑单体及结构、构件分别进行论述,并将其整体所反映出的脉特征置于华夏亚化体系中考察探讨其深层化渊源。  相似文献   

3.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桂山岛地区的民居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岭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特色,从建筑的组团聚落、外观设计、户型设计、结构选型、通风防潮节能5个方面提出了岭南滨海新民居的设计思路和观点,对以后岭南滨海民居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以巴麻堂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是适应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藏族聚落,它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特征,其民居及聚落环境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取得人、建筑、环境的良性互动。该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访谈,从聚落形态到民居建筑单体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传统、在建、新建三个不同时段的庄廓民居建筑现状,总结概括出巴麻堂村民居及聚落的生存智慧。传统营建经验的再挖掘,是为了当下乡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希望能为当地民居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次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与考察,了解与认识了陕西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分析研究了陕西各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对陕西各区域传统民居院落建筑的影响。并从民居院落自身的建筑形式出发,分析了院落空间的构成,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的形态特征及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5,(6)
2015年中国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于10月下旬在南昌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就"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研究""传统聚落与民居保护与继承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表现出研究内容深化与路径转变的新趋势,展现出传承与保护实践中强调务实与创新的新特点,呈现出传统聚落与民居"多元一体"研究格局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马科  ;李琰君 《城市建筑》2014,(20):260-261
陕南传统民居在独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形态,也体现出了陕南各地不断发展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对陕南传统民居按民居类型、用途与形制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地传统民居蕴含着大量的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设计技术。为保护与传承徽州传统民居被动式设计技术,文章以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测试,分析和探讨天井、空斗砖墙、坡屋顶、厢房地笼、花格窗、封闭外墙、建筑色彩、聚落规划等气候适应性被动式技术的节能原理,为新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被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陕南传统民居在独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形态,也体现出了陕南各地不断发展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对陕南传统民居按民居类型、用途与形制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景观因子为切入点,选取豫南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豫南民居在应对独特地理与气候条件时的营造技艺和生态智慧。在查阅相关文献及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参照类型学方法,将豫南民居的景观因子解析为聚落格局(宏观)、村巷肌理(中观),建筑单元(微观)三个层级,并从这三个层级探讨豫南民居景观因子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从聚落布局、空间营造、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分析豫南民居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海地处西北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处,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融合交流的典型地区。通过对青海乡村环境的调研及民居测绘,系统分析了青海多元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总结出各民族聚落及住居空间形态特征。指出建筑文化多样性源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军环  夏勇  张燕 《建筑与文化》2016,(11):214-216
色尔古藏寨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条件下产生,其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文章基于防御性聚落民居的类型框架,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色尔古藏寨的防御性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深入挖掘其防御性建筑内涵和文化特征,并为当代建筑规划设计考虑的安全因素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7,(1)
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研讨会以"保护和传承"为主题,从"民居研究方法""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传统民居营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统聚落生存与发展策略"四方面,全面剖析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新标准,以及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技术问题与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西九水古村落的明代民居建筑历经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依然保存较为完整.这些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体现出了很厚的文化意蕴.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些承载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些古村落还没被世人了解已经消逝.以西九水村古村落为例,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和古建测绘等方法展开研究,对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及民居建筑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对发掘和保护传统聚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霞 《城市建筑》2022,(5):53-57
川渝地区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移民运动,现阶段重庆市在建筑层面的移民文化研究较多侧重于会馆、庙宇建筑,较少以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为移民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以《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中的黎明村为例,对移民背景下的村落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及测绘,分析清末彭氏族人迁入黎明村后,在环境制约和社会制度共同作用下营建的村落空间形态。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对黎明村整体环境保护提供思路,促进重庆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申英畅  汤莉 《中外建筑》2021,(4):140-144
受凤凰军事防御体系和苗疆文化的共同影响,湘西传统聚落的设计营建体现了较强的聚落防御特点.本文以凤凰县拉毫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选址规划、村落布局、建筑特色和精神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拉毫村在实体防御设计上采用了“自然防御—寨墙外围防御—村内防御—民居防御”的防御体系,精神防御设计体现在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建筑类型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对内蒙古土默川地区传统村落毛岱村生土民居实地调研的基础资料上,对现存晋风生土民居空间形态进行还原与分析,探究其"原型"与"变体"的关系,进而深入剖析晋风生土民居演变趋势及规律,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基础研究与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