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历史文化的概念和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保护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意义.对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怎样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老城厢四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特点,保护对象及现状和规划的提示.  相似文献   

2.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丰厚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工业强镇如何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新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梳理水冶镇发展历史、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提出"影视情景的资源活化""生产生活情景的空间修补""民俗文化情景、历史情景的活态传承"三位一体的保护更新策略,配合重点地段的详细设计,实现水冶镇空间情景再现,重塑老城活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空间,蕴含着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文章以贺州市河西村传统村落为例,以民间宗祠及其空间要素为主线展开研究,分析村落内山水格局、建筑形制、空间特色以及风貌特色,归纳总结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提升外部空间品质、优化内部功能、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等途径,探究河西村宗祠空间活化利用策略,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老城厢"是上海近代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指上海老城内外比较繁华的地区。随着城市的改造,"老城厢"越来越少,目前上海同时拥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市历史风貌的唯有黄浦区。老城厢的消防怎么管?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以"问题管理"为导向,认  相似文献   

5.
朱杭 《城市建筑》2023,(20):56-59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有两处老城厢,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格局。文章将以水城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与文献研读,以时间为线索,解读两个老城厢从城水相依到填浜筑路的变迁过程。当下的两个老城厢均面临着保护与转型之间的矛盾,并启动了城市片区更新与重塑公共空间的尝试,将从中提炼出水城关系处理的建议,为其他相似案例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汪芳 《建筑学报》2007,(12):82-85
从城市视角,通过借鉴Eco-museum的理念,以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运河活态博物馆的具体内涵。活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态,是Eco-museum理念在城市中的实践形式,体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理念,将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延续高速发展的城市地区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协调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包容更为丰富的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7.
汪芳  刘迪  韩光辉 《华中建筑》2010,28(5):159-162
"活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探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和方法,是在Eco-museum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应于城市空间中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活态博物馆以居民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空间元素为组成要素;古今并重、主人为主、动态保护为主要特征,本质是社区更新。在山东临清中洲运河活态博物馆案例中,借助已有的资源魅力,激发出地段的活力,对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实现有效保护,进行了规划尝试。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建瓯市博物馆新建项目设计意在突出"美丽建瓯——三水交汇、山水城市"的地域性特色,并实现"都市画卷——历史传承,文化引领"的现代性表达。文章通过简述设计起源、构思、手法等方面,来阐述设计中如何将地域性表达、文化传承与城市风貌相结合,从而建设出融建筑、山水、艺术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天津西井峪村传统院落景观是典型的地域性民居,在营建技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生态、文化理念,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总结西井峪村传统院落景观的现实需求、利用“活态更新”理论指导传统院落景观环境、干砌石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从而达到传统院落景观优化的目的。文章梳理了符合活态传承理念的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方式,以期为传统院落景观活态遗产传承提供可行性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天津西井峪村传统院落景观是典型的地域性民居,在营建技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生态、文化理念,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总结西井峪村传统院落景观的现实需求、利用“活态更新”理论指导传统院落景观环境、干砌石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从而达到传统院落景观优化的目的。文章梳理了符合活态传承理念的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方式,以期为传统院落景观活态遗产传承提供可行性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是见证城市演变历程与当今生活面貌的活态文化遗产,拥有巨大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经济发展潜力。但隐藏在城市深处已呈衰败之势的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挑战。文章引入“城市针灸”理念,以赣州古城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疏通经络,理畅气机”“甄选穴位,活血化瘀”“阴阳调和,注入产业动力”三个方面探索更新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更新与发展进程中,历史街区一直面临保护、更新及之后功能置换与新业态置入出现的风貌同化、文化流失、功能涣散、环境恶化、业态失衡等问题。通过选例调研,对苏州陆慕老街业态置入后对风貌、文化环境等产生的影响分析,指出历史街区应该具有"商住文旅"与原住民生活结合的共生性质,探求"业态-生活"多元共生下历史街区的活态可持续保护更新策略,为陆慕老街在现今历史街区业态冗杂现象中找到活力适宜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上海松江区泗泾镇历史文化悠久,古镇核心地段下塘村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传统风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论文探讨泗泾福田净寺历史地段复兴策略,通过修补历史文脉,重构泗泾古镇庙市公共空间,复兴庙会民俗文化,激活村镇居民活力与凝聚力,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泗泾传统民俗文化与地域场所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新实施项目对风貌的延续和保护有重要影响,需要及时对实施项目进行回顾和评价,达到纠偏导正的目的.文章以奉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通过两个实施项目的实地调研,以批复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底线基准,从尺度、形态、色彩等方面进行评述,旨在突出实施项目对区域及周边风貌的影响,并从风貌保护的视角提出改善...  相似文献   

16.
风景旅游城市的近郊村庄是与城市联系最密切的乡村单元,是区域物质资源与历史文化的富集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文化保护与资本发展的平衡成为近郊村庄规划的关键。总结近郊村庄的研究现状及规划困境,搭建活态传承理念在风景旅游城市近郊村庄规划中的逻辑框架。以桂林漓东近郊村庄为例,从场景、功能、群体和记忆4个角度辨析活态传承理念在漓东实践的难点,并提出规划策略,即统筹用地,重塑原乡生活场景;活化功能,促进内外功能相容利用;关注需求,拓展传承群体;守住记忆,构建多维文化框架。  相似文献   

17.
<正>东四博物馆(原东四77号院)所在的东四三条至八条是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以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古都风貌、建设文化强区为着眼点,在切实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治理、社区治理、院落改造、综合停车等方面进行区域内的业态更新,打造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设计团队致力将原东四77号院建设成为东四社  相似文献   

18.
杨元君 《城乡建设》2021,(16):66-71
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年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全面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曹阳 《重庆建筑》2021,20(12):8-10
乡村风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不仅在物质空间层面对乡村环境具有提质升级的作用,更是构建乡村文化基底与内涵特色的关键.做好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该文以福建省浦城县枫溪乡岱后村建筑风貌整治为例,通过对村庄建筑的屋顶、门窗、外墙饰面、色彩等要素进行控制,使传统建筑的质感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对具有代表性的农宅进行示范改造设计,尽量遵循原有建筑的外观类型和材质,内部空间则根据村民现有的生活方式或房屋用途进行布局和改造,力求建筑风貌的保护不影响村民居住品质的提高,实现外部的乡土性与内部的现代化.此次建筑风貌整治,可为岱后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及旅游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为优美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袁菲  葛亮 《城市规划》2023,(4):117-118
<正>1.概况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的发源地,宋末建镇、元初置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筑城垣,记录了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因其近代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如今的上海城市空间中仍独树一帜。清末上海开埠前,老城厢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信仰中心,之后,人们为了与彼时租界新城区相区别,开始使用“老城厢”来指代这个华界中心,其内有衙署察院、军营校场、学府书院、邑庙寺庵,有人口稠密的街市巷坊,完整地呈现着中国古代传统县城的建设配置与江南水乡城镇的景观风貌。近代西风东渐的过程中,老城厢也在不断地吸纳、演变与调适,其传统城市形态和肌理变得愈加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