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象学的文化景观研究是西方社会诠释文化景观价值和意义的一种途径,为解读日常生活场所价值提供了一种"存在性的理解",其重要影响延续至今。回顾、梳理了西方现象学视角的文化景观研究发展历程;以同一视角,从自然观、风景审美及体验和园林生活描述3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传统蕴含的现象学色彩;在跨文化的对照思考中,提出现象学途径在拓宽景观文化视野、解读景观体验以及研究方法上,对当下中国本土的文化景观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杭州与天台同处我国江南地区,风光旖旎,山水灵秀。杭州天竺三寺与天台方广三寺均属山地寺庙园林,并都有上、中、下三寺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寺院选址环境、空间营造、建筑布局、水体景观、古树保护等方面,探析山地寺庙园林造园特色,以期为同类山地寺庙园林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杭州与天台同处我国江南地区,风光旖旎,山水灵秀.杭州天竺三寺与天台方广三寺均属山地寺庙园林,并都有上、中、下三寺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寺院选址环境、空间营造、建筑布局、水体景观、古树保护等方面,探析山地寺庙园林造园特色,以期为同类山地寺庙园林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类型之一,而宗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漳浦县威惠庙环境景观规划,以威惠庙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场地环境景观的规划思路,并对规划用地进行了重新布局,最后从园林布局、山水营建、草木选择搭配三个方面探讨了寺庙园林空间中宗教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5.
宁波天童寺"三关十景"是中国山林型佛寺胜迹的典范,其形成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和审美观念。基于图文记录,对"三关十景"及周围寺庵、塔院分布位置进行复原,并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4个角度探讨"三关十景"的寺庙园林营造。研究得出"三关十景"在"样貌构成"上关注动态游观,从而对寺庙园林空间形态形成客观认知;在"境域构成"上追求入境体悟,从而对寺庙禅宗文化形成主观感受。文章希冀回溯天童寺"三关十景"的历史样貌,探讨寺庙园林的独特本质,可以为理解寺庙园林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为寺庙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景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景观的营造。本文论述了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手,提出了我国现代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要注重风水文化、宗教意境文化、地方文化3类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研究,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发展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尹航  张超  赵鸣 《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松塘小八景”的审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孟宏  唐孝祥 《风景园林》2017,24(6):105-111
"松塘小八景"是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的文化景观遗产之一,也是研究广府村镇文化环境变迁与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在剖析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和必要条件基础上,结合松塘村的物质空间环境形态,从"联络对称"的物象组织规律、"清淡迤逦"的意象群体特征、"君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念三个层面来概括其审美文化特征,为延续、修复、重塑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诗性意味"提供理论支撑,也为研究不同地域的小八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雪窦山曾是浙东禅宗文化的交流中心,宗教活动的发展推动了寺庙园林的营建。在这个过程中,园林建设者的艺术水平与审美追求都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以现有文献为基础,从总体布局、基址选择、环境营造、香道布设四个方面分析雪窦山寺庙园林艺术特征。发现寺庙园林在系统布局上实现了山寺圆融,形成寺在山中,山即寺景的景观面貌;基址选择上依山取势,追求理想的山水环境;环境营造中把禅意融入大自然环境中,发人深思,充分体现了禅宗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香道布设中则因借地势凸显平夷与险奇的对比,形成旷奥兼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药王山庙是著名的医宗圣地,目前由显化台的北洞、升仙台的南庵、碑林和摩崖石刻等景点组成,核心区主要是指药王山北洞景区。空间序列是通过各部分单一空间的有序组织,形成人对系列空间单元的连续感知,它与人在空间当中的体验密不可分,体现出第四度空间——时间维度的重要作用。药王山庙核心区通过空间序列的精心组织营造出寺庙园林的宗教气氛与引人入胜的园林环境,其中穿插了多种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宁波天童寺“三关十景”是中国山林型佛寺胜迹的典范,其 形成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和审美观念。基于图文记录,对 “三关十景”及周围寺庵、塔院分布位置进行复原,并从可行、可望、 可游、可居 4 个角度探讨“三关十景”的寺庙园林营造。研究得出“三 关十景”在“样貌构成”上关注动态游观,从而对寺庙园林空间形态 形成客观认知;在“境域构成”上追求入境体悟,从而对寺庙禅宗文 化形成主观感受。文章希冀回溯天童寺“三关十景”的历史样貌,探 讨寺庙园林的独特本质,可以为理解寺庙园林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为 寺庙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花洲书院作为我国豫西南地区在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教育机构,体现了该地区高度重视园林景观空间营造在书院建设、学术交流、思想启迪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其景观空间形态特征与园林营建手法进行分析,探析儒家山水文化、礼乐文化、比德思想与中和思想对书院园林空间格局与园林营建的影响,总结归纳花洲书院文化景观要素和内涵,以期为书院园林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八景"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极高的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地域山水文化景观。文章首先介绍了"八景"的文化缘起,并通过分析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十景"的景观特性、景观文化内涵及其影响价值,了解其背后的"八景"山水文化景观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八景"山水文化景观中,运用了精妙的造景艺术手法,并融合了道禅哲学的精髓,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以字、词、词组、句式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文化寓意、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原型与景观范式。再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法规则诠释古人景观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最后并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境表达研究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结构。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亦为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段爽  曹磊 《景观设计》2023,(2):10-13
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南北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为苏州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苏州佛教寺庙园林作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运河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大运河与苏州城市发展的关系,梳理苏州佛教寺庙园林发展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历史依据,并以寒山寺、西园寺为例,探索苏州佛教寺庙园林在景观营造上呈现的运河特征与文化内涵,以期发现大运河对苏州佛教寺庙园林形成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以字、词、词组、句式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文化寓意、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原型与景观范式。再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法规则诠释古人景观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最后并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境表达研究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结构。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亦为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清漪园云会寺曾是万寿山顶一处精彩绝伦的山地寺庙园林,但过去文献罕有研究,且稀缺史料。首先通过场地周边调研并围绕园林景名"云"字对其地望与地宜进行初步分析;然后结合实地踏勘及史料梳理,展开探讨其园林及建筑布局如何构园得体、因境安庐;再而深入实地测绘,从中探析其假山营造的总体策略、具体手法及植被特色;最后总结云会寺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4个关键因素,以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山林地台地园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应天慧  顾凯 《风景园林》2021,28(4):111-116
假山洞是中国传统园林假山营造中重要的审美和营构对象,现有研究主要受限于对园林遗存的认知,较多关注其形态特征、空间布局以及动态游览的效果特点。通过对明清私家园林假山洞历史文献的细致考察,可以发现历史上存在大量静观型假山洞,在文献记述中,"静"构成"观"的起点,古人以听音、闻香、赏影、观气等知觉体验方式静观山洞,发生由"静"而"观"和由"观"而"静"的审美过程。由审美的视角展开进而探究此类假山洞背后的文化意蕴,可以发现其受到道家虚静观和神仙思想、入洞遁隐的隐逸思想,以及坐石和山居文化追求的影响。最后,将历史文献分析的结果和园林实例相结合,探究静观型假山洞的营造方法,为当代园林假山营造和体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夏 《规划师》2006,22(12):89-91
所谓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在我国历史上的很多地方,大到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镇、一座寺庙,甚至一个家族,都多有"八景"之说.而且围绕"八景"衍生出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八景诗、八景画,并渗透到地方生活的诸多层面,如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上八景图案的盛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