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型城镇化下大学城建设面临的挑战;其次阐述了大学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包括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的"对接"、建设绿色功能示范区促进城市绿色科技的创新;最后提出了绿色理念下的大学与城市互动空间研究,包括加强城市与大学城之间的资源共享、绿色校园文化空间对城市的推动、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绿色校园空间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花溪大学城位于贵阳市西南部、贵州贵安新区东部,交通便利。大学城一二期工程基本完工,现状已有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工建设或入驻。经过多年发展,大学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国内大学城遇到的众多共性问题。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优秀案例分析,提出花溪大学城未来空间发展的组织模式和优化提升策略,供类似大学城的空间发展和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作为联系商业街与大学城校园外部空间的特殊地带,是与相邻学校之间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的载体,承担着与学校外部空间资源交换的功能,因此,其空间的处理显得格外重要。当前,大学城内的邻校商业街边界空间普遍存在着交通混乱、空间利用率低、缺乏公共休憩设施、功能形式单一、与校园分离等系列问题。针对现存问题,以昆明呈贡大学城新天地商业街为例,通过SD法对其边界空间进行分析并建立四个优化策略,以促进商业街与相邻学校之间的融合、提升大学城整体空间形象、激活大学城空间活力,为今后类似的商业街边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校园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空间的扩展,是社会交往和非正式学习等行为混合并存的场所。本文选取福州大学城三所高校教学楼的七个典型公共活动空间为例,空间类型包括中庭、庭院和架空空间,对其中使用者的行为类型、停留时间和空间喜好进行了观察和记录,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空间类型、边界形式、私密程度、座椅和绿化设置与使用者行为类型和停留时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吸引学生停留、促进交流的高校教学楼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校城一体,既直观地反映在传统大学城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中,更涉及高等教育的制度理念。具有丰富历史底蕴与文化氛围的欧洲传统大学城,其大学与城镇的一体化模式是我国新城式大学城规划的"理想"范型。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城以现代城市规划方法,在特殊的政治与时代因素推动下,成功地建设了"全新"的怀旧式校园。新鲁汶大学城步行环境和空间活力均达到了相当于传统大学城的效果和品质,并赋予这座新城式大学城相当成功的社会多样性和校城一体性。本文对新鲁汶大学城所采用的紧凑用地、混合开放与可步行性等规划理念与设计手法进行分析,并结合新鲁汶的发展探讨社会与经济多样性对新城式大学城的重要性。与新鲁汶相比,中国新城式大学城在制度建设、公共认知与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是导致功能布局失调、空间尺度过大与城市社会属性缺失等问题的基本原因,还是城市大学化与大学社区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6.
对功能混合以及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当前我国大学城普遍存在的功能单一和机械分区现象出发,总结其发展历程、空间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功能混合对大学城建设的启示: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等用地,实现土地用途的多样化,并提出多种功能混合模式,实现集约用地和紧凑布局,塑造大学城综合的城市功能和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从而聚集人气和提升活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城开发重在制度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梁  王伯伟 《规划师》2004,20(8):58-60
作为高校集群,大学城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形式,空间集聚仅是大学城存在的物理方式和表象。大学城建设的目的或价值在于实现高教资源的共享,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保证。大学城开发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大学城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表现——功能分区过于明确化、空间结构趋于树形化、公共空间缺乏有效关注、城市空间缺少足够密度,从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分析了其成因,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对未来的大学城规划设计方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学城是城市的特殊功能单元,在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破坏、文脉的割裂以及"城”"村”二元结构问题。该文以福州大学城为例,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体检的指标体系,评析了大学城生态系统、文化脉络、空间形态、人口及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水网织补、生态廊道打造以及生态节点的塑造提出生态修复的措施;从文脉的延续、创新空间体系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修补的方法与路径。旨在为大学城区域更新及空间品质提升提出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保森 《规划师》2007,23(12):79-83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学生的行为空间特征及机制等的研究可知,大学城学生行为空间的边界和标志总体表现出多元性、模糊性,不同学生在对大学城空间的范围和使用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我国大学城建设迫切需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重视对空间实际利用者的研究,加强规划决策与空间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衔接,从实践入手指导管理、保持弹性、实现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规划界进行了众多的大学城城市规划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将大学城建设与中国知识经济崛起、城市空间拓展重组等命题联系在一起。文章聚焦国内有关城市研究的核心期刊与硕博士论文成果,通过搜集、整理与分析中国大学城、高教园区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大学城规划建设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述。从中透视中国大学城发展历程,理解中国大学城发展的动机与本质,并评价其发展现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优化其发展空间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0,(Z2)
目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沈阳市通过土地置换、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高校搬迁,已形成沈北、浑南、沈西三个高校集聚区。高校搬迁对拉动城市空间外延、加速新区建设,拉动大学城周边的土地价值,盘活城市老城区土地资源,提升城市的专业人才储备数量和层次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导致了老城区校园文化缺失,老城区公共空间减少等问题。因此,应注重新校区的选址及规划工作,加强对新校区建设规模的控制、培育新校区人文环境,尊重老校区人文要素,实现高校与城市的和谐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大学城的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比较普遍。以广州大学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大学城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高校的综合得分来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及有关省市《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指标》等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对广州大学城某高校用地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大学城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黄聪 《建筑与文化》2016,(12):144-145
校园公共活力空间是学校公共活动开展的载体,其品质的高低、活力的大小,深刻影响着校园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文章针对当今校园公共活力空间在表达方面所暴露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设计相关理论,对校园公共活力空间的主要特征因素进行简要阐述。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结合空间活力营造原则,对重庆大学B区校园的主要活力空间进行表达评析,并给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活力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英杰 《山西建筑》2009,35(13):41-42
通过对现今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活力不足问题的分析,指出校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营造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应注意的五个方面,以增强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力,提高校园公共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赵玲 《四川建筑》2007,27(1):9-10
大学城的建立是大学功能发展和城市空间扩张的综合表现形式。国外大学城的发展相对我国而言发展较早,其用地布局的形成是经过时间检验和修正的结果,对于我国大学城用地布局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从对国外大学城用地布局的研究入手,提出国外大学城对我国大学城用地布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百度热力图为基础,获取百度热力图并对其赋值量化分析,观测校园空间的人口活力值,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的校园建筑与绿地的人口活跃度进行分析、评价与研究,并论述其原因。通过分析广州大学教学区空间的使用强度规律和使用者行为特点,提出关于岭南地区高校建筑与绿地高效结合的设计策略,为高等学校教学区的规划或更新改造,绿化、基础设施的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深入理解环境特征与心理感知的关联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广州大学城内随机抽取300 张 街景照片进行打分,研究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及多种环境因素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安全感评价在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不均,高校用地的评价最高,公园绿地次之,城中村的评价最低;“他人的存在”对安全感 无显著影响,高管理水平的环境在高校校园、城中村、公园绿地三类用地中都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安全感;高校校园和 公园绿地中,可视性强的环境对安全感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校园环境美观程度越高、绿视率越低,学生的安全 感评价更高。并计算环境因子指标权重,建立初步的大学城校园环境安全感评分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规划模式就成为了规划界研究的新领域。作者结合西安市东南郊大学城规划,分析教育理念和高校主体人的行为模式对高校规划的巨大影响,探讨如何在高校规划中塑造出高情感的育人空间环境,最后指出情感设计手法在创造未来高校育人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雪  王一珺 《南方建筑》2006,(12):77-79
我们对广州大学城新校园内各种类型交往空间的品质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和评价,以期对今后的高校新校园的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