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茂  王梅 《城市建筑》2021,(2):40-4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面貌得以进一步改善,如何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日益被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岜院村公共空间改造实例为切入点,在2019年立村共生乡村振兴探索计划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在"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就如何利用乡村节日节庆去活化岭南传统乡村公共空间价值,形成研究探讨。本文分别以岭南乡村现状、岭南乡村活化基础理论、岭南乡村节日节庆事象和岭南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为基础,为岭南乡村节日公共空间提供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传承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与各种行为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塑造公众良好行为风尚。  相似文献   

5.
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城市诊断和城市更新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运用叙述性偏好法(简称SP)构建老年人对环境要素的偏好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对老年人来说,环境要素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场地绿化水平、场地便利设施、场地遮蔽设施、场地休闲座椅、场地照明设施、场地大小、场地健身休闲设施、场地步行距离。基于模型结果,文章以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为例,对现状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定量适老化评价,针对较差和中等水平的户外活动空间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发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供需不平衡导致的设施不足与闲置并存的矛盾现象,以芹川古村为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探究“空间供给-社会需求”的关系。按照“指标建立-网络建构-匹配追因-策略提出”的技术路线,依据“点-线”语义搭建客观公共空间网络模型、村民主观行为网络模型、游客主观行为网络模型,进行“村域-片区-单点”的多尺度解析与主客观网络匹配追因,由此提出乡村公共空间布点、节点筛选等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的变化、发展与挑战的分析,从价值体系、功能、布局3方面进行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理路。价值体系重构要保障村民的权益与主体性,重构乡村公共空间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强调乡村公共空间公平性的资源观与规划设计价值观。功能重构以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的转型和新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建构为主要内容。布局重构在优化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乡村传统内生型公共空间在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结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能见到的大多数"乡建"项目,其实做的都是村镇里的公共建筑。曾听评审特色小镇的专家提起,他们过目的每个小镇规划,基本上都有一个突出的游客服务中心和一个大广场,这一方面表明了城市建筑师的设计偏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原来许多村镇里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聚集是人类的天性,聚集到一定规模,就会形成公共空间、产生公共建筑。传统的村镇公共空间很单纯,或许就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是新时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原只是行政的一个概念。公共交往空间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乡村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和乡村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乡村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对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以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作为美丽乡村的建设示范,分析当前乡村公共交往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设范式,不断充实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人居环境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大仓的设计实践依循两条平行路径:乡土建构的技艺传承和历史叙事的空间编绎.一方面,梳理适应于湘赣边区资源、气候、地形和生活方式的建构体系,提炼形成具有地域认同的设计语汇;另一方面,基于大仓会见的历史叙事编绎公共空间体系,沿叙事路径建造风荷廊桥,修缮林氏积庆堂,新建讲习所,部分复原林氏吊柱楼用于民宿接待,回应传统中国乡...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很大一部分是希望形成和美的乡村生活风貌,而这种风貌的载体为公共空间上村民的日常活动。因此,本文选取舟山群岛典型农村为例,研究公共空间与村民行为的复合特征,进而寻找空间行为机制,指导乡村振兴的规划与建设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自发与构建秩序视角,以历史发展的维度梳理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归纳不同时间段随着自发秩序与构建秩序的变迁,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建国前至今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自发秩序绝对主导—自发秩序主导,构建秩序隐现—构建秩序凸显,自发秩序弱化—构建秩序主导,自发秩序迷茫"的特征。并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探寻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剖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过程中主要社会参与力量(政府、村民、乡绅精英、市场、设计师)之间的博弈。最后,提出自发和构建秩序之间不是独立的,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提出应在自发与构建秩序并置下,找到二者结合点和平衡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分析吐鲁番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与营造形式,从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类型、空间元素、空间尺度、功能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绿洲村落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等,并得出绿洲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演进规律。发掘公共空间对传统聚落整体空间营造的组成作用,进而为当前类似绿洲聚落的公共空间发展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程晓青  李昆 《建筑创作》2011,(11):252-254
本文从中国老年人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老年人对于居住空间的各种需求出发,从老年人住宅社区的公共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与探索性设计,为中国老龄社会住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迎泽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规划布局、建筑单体、配套设施等技术层面、功能层面和行为层面对其进行环境使用后评估调查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功能与形式的视角,以历史的维度分析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演进脉络,探讨其背后生长的动力机制,总结各个时期乡村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与特征.研究发现,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生成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使用功能驱使一交往的形成一公共空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共存一特殊一脱节一分离”的变化.通过实地勘察与访谈,进一步论述改革后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弱化的原因,认为村民所发生的公共活动已由“必需性”转变成“自发性”;诸多社会变化因素构成“合力”,“催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走向衰亡的道路.最后,审视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宜居环境的热门选择。乡村公共空间作为社交、休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其景观设计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乡村地区的资源和资金有限,高成本的景观设计方法并不适用,因此需要制定一种低成本的景观设计方法。借助AHP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同时计算了各因素的权重,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