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一个城市的考察或认知,先入感观往往是其空间物质形态的视觉感受,但深入后体验到的却是城市住居文化。住居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呈现出某种潜在的互动联系,究竟是住居物质形态决定城市文化格局,还是原有文化重塑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近代以来汉口住居的发展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发展历时性与地域空间识别性,其中住屋作为街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强化了这种识别性;在考察近代汉口城市住居的过程中,发现多样的街区类型与住居形态形成不同的亚文化,以致构建了一种因果互动关系场所的“双向关联”;有基于此,透过对建构在异质肌理形态上的住宅街区文化宏观特征分析、住居类型的文化分析,过渡到关注特定住居环境下人的“行为与心理范式”等社会文化范畴关联上,这对于当下住宅开发,乃至如何建设可识别的社区文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城滨水新景观——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景观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中 《中国园林》2007,23(3):16-23
通州运河城市景观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性主题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媒体制作、国际生态住居、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都市空间。以“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河源文化、历史人文、运河风情、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六大功能主题板块。  相似文献   

3.
从住居学的角度,将住居的组成要素对甘南传统藏族住居空间形态的影响及其当代变异导致的住居空间形态演 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运用住居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住居形式从住居生活功能到住居文化功能的发 展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论证甘南藏族住居空间形态演变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为更进一步探索甘南藏族 民居的发展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张宏 《华中建筑》2000,18(4):116-120
该文简述了中国古代娼妓业的发展,及其对城市住居空间布局和形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促进住居城市学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地域方言背景,从住居的合院形制、正房平面、屋顶形制、立面形制、建造材料和细部装饰等层面进行类型提取、文化解析,并将典型类别进行地理落位,进而叠合方言分区构建地域住居文化图谱。通过与语言、地理等学科交叉,探讨住居形态与方言分化之间的文化关联与互动影响,试图为渤海北域乡村住居研究提供系统的类型积淀,拓展乡村住居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区域内的乡村营建提供基础原型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历史街区肌理往往通过其空间界面形态得到某种反映;而影响街区肌理及其界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即转型下的社会形态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街区空间肌理产生、界面形态形成、场所识别的内在隐含动因,故而对近代汉口住居街区肌理与界面的物质历时形态进行考察,以1890~1930年代的汉口社会发展时期为时间切片,通过对当时的市政建设、管理、以及住居开发模式等相关因素的文献与案例分析,试图解析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历史街区空间肌理模式及其界面的作用与影响,这对于当下同样处于急剧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的城市住居规划与建设、历史街区复兴与更新,以及探索地域社会形态与住居形式的互适性等人居环境创新思维的构建,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住居空间秩序被日本建筑史学家大河直躬称为住居"文化框架",这种空间秩序是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集合,是影响住居形态重要的内在法则。本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传统蒙古包住居功能中蕴含的文化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住居保护功能、住居生活功能、住居文化功能的现代转译,在延续传统蒙古族住居文化的同时满足定居后牧民对住居功能日趋多元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安徽巢湖南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玲 《安徽建筑》2012,19(4):39-42
"安徽巢湖南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的景观设计在城市控规阶段提前介入,通过设置城市生态住居、文化休闲娱乐、仿古商业街区等多种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城市肌理中,以优美的环巢湖自然山水为背景,结合特色地方人文景观,辅以部分人工营造手段,力求将环南岸滨水景观带建设成为集山水观光、游乐度假、民俗采风、寻古猎奇、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滨水都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华中建筑》2021,39(3)
辽西滨海地区为多民族文化交错地区,历经上百年复杂的民族文化融合,当地各民族的住居明显有异于原始形制。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引入传播学理论,并运用类比手法,以现存各民族传统住居为研究对象,以各民族典型住居形制作为参照对象,进行住居文化比较研究,分析发现辽西地区满、蒙、鲜、汉等主要民族住居文化可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并呈现逐渐趋同的态势。最终,形成以满、汉文化为强势主体,融合蒙、鲜弱势文化的住居形态。住居形制的趋同使弱势文化存在被同化的危险,因此应平衡文化独立与融合的关系,以提升住居形制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西安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丧失城市特色、古城风貌辨识度降低等问题,通过对景观文化形态的研究,以"文化"为因、"形态"为果,梳理城市景观空间演进规律,总结景观文化形态引导下的西安城市景观空间特征,以书院门步行街为案例研究其景观演进过程及当前景观空间的使用方式并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方言分区是地域文化及自然环境纵横向时空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住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态与方言分区密切关联.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地域,打破行政区划,结合文化地理和方言分区探讨乡村住居形态.基于建筑类型学,从平面、立面、材料、装饰4个层面识别、提取住居形态类型;通过叠合、类比、图解分析,发掘住居基型和形态演变关联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学位论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住居形态的文化研究   作者:戴俭   导师:潘谷西   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住居形态表述着人们所选择的存在方式,而文化则可以看做是在广大范围内承接和约定这种存在方式的平台。住居与文化、文化与住居就表述存在方式而言,两者间有着最直接、最本质的关联。可以说"居住"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它的形式或形态的转变始终伴随着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重估及对自身认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岚  杜顺宝 《规划师》2011,27(12):78-83
土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物质载体;而土地制度是规范人与土地的关系的重要法则,从宏观上强有力地影响着城市景观形态的形成与变迁.土地制度史上的每一次变迁都必然影响到附丽于土地上的城市景观形态.城市景观形态研究和景观规划设计不应只关注各类物质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其形态美观,还要研究土地制度等影响景观...  相似文献   

14.
在女性视野下追溯城市性别景观发展演变的历程,研究城市景观女性化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相互关系,认为城市女性化景观的盛衰与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历史相重叠,是性别结构与性别权利演变的外在表现。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发展,创造兼顾男性和女性不同需求的理想的城市景观形态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下露河朝鲜族住居是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物质化形态,其聚落形态、空间类型、营建技术、建筑风貌顺应环境而独具特色,蕴含着当地的自然与文化基因。文章以下露河朝鲜族住居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切入,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类型提取及对比分析,探寻下露河朝鲜族住居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渊源,解析其聚落与建筑形态特征,发现其代际演绎规律,并提出住居建设的文化传承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世芬  孙薇  蒋丹 《建筑与文化》2016,(11):209-211
近年来,哈仙岛乡村建设不断加快,随着经济转型,渔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但在这个过程中,渔民住居在功能适应、文化传承、节能节地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住居品质与效能低下、文化遗失且形态粗陋、高能耗及土地浪费等问题。文章以海岛渔村住居模式为切入点,基于田野考察成果,围绕渔民的生活、生产模式及其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提炼海岛乡村住居模式及其营建技术类型,推演出适应性的海岛渔村住居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封闭式住居带来的各类问题日益凸显,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之下,城市住居的合理开放成为普遍议题。在此背景下,城市住居分级开放式设计研究具有广泛意义,有助于促进住居与城市的互动连通、住居之间的协同共享及住居内的邻里互动。因而,本文从建筑学视角出发,调研哈尔滨地区典型城市住居开放程度和使用现状,建立城市住居分级开放式设计指标体系,并且从城市互动、社区共享和邻里交往等设计层次,提出城市住居分级开放式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以期为哈尔滨地区城市住居的系统化开放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和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8.
都江堰的起源与发展与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水文化作为都江堰地域文化的核心内涵,在都江堰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及传承,并巧妙地融入在其城市景观小品与设施当中。本文首先阐述了都江堰地域文化中水文化的存在形态,然后针对水景在都江堰城市景观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以此来探讨水文化和都江堰城市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博士文摘     
《新建筑》2001,(1)
学位论文:住居形态的文化研究作者:戴俭导师;潘谷西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住居形态表述着人们所选择的存在方式,而文化则可以看做是在广大范围内承接和约定这种存在方式的平台。住居与文化、文化与住居就表述存在方式而言,两者间有着最直接、最本质的关联。可以说“居住”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它的形式或形态的转变始终伴随着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重估及对自身认识的转变。文化人类学在近200年间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起了一种“文化”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对人类存在的研究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藉于此视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居住学的角度、结合古汉字和古文献的考证与解析.精细地研究了中国古代井田制对住居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