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连地铁西安路枢纽站为例,采用跟踪观察的调查方法,收集出站乘客的步行活动信息。首先对其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该枢纽的步行影响域和主要影响区范围。然后通过因子方差分析方法,揭示出目的地类型因素对步行距离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基于空间句法模型分析发现,既有步行网络的整合度和选择度指标与真实动线轨迹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以上结论可以为该区域步行系统的优化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沈琰  范文兵 《华中建筑》2011,29(12):63-66
轨道交通枢纽衔接部可分为出入口通道、周边商业设施连接通道、站厅延伸体三种空间类型,具有极高的商业开发价值.该文以上海中山公园枢纽站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衔接部商业空间的业态定位、流线组织、空间设计等特点,为我国未来轨道交通枢纽商业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步行系统是高铁站与邻接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文章以哈尔滨西站站域空间为例,在对其土地使用、交通系统、空间功能及公共空间分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站域核心区的地面和地下步行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增强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多元开发临街界面丰富步行体验、加强地面、地下步行系统的联系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对于城市空间效率和活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地铁枢纽站域集散与流转的拓扑模型,然后在宏观尺度上对路径网络的高效编织、节点体系的有机耦合两个主要建构原则进行了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本文从地下主导、空中主导、多维主导三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导向的多元化分层建构策略,并从地面网络的优化、多维网络的链接两个方面探讨了步行网络与城市要素的关联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铁站点旅客集散压力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地铁枢纽站点各种交通疏解模式的特点,运用非集计模型建立了基于分担率预测的地铁枢纽交通疏解模型,并以杭州火车东站为例,预测了该交通枢纽未来年客流疏解的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上海城市建设迅猛,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至3000km2左右,约占市域面积的50%,远高于香港、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截至2014年末,上海市中心城工业用地122.67 km2,占比18.51%。尽管近年的数据表明,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中比重正在逐年减少,工业用地的扩张速度低于城市扩张速度,但与国内外同等城市的比较,上海的工业用地总规模和比重均远超其他同类别国际大都市。同时存量工业用地在城市可建设用地中所占比重大幅超越新增工业用地,如何在建成区既有空间物质环境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成为目前规划土地工作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上海徐家汇社区为例,对徐家汇社区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现状进行规划梳理、研究分析,为盘活徐家汇社区存量工业用地,建立规范、有序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嘉定新城远香湖为例,研究滨湖区域步行系统规划.首先根据步行道功能将滨湖区域的步行道划分为健身步道及游憩步道,健身步道及游憩步道对道路的连续性及断面铺砌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现状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规划需求,结合健身步道及游憩步道的不同特征要求,本着整体性原则、系统性、以人为本、经济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从步行网络、断面及铺砌等方面提出两类步行道的完善优化建议,并设计各种配套设施(停车设施、标识系统、环卫设施)的布局原则及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8.
绿化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文化是城市精、气、神的综合体现,绿化与文化两者都是展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上海在加快推进城市绿化发展过程中,不仅着力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  相似文献   

9.
10.
步行空间的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常有提及,但往往都是某类规划中的一部分.从"步行空间"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上海市黄浦区步行系统规划为例,以"人性化"思想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关于全区步行框架和具体空间的规划措施.在此基础上,以豫园地区为例介绍了重点地区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市徐家汇地铁商城为研究地点,研究地下公共空间的群集流动规律.论文介绍了在徐家汇地铁商城所进行的关于人流量、人员密度、行走速度和影响速度因素的凋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该地铁商城人流量及人员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推导了速度一密度数学模型,研究了地铁商城这种集商业与交通于一体的建筑类型中人流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论文对建立具有中国人员行走特征的数据库提供了设计参考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铁路枢纽格局优化调整是一项战略工程,对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上海铁路枢纽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对客运系统整合、城市空间引导、地区开发带动、产业物流支撑的作用。在分析铁路枢纽格局与区域及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从全球城市发展目标对铁路枢纽建设的要求着手,探索上海铁路枢纽总图格局优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步行空间被机动交通不断侵占和挤压,步行环境品质降低,同时城市原有的丰富水系也正在被不断蚕食和边缘化。水系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建设可持续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水敏感城市设计不仅在技术上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也是进行城市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城市步行系统的重建中,利用水系的自然条件可以创造丰富的步行景观环境,塑造具有自然特征的城市公共生活。水系将在城市步行系统的重建中扮演生态调节器、水灾害缓冲器、环境污染过滤器以及快节奏城市生活减速器和城市空间认知压缩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推进,城市滨水步行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结合福州市城市水网密布的特征及其水文化特质,以滨水步行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州老城区的滨水步行系统存在断裂现状的调查,根据人的心理对步行道的需求,提出通过修建绿道、架设天桥、设置亲水平台、开放滨水空间等方法,实现福州老城区滨水空间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使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步行作为日常的休闲健身活动。本文以上海市21个生活街区为案例,探析街区空间形态对居民休闲步行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街区空间形态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是宽阔的硬质场地、混合的土地使用、沿街商业店面密度、步行路网的渗透性和安全整洁的社区环境等。另外,不同收入人群对休闲步行的选择与环境偏好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首先总结商业街步行活动需求的4个方面:多样性、连通性、宜人性和交流性。通过文献及问卷,确定步行活动品质的测度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的权重。选取上海市四川北路、陕西南路和马当路的26个街段为调查样本,结合客观测量与问卷调查在内的方法与程序,得出步行活动评价体系中各个因子的权重与各街段步行活动品质得分。总结了各街段步行活动的特征,分析了步行活动品质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确认了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模式对商业街步行活动品质的重要意义。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店面、密路网、绿化、可坐设施、高品质建筑立面、历史建筑和舒适空间尺度,都对步行活动品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既有的交通枢纽站点往往忽略构建高效步行系统、和谐步行环境的重要性。步行系统设计的三要素:短途、连续、直接,考虑以人为本,注重步行流线与交通空间的相互协调。济南火车站站前枢纽人、车流交织,地下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亟待改造。拟作的地下空间综合体改造方案以高效步行系统为切入点,利用地下空间中光与结构这两种元素对步行流线的引导作用,构建层次化开发的交通枢纽,服务邻里地区,迎接往来客流。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上海中央活动区内的重点站点作为主要研究范围,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原点调查周边步行空间现状分布与建设情况,采用定性分析、量化采集、部门访谈等形式,了解上海火车站步行系统建设现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指导步行系统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