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新建筑》2017,(2)
崖墓葬是东汉时期巴蜀地区最普遍一种丧葬习俗,东汉崖墓是巴蜀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其形制、雕刻及装饰都极具特点,具有极高的考古与史学研究价值。郭江崖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巴蜀地区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崖墓墓葬群之一。墓室中留存的众多精美建筑雕刻,为研究巴蜀地域的东汉建筑形制特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证资料。在对郪江东汉崖墓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在分布规律、形制特点、建筑形态特征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初略探寻了巴蜀地区的东汉建筑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崖墓是东汉时期西南地区常见的一种墓葬,以凿山为室的方式在崖壁上获得空间,并以仿木构形式处理墓室。约百年前西方学者掀起了中国西南崖墓的考古热潮, 将其是居所还是墓葬之辨推进到将其视为独立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随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工作逾八年,将崖墓从乡土史纳入国家学科史进行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崖墓群所共处的结构危机为背景,从崖墓与汉代建筑史研究、新史料的发掘、岩凿结构与石仿木认知等方面, 对西南崖墓的建筑史学价值进行研究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靠崖窑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一种传统建筑类型。从乡村文化复兴和绿色建筑的角度探讨了靠崖窑的研究价值,以靠崖窑最重要的立面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洞口形态、立面形式与组成构件、窑面与室内空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传统靠崖窑的立面特征、建构逻辑和发展趋势,对未来窑洞复兴的立面设计与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7,(4)
将营造学社所总结的西南崖造建筑类型置于原有地理环境中,重新以建筑环境为研究背景,归纳崖壁建造史上形成的建筑类型,分析各类型建筑获取空间或表达特殊空间形态的核心技术。西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崖造体现了类型与技术的对应性,反映了传统技术文化在有序传承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不断向前演进的趋势。传统西南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注入新的技术生产力,吸收多元的周边文化信息,成功书就西南崖造建筑史。  相似文献   

5.
靠崖式窑居极具特点,其结构体系完全由挖凿而成的纯原状土拱支撑。文章通过对托克托县郝家窑村靠崖式窑居现状、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的现场调研,发现其在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上与一般靠崖式窑居有所不同。文章分析总结了郝家窑村靠崖式窑居的现状、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及其特点,弥补了内蒙古中西部靠崖式窑居基础资料的空白,有助于深入了解地域性建筑。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的生成逻辑,探讨建筑的图像叙事和观念叙事的特点及其启示。巴克桑德尔和卡尔维诺等人的叙事文本中呈现出两种语义类型。参考李格尔和贡布里希对于艺术叙事的分类方法,文章分析两种语义类型如何影响与其对应的建筑叙事。两种语义类型分别反映了建筑叙事的艺术性与逻辑性,两种叙事模式的结合可以形成新的叙事结构和体裁,演化出新的空间形态和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谢浩 《住宅科技》2011,31(3):7-9
文章强调日光对建筑空间和建筑节能的影响;论述了建筑的被动日光照明和主动日光照明策略;讨论了有关天然采光与建筑热工设计的问题;并以办公建筑和教育建筑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建筑空间对日光“再创造”和选择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原平  刘琳 《山西建筑》2007,33(10):10-11
以锡崖沟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原生环境与古村落建筑的关系,详细阐述了锡崖沟的建筑形态及建筑构造,最后探讨了锡崖沟居住建筑形态及建筑构造研究的意义,以促进原生环境中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视觉空间最直观的展现便是图像空间,目前学界中越来越多的人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指向图像空间——中国古代图经中的建筑形态表达,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研究范围锁定在二维图像空间中,以期从二维图像空间中探讨图像构图与建筑营建的三维空间。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图经中的建筑表达,搜集了此方向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资料,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学界的前沿研究动态,并向广大研究学者传递这方面的信息,以期能够推动学界对中国古代图经中的建筑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汪愫景 《南方建筑》2006,(5):100-104
本文从灭点、空间观念和光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图像与西方透视图像进行了对比,说明并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图像中所普遍存在的违背西方透视法则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可视化的建筑艺术空间既是一种将建筑图像与艺术语言相互整合的现代化空间语言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语言的美学呈现,比较注重建筑图像以及空间的表达,故可相关人员经常将图像的视觉化与建筑装饰融为一体,用以形成新的文化空间要素,构成新的可视化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2.
常见的建筑展览是对图像和模型的集合与展示,有时候仅仅是设计成果的罗列,有时候也借此来共同表达某个主题或概念。这种集合展示是一种空间再现,它或者是对设计所表达的建筑空间的再现,或者是通过一种再现的空间来完成主题叙事。但是,建筑展览还可以具有另外一种使命,它可以成为一种建筑学的空间实践。这种空间实践不仅仅关乎于身体空间,还指向了建筑学历史和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文章重点以"重新装载展"为例,阐述了展览如何具有另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致力于研究建筑空间中基于AI技术的感知与交互,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建筑环境的感知和交互体验。首先,对建筑空间中感知和交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其次,归纳总结了目前常见的AI技术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并设计了一套基于AI技术的感知与交互系统架构;最后,探讨了AI技术在感知和交互系统中的发展方向与挑战。研究对于推动智能建筑发展,提升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展览建筑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路径优化问题,借助拓扑关系研究方法,探索设计过程中有效评价和优化调整方法。从安全疏散视角对其公共空间构成进行研究,运用拓扑关系将空间“图像”转化为“关系”,建立疏散路径的拓扑关系图解,进而探讨其公共空间构形特征与安全疏散路径属性的关联、同构特征和规律,提炼出基于拓扑关系的展览建筑公共空间疏散路径优化分析方法,即“图像—关系—图像”闭环分析方法,并对建筑空间构成进行反馈与优化。为疏散模拟量化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建筑安全疏散问题解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首先强调日光对建筑空间和建筑节能的影响;其次论述建筑的被动日光照明和主动日光照明策略;接着讨论有关天然采光与建筑热工设计的问题;最后以办公建筑和教育建筑为例,探讨人类应如何利用建筑空间对日光"再创造"和选择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谢浩 《门窗》2011,(2):40-42
本文首先强调日光对建筑空间和建筑节能的影响;其次论述建筑的被动日光照明和主动日光照明策略;接着讨论有关天然采光与建筑热工设计的问题;最后以办公建筑和教育建筑为例,探讨人类应如何利用建筑空间对日光"再创造"和选择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室内设计与装修》2023,(10):146-147
<正>id+c:作为一名照明设计师,您如何理解照明设计与建筑、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照明设计?王臻:照明设计与建筑、室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照明设计是在对建筑空间和室内设计元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叠加空间与建筑的情感诉求,通过光线的布置与控制,达到功能照明和创造氛围的目的。它是建筑和室内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周琼宇 《南方建筑》2005,(3):104-106
通过对情感在建筑中传达与被阅读过程的描述,指出情感表达对建筑艺术创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以安腾和巴拉干的建筑作品为例探讨如何用情感营造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9.
廖聪全  罗评 《园林》2021,(6):19-25
复杂地形地貌造成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紧张与公共空间缺失,大量坡坎崖区域被规划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探寻坡坎崖生态修复和品质提升共融的设计策略,已成为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紧迫问题.通过重庆市两江新区坡坎崖卫星影像解译对坡坎崖类型进行梳理与划分,针对安全性偏低、生态性趋弱、可达性较差、场所感不足等问题,提出重视评估,保证场地安...  相似文献   

20.
光·材料·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善用清水混凝土。文中简述了他对混凝土材料的认识,一方面,是对清水混凝土制作方式的探究,如何使其质感与色彩融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就是对日本传统建筑光空间的体验和对西洋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光空间的感悟,引发作者深入探索更具个性的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