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作为专项规划的绿道网规划已逐步融入城乡规划体系,其意义体现在推动区域绿地构建、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激活棕地与生态受损地的改造与利用、促进城乡绿色交通系统及游憩景观体系与合作机制建立等方面.绿道网选线规划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遵循生态性、连通性、适度性、协调性与统一性的原则,结...  相似文献   

2.
宋延鹏 《中国园林》2012,28(6):21-24
通过对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经验的总结,归纳出绿道在生态、环境、休闲、经济等方面的不同功能,以及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3种类型绿道在各自不同情形时的主要功能。基于不同的功能考量,提出各类绿道在规划选线时应注意的重点和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实践,分析每一类绿道为确保发挥最大的功能效益应串联的主要节点,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路径,从而确定合理的绿道网布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分析乡村绿道的规划建设理念和意义出发,指出了当前成都地区乡村线性空间规划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表明了发展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乡村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游憩活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地区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侧重和乡村绿道发展类型,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并依据不同地区线性空间特点和侧重得出绿道设计的指导标准,从而形成了乡村绿道不同的设计模式,为正在我国大规模兴建的绿道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型绿道受城市建成区限制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主观评价判断其选线方案的优劣,为满足规划中的实际需求,需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城镇型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绿道选线相关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城镇型绿道的选线适宜性提出定量的评价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对城镇型绿道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分级规划引导。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布局,为城镇型绿道选线的评价及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结合相关规划设计规范,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居民的骑行需求,探索一种全面、科学、符合居民骑行需求的深圳市中心城自行车绿道选线方法,以期能为未来中心城自行车绿道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与自然环境中的绿道相比,中心城绿道主要位于建成环境中,它的规划布局除了要满足自身结构合理性的需求外,还与城市空间环境(如用地格局、路网结构、人口密度等)紧密关联,其中影响因素较多,各因素作用方式复杂,增加了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的难度。为探索中心城绿道布局方法,通过选线潜力定量评价模型将绿道布局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以城市路(河)段为基本评价单元将绿道选线潜力进行量化分析,进而以之为依据,推导、制定和验证中心城绿道的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绿道获得成功的经验入手,介绍了绿道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并以生态网络构建和人文要素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城市绿道的选线要点和技术路线,以推动绿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产业绿道是在现有乡村绿道或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的线性空间规划设计,而乡村产业绿道规划建设的关键步骤就是规划选线.为探究乡村产业绿道规划选线的内在机制,在研究有关乡村产业绿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产业绿道选线的基本特征,在GIS技术辅助绿道选线的思路下,选取产业资源层、服务需求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厦门市海沧区绿道选线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逐渐成为我国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热点。绿道选线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缺乏系统方法和量化依据。该研究以适宜性评价法为基础,综合目标决策、层次分析等方法作为厦门市海沧区绿道选线研究的主要方法。借助GIS平台和叠置分析得出绿道选线土地适宜性分级,据此选取绿道线路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优化得出绿道选线。  相似文献   

11.
绿道网络能够改善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构建市域生态格局,提高区域内空间环境的宜居性。通过分析大西安景观生态格局现状,提出了10条科学合理的绿道网络选线规划设想及建设策略,以达到建设大西安地区生态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道网规划是指利用城市绿道对区域内各种景源进行有机地相连,进而提升城市形象、增进城市特色人文气息的专项规划。以莆田市城厢区绿道网规划路线(选线)为例,从绿色为脉、文化为络、使用者为本、慢行道为媒四方面出发对绿道网进行总体规划,讨论了有历史景源城市绿道网规划路线(选线)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6,(Z2)
县域绿道对于县域生态格局、旅游格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相比区域和城市尺度下的绿道选线,县域尺度下的绿道选线方法还不成熟和完善。文章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以生态保护、资源保护利用和可实施性为目标,从生态安全格局、资源分布和设施支撑三方面对其绿道选线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人工修正确定绿道选线,希望文章所提的方法与思路能为综合目标下县域尺度的绿道选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确定绿道选线的研究方法,从自然、人文、交通等方面进行绿道选线因子分类,运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得到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估,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及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做选线模型修正。选取武汉东湖进行城市绿道选线分析研究,可以为武汉东湖绿道选线的规划设计及其他相关的滨水区域分析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型自行车绿道对于鼓励居民慢行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共享单车社会行为大数据和绿地空间利用潜力分析两方面内容入手,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规划途径,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线规划途径主要包括:利用共享单车起点—终点数据,并运用熵值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绿地节点利用潜力分析,确定关键连接节点;通过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得到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热度,提取现状线性绿地廊道,生成自行车绿道连接的土地适宜性成本栅格;利用连接节点和成本栅格计算最低成本路径,划定绿道选线。该选线途径将随着城市大数据的进一步丰富和准确而得到完善,具有很好的未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分析是绿道精细化选线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城市绿道特点,构建“两类三层次”的城市绿道精细化选线技术体系。“两类”是指将城市绿道分为资源游憩类和慢行交通类两种主要的选线模式,前者是以目标为导向,重点实现城区重要游憩资源高效串接,后者是以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并满足居民实际慢行(以骑行为代表)诉求。“三层次”是指利用资源类和行为轨迹类等多源数据,结合ArcGIS网络模型、百度地图智能选线API、空间句法模型等技术,形成“节点聚合提取、线路连接构建、网络评价优化”3个层次的选线步骤。最后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绿道选线为例,判断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实践表明绿道能有效营造绿色开放、活力宜人的生态空间,对推动大都市区高品质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绿道选线布局和建设策略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分析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引力模型和成本距离模型建立多元要素综合叠加分析的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估方法,并从公众需求和政策导向两方面对绿道选线适宜性进行校核,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大都市区绿道规划布局,同时从分级、分类和分期三方面引导绿道建设,探索大都市区绿道规划建设的新方法与新思路,推动大都市区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绿道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绿道已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实践。从国内绿道选线研究进展和中尺度地区绿道选线规划的挑战入手,构建中尺度地区的绿道选线规划技术路径。并以上海市奉贤区基于多目标的绿道选线规划为例,采用适宜性评价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绿道选线方法,综合考虑政策导向的地区发展需求对绿道选线线路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兼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绿道选线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