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箐 《中国园林》2002,18(1):30-32
介绍墨西哥著名建筑师巴拉甘的园林设计作品和它产生的背景、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以及他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在"阅读巴拉甘"(李兴钢工作室系列研究之一)的过程中,以路易斯·巴拉甘的12个作品为对象,以制图和模型为手段,通过关键词的方式对巴拉甘作品中的设计手法、方法进行分析,并试图从李兴钢工作室的创作视角出发,窥探巴拉甘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4,(5)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Lious I.kahn 1901-1974),是一位建筑师、哲学家、艺术家以及教师,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实践者和思想家。他的建筑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美学标签。他的观念甚至改变了美国现代建筑的方向。路易斯.康晚年发现了如何把古罗马废墟转变成为现代建筑。他回归历史,探寻秩序,重新定义了建筑。他晚期的绝大多数作品,包括理查德医学研究楼(1957—1964)、萨尔克医学研究所(1959—1965)、布瑞安.毛厄女子学院宿舍(1960—1964)、肯贝尔艺术博物馆(1962—1974)等等都体现了路易斯.康的"结构秩序",其中基础的"房间"概念是路易斯.康建筑设计中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与现代建筑中占据主流地位"流动空间"产生激烈的对抗。  相似文献   

4.
路易斯·巴拉甘建筑中的色彩多样而富有诗意,为探索其建筑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策略,借助空间句法分析工具Depthmap,以巴拉甘自宅和吉拉迪住宅为样本,量化探讨其色彩设计策略与规律。研究发现,巴拉甘的色彩设计与庭院空间密切相关,在营造空间特征和引导空间叙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巴拉甘还将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融合到色彩和空间设计中,体现了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诠释。  相似文献   

5.
自学成才的路易斯·巴拉甘的创作扎根于墨西哥的自然与传统,独成一体.在他看来,"艺术是个体之间心灵的体味","建筑师是孤独的".由于他自身所具有的恬静、克制而简约的气质,其少为人知的作品表现出洗练、抽象、安详而又有些落寞的忧郁.他的作品大多为住宅,小型公建以及景观设计.巴拉甘的诗人气质使他的建筑天真质朴而又敏感精致.自然与人工之间所保持的微妙平衡,以及游移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二重映像,成为巴拉甘建筑艺术的绝佳切入点.1980年的普利策建筑奖项可以看作是世人对这位隐者孤独心灵的尊敬与致意.  相似文献   

6.
人物访谈     
正导报:在您设计的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陶瓷、玻璃等色彩艳丽的材料。您怎么评价整体建筑色彩鲜艳,但大多数建筑师倾向于使用单一的颜色的现象?哈维尔:高迪说颜色就是生命,马蒂亚斯·戈里茨说墨西哥人随心所欲地使用颜色,我从丘乔·雷耶斯的绘画、路易斯·巴拉甘建筑中的颜色和墨西哥工艺品中的用色中受到了很大影响,当然还有高迪的特伦卡迪。  相似文献   

7.
热点     
《新建筑》2016,(1)
正拉美视野2016年1月13日,一位60后的智利建筑师成为新晋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继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1980年)、奥斯卡·尼迈耶(巴西,1988年)和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2006年)之后,成为第四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现年48岁的阿拉维纳在过去十年中对社会保障性住房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并尝试邀请一些居住者自己设计房屋。英国《卫报》评论说,选择阿拉维纳对普利兹克奖来说无疑是新鲜的,因为该奖过去总是青睐那些有藿辉煌履历、建过无数大型  相似文献   

8.
李欣恺 《四川建筑》2006,26(4):46-47,49
通过对巴拉甘自宅的体验阅读,揭示建筑中种种迷人场景的创造性因素,分析了建筑师设计中对各种要素的把握及其思想渊源,以及一些对我们自身建筑创作探索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5,(1)
简·万普勒,一位通过身体力行来倡导建筑师应以营建更好的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诗人。他荣获的嘉奖数不胜数,其建筑作品看似朴实无华,但极具人文关不。他对建筑教育的贡献在于坚持让学生展开实地调研,将建筑学进行多学科交叉整合,让建筑师设计大众之所需,而非"臆断"大众之所求。同时他通过诗性语言将对城市的抽象理解回归现实,并以充分感受生活的诗学态度来思考建筑,反思建筑师本身。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借助图像学分析的方法论,考察墨西哥景观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甘建筑作品本体的意义和无限的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1.
陈琦 《建筑师》2009,(1):70-74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是一位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设计思想根植于“提契诺”的地域文化,同时又受到路易·康及卡洛·斯卡帕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博塔的创作思想来源,归纳了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手法特征,并着重通过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分析来进一步诠释和解读马里奥·博塔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1947年,墨西哥城Mexico City1947正如巴拉甘在普利兹克颁奖礼上所说:"这座住宅完全是自传式的"—巴拉甘自宅及工作室是一个处于变化和修正之中的建筑,是巴拉甘的工作生活场所,也是他建筑的试验场。整个建筑空间是由一组密集的房间群构成的,这些房间既维持了完整的边界又紧密联系,甚至楼梯间、过厅等交通空间也被巴拉甘通过尺度、比例和色彩等手法处理成了一个特殊的"房间"。在空间被刻意设定的高差和半高的墙体分隔开之后,那些密布的小木梁又为这些"房间"提供了一种连续的覆盖。  相似文献   

13.
李彦伯 《时代建筑》2014,(5):123-123
<正>人们常常希望透过建筑师的作品,了解他真实的设计意图,以及他熔炼在设计中的世界观。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品的外在形式感无疑是十分强烈的,这反而激起了我对于阅读他设计作品背后思想的兴趣。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从建筑师个人视角进行陈述的较为可信的文本,因此我们有机会展开一种将其作为文本作者而非建筑师进行考察的可能。《建筑诞生的时刻》是藤本壮介由自己多年来对于建筑、设计等的思考点滴积累整理而成的书。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以时间顺序编排的结合设计作品的  相似文献   

14.
马里奥·博塔作为瑞士提契诺的代表建筑师,受教于卡洛斯·斯卡帕,且深受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的影响。其将几何形态与场地、环境、空间、光影等设计因素相结合,作品带有强烈个人风格。对于建筑细节的追求,受意大利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将地域主义建筑推向国际化,是对地域建筑的一种新的诠释。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对于当下的建筑师,尤其是从事"乡建"设计的青年建筑师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Y. B. 芒翁威查亚的建筑作品和思想揭示了作者丰富多彩的多侧面生活。他除了是一位建筑师以外,还曾是牧师、社会工作者、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以及小说家。如同其他活动一样,建筑是芒翁威查亚向人道主义目标奋斗的一条途径。因此,纵观他在不同领域的作品,芒翁威查亚的建筑作品使人如同阅读一章章令人着迷的故事一样,所传达的不变的主题例如:为穷困潦倒的人们设计建筑,摆脱陈旧思想,寻求自由,个性的发展,诚实和热情以及坚定的意志。他的作品中,有大约一半是宗教建筑。这是因为芒翁威查亚曾经被印尼神职人员送往亚琛(1960~1966)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在高等院校设计院工作的一名建筑师,除埋头设计外,我对理论问题有相当的偏好,这种偏好又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尤其对那些既有精妙设计,又有睿智思想的建筑师很是崇拜,这当然包括设计作品和理论专著文章。而且每每喜欢将作品与理论文章对照着来读,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一个个作品跃然纸上,而实际工程又仿佛在叙述着作者的思想,这种读法令我了解了许多建筑师。然而不难发现,当今真正能做到“立建筑也立言”的建筑师还是屈指可数的,布正伟先生算是其中之一。读他的书看他的设计作品,对我来讲是一种思想和行为共鸣的过程。阅读间布先生激昂的状态时时如影像般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聚落的再现——对伍重、西扎的比较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保新 《建筑师》2010,(1):5-15
本文从设计方法的角度,以聚落研究为基础,对当代建筑师伍重、西扎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伍重和西扎都从聚落中获得了启示,但最终两位建筑师的作品分别以宏大叙事和小叙事的角度再现了聚落的场景。  相似文献   

18.
赫曼·赫兹伯格的“多价性”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建筑师赫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是结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思想上继承了阿尔多·凡·艾克将"深层无意识结构"这种结构人类学的思想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的理念,更进一步提出了"多价性"空间(Polyvalence)这一全新理论,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19.
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同时,苏联构成派建筑师们也在做着同样的探索。不同的是当时西方建筑师主要通过设计个人别墅来实现他们的新建筑思想,而苏联建筑师认为"我们要为大众设计住宅,"他们提出多种居住单元类型组合,并通过科学计算研究其空间使用效率,经济性和功能性等特性。他们经过多年的探索,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一现代新建筑理念,并在莫斯科建成了公共集合公寓:纳康芬公寓和全俄合作社建筑工人集合公寓,其设计思想和作品直接影响了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法国建筑思想家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移动建筑"系列理论,对当时规则性社会制度进行挑战,寻找一种新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可能性。在他的设计思想中,建筑的自主性和移动性构成了城市及空间的动态发展,是一套可持续的设计策略。虽然他只是一位纯粹的空想建筑家,并没有直接去把他的建筑设计付之现实,然而他的思想却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许多后辈建筑师,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的走形极具前瞻性。通过对尤纳·弗里德曼"移动建筑"设计思想的分析研究,探讨其所倡导的移动建筑设计策略对未来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发展的启发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