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庆通过直辖20年的跨越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随着城市由"增量"转向"存量"发展,重庆市社区更新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与完善。本文从人居环境视角出发,构建山地城市社区更新的规划技术框架,提出社区更新的定量评价方法与菜单式的策略引导,并以重庆山城巷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旧城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社交互动与休憩娱乐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在存量规划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下,众多旧城街巷公共空间亟待精准识别评估与更新优化。选取成都市锦江区盐道街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理论,针对其物理环境条件和人群活动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并揭示了空间场所存在的活力错位、体系失序和场景杂糅的典型问题。进而对应提出了提升空间节点,促进空间活力归位;梳理空间特质,打造空间体系序列;引导空间分流,满足空间场景需求的优化对策。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供研讨。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老城区曾是吴江的核心区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松陵老城区和其他城市中失落的老城区一样荣光不在.当前对于松陵老城区的更新进展缓慢.文章从松陵老城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分析了松陵老城区整体更新的现实基础并给出了相应的更新路径,以期为松陵老城区及其他相似老城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城是城市的特殊功能单元,在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破坏、文脉的割裂以及\"城”\"村”二元结构问题。该文以福州大学城为例,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体检的指标体系,评析了大学城生态系统、文化脉络、空间形态、人口及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水网织补、生态廊道打造以及生态节点的塑造提出生态修复的措施;从文脉的延续、创新空间体系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修补的方法与路径。旨在为大学城区域更新及空间品质提升提出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以"形式的自主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为基本观点,结合一个典型旧城的案例,运用符号思维的方式,对旧城区历史遗存提出了结构性遗存和要素性遗存的识别方法.并从城区、街区、街道三个不同的层面,构建历史遗存在新的城市空间秩序中,从对立到共生的模式,为旧城空间的有机更新探寻一种多元开放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公共空间作为民众日常交往的场所本质意义容易受到忽视。本文引入日常生活理论针对旧城公共空间更新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在日常生活的视角下构建公共空间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对厦门中山路片区公共空间进行现状分类,通过对三类公共空间的典型案例进行更新过程与更新结果的分析;最后对中山路片区公共空间更新路径提出相关建议。明确旧城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应重视对居民传统风俗以及社会交往的保护,在更新主体上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城区是地方文化延续的载体,其演变发展是连续性的空间生产过程,揭示其空间变迁特征与驱动机制对于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入分析西安明城区2000—2020年间更新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文化政策引领更新地块呈现沿历史要素“轴线集聚、环线围绕”分布规律;更新地块为政府或政资合作主导,实施其意识形态诉求下的功能置换、肌理整合和符号表征等空间实践;更新后社会空间得到再构,外部多元主体介入情景化空间生产;更新驱动因素由城市文化营销、文化与旅游融合生产、各利益主体不平衡的博弈关系共同构成,是具有强作用力量的城市增长联盟有意识操纵的更新结果。研究可为历史城区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邱德华  辛奕  郑皓 《现代城市研究》2024,(2):110-116+121
姑苏区作为苏州中心城区,旧城社区不仅面临存量背景下内涵式、精细化更新需求,更承载了城市文脉与历史记忆。文章将文化资本理论引入旧城社区更新领域,通过聚焦社区文化资本的识别、分类、评价与利用,对旧城社区更新类型、特征问题及优化策略展开研究。构建旧城社区渐进式更新体系,提出更新思路,尝试建构基于基础、生活、精神、制度、产品五大维度的社区文化资本评价体系,并分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更新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共空间是最基础、最日常的基本活动单元,在城市人居关系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旧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关系网络脱域、使用时空失衡和系统层级断裂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到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和效能发挥。面对当下旧城社区"人口—空间"双更替驱动的转型诉求,社区公共空间的多义性创新优化成为推动城市存量更新的关键。因此,通过深入了解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并着眼于功能与形态上的复合化和空间与人居模式的契合化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人口—空间"双适应的社区公共空间多义性未来研究的可行方向,以期推动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关注和多角度的纵向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中国,由于城市长期处于粗放式、扩张式的发展模式,积累的"城市病"导致旧城区发展缓慢、人口密度增加、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的存量更新迫在眉睫。本文以城市畸零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城市畸零空间研究趋势及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场所,社区层面的微更新项目往往涉及小规模的零散空间,通常采用小规模拆迁和局部建设的模式来创造大规模效应。本文通过对微更新实践案例分析,讨论了在社区微更新视角下,如何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总结更新经验,并提出重构参与模式、重构多元功能、重构空间设计、重构记忆文脉、重构社群关系5项重构策略,希望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生产视角下针对"市场型"中小城市空间演变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存在不足,这一类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典型样本,其中的资本权利逻辑亟待研究。文章基于对资本、权利两大要素城市空间运作逻辑的梳理,以黄岩城市空间变迁过程为实证,验证了理论的吻合性,并发现了"市场型"中小城市空间生产"并行"现象与理论"顺次"的差异,最后构建了权利资本要素预测空间发展趋势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存 量优化的转型,旧城更新成为城市规划的一 项重要议题。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传 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在旧城社区治理中逐 渐出现弊端。本文以厦门沙坡尾传统社区为 例,对其更新规划历程进行分析,研究从政府 主导开发,到以公众参与为导向展开共同缔 造的规划转型,探讨参与式规划引入社区更 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余杭青山村,来自城市在乡村定居的新村民群体积极参与到乡村空间更新中,催生了自下而上的更新机制。以青山村更新为剖析对象,以权力式参与的视角,从时间和参与程度双重维度分析新村民参与及其引导控制。新村民群体以多种模式参与空间更新,不同模式间的主导权转移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规律,且直接受制于政府的导控措施。新村民不同程度的参与所造成的影响力呈现出在一定范围内线性上升到峰值又下降的关系,而“新村民主导-政府较高程度参与”的模式则达到最合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当下我国大学校园的建设已由大规模新建转向校园现有空间环境的完善和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以各种微小设施为媒介的空间微更新对校园功能的完善与空间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从校园中的典型空间微更新实例出发,对此类更新现象进行宏观到微观多种层面的解读,为当下的校园发展和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户外休憩、出行的重要场所.文章以望才里社区为依托,分析望才里社区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积极空间"的理念,分析居民在社区宅间空间的行为活动.在棚改计划的政策下,结合武汉典型旧城社区的现状,找到适合社区微空间的改造策略,为修复城市活力带来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背景下,儿童面临公共空间缺失、社区活动场地同质化等问题.其中老旧社区是儿童友好城市构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武汉近代里分社区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武汉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承载了武汉大量的城市历史文化信息,是武汉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选取武汉市近代里分社区作为本土化研究对象,通过对里分社区儿童及家长...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7,(Z2)
文章结合当前深圳城市整体转型的阶段特征与更新困境,以空间生产为理论基础,提出集体消费的提供与政府的积极介入是未来我国特大城市核心区更新的两个关键点的基本判断,并创新性地提出政府主导下的大街区统筹更新模式,同时结合深圳宝安中心区规划实践,对大街区统筹更新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9,(18)
笔者以旧城公共空间更新为研究对象,阐述旧城公共空间更新活化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论述旧城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旧城公共空间更新活化的方法路径。希望以此篇论文为同行业者提供借鉴和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