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庄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本文基于湖北省恩施市五峰山片区村庄整治实践案例,针对民宅建设无序、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类型单一、公共设施缺乏等现状问题,对应乡村振兴的目标,从生态优化、产业转型、生活提质、文化兴盛、治理增效等路径入手探讨"管控"与"引导"的刚柔兼顾问题。村庄整治不光要通过基于法理依据的刚性管控策略来落实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应基于乡村社会的"人—人关系""人—地关系""人—房关系"和"人—产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复杂性,以及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独特的在地情景模式,通过以人为本的弹性引导策略来回应村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诉求,培养村庄自我造血能力、促进乡村文化风貌传承发展、引导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2)
工程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从技术人性化角度来培养学生。针对我国许多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根据该课程的"人—机—环境"系统性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工程技术观和服务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我们提出以技术人性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以人为中心的"金字塔"教学改革方法。这一方法能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和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知识,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机—环境"系统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3)
文章探讨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遵循由低到高、由易渐难的原则,按"单元式"进行重置;通过"课程—细分单元—课程单元"的学习及单元测评,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目标不明、课程设置混乱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对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其中,着重从人、设备、材料、方法、环境等5个方面对项目开展"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及"标准化—实施—检查—总结"循环,以整体提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经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新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明确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梳理,结合知识要点将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热湿环境—空气环境—声光环境"三部分教学重点内容,从人对环境的需求角度出发,剖析环境的控制参数、评价指标,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建立了"以人为本,创建环境"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强化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承亮 《建筑安全》2011,26(12):55-57
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建立在透彻分析施工环节,剖析关键控制节点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对"安全管理"定义的理解,运用对"人—机—环境"三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及控制,形成一种可以动态调整、自检、自纠的完整闭合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城市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该文从风景园林视角,研究桂林城市历史发展中山水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其景观空间建设特征及智慧启示。桂林历史城市建设通过对其中心、节点、轴线及景观视角控制所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体现出一种"山—水—城—人"融为一体的协同共生的规律特征。从桂林城风景建设的人居环境智慧经验着手,总结出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具有引导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生长、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作用。对历史城市风景空间营建智慧"古为今用"的研究,对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20,(7)
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规划的"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规划学科内部发展存在的问题。立足业界对"规划"的认识和定义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触及上述问题的本质。文章构建了"规划—城市—人"诉求传递模型及"规划"定义优化模型,基于这两个模型,可以看到视角转换滞后及特征功能定位偏差是规划业界认识和定义"规划"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文章认为从"高维"视角下重新审视"规划"—调控"人"与"城市"的关系应作为规划的根本任务,同时应该审慎对待绝对主义,在不确定性中建立"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寒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设计的分析,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建筑—环境"三者协调平衡为设计主题理念运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力求营造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高质量的生活居住环境,创造一个适于生活、交流的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1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明悉"人—自然—环境"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应该算是生态设计的根源。本文对不持续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定义、原理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华中建筑》2021,39(10)
在新型城镇化和提升城镇人居环境的目标下,小城镇建设中取代原有散居模式的新型集中住区大量涌现,不同于城市中的集中住区,小城镇建设中的集中住区更复杂多元。基于社区再造的理念,根据小城镇集中住区特点,提出了社区再造的三原则,并从构建"空间—社会"网络结构,营造"人—场所"公共空间,完善"功能—社会"配套设施,建立"参与—服务"体系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小城镇新型集中住区的规划方法,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小城镇集中住区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笔者讲授的《外国建筑史》和《景观史论》两门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以"美育"为主线、时代特征和学科特征为辅线,探讨时下适应时代发展的史论课程教学方式,以期在主线贯通与辅线交织下,跨越专业历史的古今时间鸿沟、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以"人—地"和"人—环境"为视角,多语境、多角度、多学科和多领域地感知历史的多维之美,培育学生自身的历史观、专业素养及对学科的创新力。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效率、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是落实"双碳"目标、满足百姓健康舒适需求和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瞄准建筑设计方法创新需求,力图突破传统建筑设计与环境营造策略分离的问题,跳出先设计、后性能优化的流程,从人的行为模式和室内活动需求出发,围绕"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环境营造理念,开展基于"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理念下的性能驱动的公共建筑形体自动生成设计策略和智能优化方法研究,基于案例分析,介绍如何实现"空间—技术—形态"三位一体,环境调控、智能设计与技术场景的交互融合创新路径,并进行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无意识"理念,挖掘其本质内容,同时借助部分实例,从人—机—环境系统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论证"无意识"理念在日用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日用品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李兴钢 《当代建筑》2021,(10):15-22
笔者提出的"工程建筑学"设计理论方法体系,建立"胜景几何"建筑设计理论与范式,创新"生态—技术—环境"引导的建筑设计方法,研发基于可持续目标的生态、空间、环境及智能营造系列关键技术,努力引领、回归和达到当代空间环境的生态、有序、平衡.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是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而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其传统风貌受到严重冲击。结合以人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从人的感受出发,以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论和组织律原则为研究依据,选取上庄村为研究对象,从环境风貌、肌理风貌和建筑风貌3个方面入手,按照"分析特征—发现问题—提出优化"的研究路线,对传统村落的风貌优化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22)
人的创造活动是城市多元化的主要动力。当设计出优秀的"自然—人—环境"和谐共生的感觉系统时,新的文化感受便能凝聚并扩大为对地域情感共存共荣的再认同。通过城市导向系统在造型与材质设计、感官设计、智能化人机交互式导向系统设计创新方面的发展,可以充分体现出当代设计的"人本位"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雷州半岛地区7个主要传统村落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归纳演绎法,分析雷州半岛地区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及演替的基本特征,并从生态学角度探究"人—古建筑—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活化路径,探索古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以期为揭示雷州半岛地区古建筑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提供参考依据,并为粤西地区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设计中步行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活动的主体是人,城市的设施及空间环境应体现对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关爱,舒适的城市步行环境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组织的方式,在于充分研究掌握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行为活动方式和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创造舒适、优美、人性化的城市步行环境.  相似文献   

20.
异物感     
针对当今人造环境的抽象化和去自然化给人造成的总体感觉—异物感,讨论它的主要表征及与现代思想意识及社会心理的关系,指出其既表现为一种审美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环境伦理;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艺术探索的方方面面;本质上是分析工具的滥用,将人造物与身体经验从自然世界中剥离;它的思想根源在于西方文化观念中对"原型"的推崇,一种"超世间"的追求,并与中国文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相比较;指出大脑、身体、技术-工具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机器的发展不断拓展机体与异物的边界,随着简单线性的认知被复杂性认知取代,人造环境和建筑必将采用全新的造型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