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政策与技术标准,秉持理念化、系统化、全域推进的指导方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解读,并提供本底资料收集、排水分区划分、下垫面分析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天然水域分析与效果评估的可行性方法,以此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SITES V 2评估体系是目前专门针对营造室外可持续场地的认证体系。随着对SITES V 2评估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该体系的部分内容与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介绍SITES V 2评估体系的建立原则、目标及评价内容基础,对SITES V 2评估体系中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及实施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更加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必要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其中对区域化面积内海绵城市建成效果的评估尤为重要。以杭州市为例,对海绵城市建设后区域化效果评估的一些难点进行了探讨,包括区域化范围界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本底分析、区域化面积折算、径流污染削减等多个方面,建议采用流域性串联成片区域化的方式进行整体评估,并采用搭建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精细化评估,以弥补部分地区监测设施配置的不足。针对该方法在杭州市海绵城市区域化评估中的应用,提出不同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和效果评估应因地制宜、有所区别,径流污染削减率不宜划定统一的参数值,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选取合理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和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体系,在梳理海绵城市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及其理论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海绵城市塑造机理,从承受干扰能力、恢复到稳定状态需要的时间或速率与自适应的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海绵城市弹性塑造机理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扼要阐释。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海绵城市塑造方法论体系。在论述与比较现阶段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径流排出量出发,构建海绵城市水文特征定量评估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技术路线。研究结果可为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是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优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求.文章首先对海绵城市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根据一定的选择原则,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体系;最后对每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内容给出了在具...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绩效评估是海绵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各地海绵城市实现方式的多样性,目前该问题缺乏体系化的实施方案。总结了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并将其归类为小海绵和大海绵模式,分析了这两类模式对城市弹性构建的贡献及功能,论证了城市海绵建设应采取大小海绵共存模式,并基于共存模式给出了体系化的海绵城市绩效评估方案。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与建设理念,从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系统、透水混凝土、珍珠岩材料等角度,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几种途径与方法,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8.
《园林》2015,(7)
<正>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园林人在其中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毫无疑问,首先是要确保绿地的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地率。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基于足够的绿地率、也即绿地海绵本底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从绿量与层次、地形与水体、生态铺装和屋顶绿化几个方面来阐述。绿量与层次有了足够的绿地以后,我们不能忽略绿地的质量——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绿量的多寡是绿地质量的标志之一。一般而言,绿量越多,留蓄雨水的量越大,海绵体就越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本人在蛇口工作6年,回到这里非常亲切,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主要讲三个部分:一是这个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二是修编概况,三是主要修编内容。一、海绵城市是多目标的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有一个小括号是"低影响开发系统",我们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体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小区雨水建设规范是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标准。海绵城市建设中,在指南中谈到由几部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网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3个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3个系统相互结合,共同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作为缓解城市内涝、控制城市水污染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效果监测及评估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为海绵绩效考核提供量化指标,为海绵设施的运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结合工程规划及海绵城市“源头-过程-末端”的污染控制技术体系,提出基于“本底-源头-过程-末端”的水量水质效果评估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某海绵试点城市为例,对监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海绵设施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对面源污染削减效果较好,有利于流域水环境的改善。该监测体系可为海绵城市建成区域运维阶段的水量水质管理提供监测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正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正式发布,用以指导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设计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为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城市综合管廊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建设工程的内容多、技术复杂、规模庞大。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综合管廊的技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天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研究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指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增加土壤对雨水的吸收,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和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转变城市建设规划理念,修复城市生态,实现水环境改善。本文立足于低影响开发(LID),论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强调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除了技术创新外,制度建设和建后管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水安全与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在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逢大雨必涝、城市水体黑臭、环境生态严重恶化、水资源严重匮乏、环境容量超出极限、城市水源地污染事件频发.针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习总书记还指出,现在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多次发布相关文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详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技术路线、方法、实施途径,以及需要理清的五个关系。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市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不断增多,人们都能切身感受与体会到水资源短缺以及城市内涝、干旱对日常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成为很多城市的通病。我们希望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时能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试点城市已经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直接影响试点城市的推行效率以及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正建设海绵城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按照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