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撤县(市)设区不同划界模式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7,(8)
在全国各地撤县(市)设区广泛推进、引发城市空间重组的大背景下,文章从撤县(市)设区不同划界模式视角,剖析了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文章将撤县(市)设区归纳为3种划界模式—整建制拼合式、整建制包围式和拆分包围式,并借助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不同划界模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整建制拼合式推动中心城市空间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但边界空间难以实现融合往往成为矛盾焦点;整建制包围式推动中心城区规模快速扩张,但空间调整依然受限,外围边界空间被低效浪费,如果再佐以权力交接和体制改革的妥协折衷,对城市空间的发展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拆分包围式助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状式的大都市区空间形态演化,城市空间与功能实现优化组合,原有边界空间相互融合,外围空间品质得到提升,但也要注意是否会引起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清代广州园林与茶(酒)楼的发展融合,将古典园林带入公共视野,突破了仅为公候将相、文人墨客所享用的旧模式,丰富了茶(酒)楼文化的艺术内涵.通过对清代广州城市地理空间、人口变迁、消费风尚等相关背景的研究,梳理清代广州园林与茶(酒)楼结合的模式与类型,发掘二者发展融合的内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空间扩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的大规模扩展为背景,在简要分析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与现状的基础上,以拓展城市新的空间、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切入点,探讨适合我国大城市空间扩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用地空间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和扩张,城市空间也逐步由主城区向郊区扩散,不少城市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与国内许多成长型城市一样,近些年杭州市城市空间发展也出现了无序蔓延的势头,土地利用程度较低。该文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典型城市增长的案例研究,分析其增长模式及特点,对杭州城市空间增长提供借鉴,并结合杭州市发展现状,提出TOD模式下的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模式,为杭州城市未来的有序扩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针对城市存量土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有效拓展城市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功能角度出发,基于地下空间、开发功能一体化,分析大城市地下空间分布类型及共性特征,并结合沈阳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探索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布局与区域功能协调关系,提出大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分类、分层、分区开发利用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独山子地区城市规划历史和城市发展实践的梳理,针对城市和街道建设的开放空间、建筑密度、间距等,提出适宜小城市开发建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蔓延与空间政策分析--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子张  邵斌 《规划师》2006,22(2):73-76
在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诸多大城市普遍采用"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模式,但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和分散建设导致规划偏离了既定模式.南京2001年总体规划调整从主城、新城、绿色开敞空间三个空间要素出发,制定政策,划分时序,创新制度,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5,(4)
以史料为据,结合古代"市"形态的演变过程,辨析"旗亭(市楼)"形态、位置的变迁,认为现存钟鼓楼与早期的"市楼"存在传承关系,在"市"从早期的封闭形态渐趋开放的过程中,原本起到市场管理作用的"市楼"强化了报时功能,成为传统商业城市中心的重要建筑物。并结合实例提出新的结论:后来城市中心钟鼓楼的原型并非宫殿或佛寺中的钟鼓楼,而是古代城市早期"市"中的旗亭。  相似文献   

9.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单位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低碳城市空间与规划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面对快速城市化、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中国大城市亟需反思当前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与郊区化模式,并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原则。本文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全面比较两种主要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分区制与单位制,力图从单位的视角给出低碳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另外,文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了目前中国城市郊区化模式及郊区空间组织方式。尝试提出转型期中国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组织原则和发展战略,设想了可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低碳城市空间与规划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面对快速城市化、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中国大城市亟需反思当前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与郊区化模式,并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原则。本文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全面比较两种主要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分区制与单位制,力图从单位的视角给出低碳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另外,文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了目前中国城市郊区化模式及郊区空间组织方式。尝试提出转型期中国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组织原则和发展战略,设想了可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差异化低碳治理路径,依据城市规模划分大、中、小城市样本,基于方差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规模城市居住建筑能源消耗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居住建筑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差异;(2)市政公用设施是不同规模城市居住建筑碳排放的共同影响因素,空间形态对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碳排放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向驱动效应,生活能源结构在中等城市与小城市中具有相反的驱动效应。据此,提出大城市应重点关注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与清洁能源的普及,中等城市应重视冬季采暖对北方地区的居住碳排放影响,小城市具有更多影响要素,但推进冬季采暖优化与加强空间的精明发展模式是其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2.
尽管逐年提升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量可以缓解城市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问 题,但因缺乏系统规划导致目前城市地下空 间之间孤立、无次序、衔接和连通不足成为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矛盾之一。为进 一步明晰城市地下连通空间产生机制、发展 机理、促进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城市地下 空间连通的基础理论,通过辨析与“连通空 间”的概念明晰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内涵;基 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空间特征演变和限制因 素剖析地下空间连通空间演变机制及其对城 市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发现“地 铁+”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连通的重要途径; 提出“地铁+商业”和“地铁+公服”两类城市 地下空间连通模式及其架构,并展望未来城 市地下空间连通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为 探明城市地下空间连通方式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地下空间整体性和连续性提升、指导现阶段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3.
内陆开放促进了西南山地城市新一轮的发展。随着其规模不断扩大,山地城市空间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超大城市尺度,拥堵的老城中心,乏力的城市新区等城市问题,严重制约山地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梳理既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出发,针对山地城市空间结构转型中目标失位、模式失误和措施失当的问题,从空间拓展模式选择、"飞地"拓展具体举措,以及构建山地大城市"组合单中心"结构3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山地大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规划学刊》01/2021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与发展模式选择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和绩效问题研究。旨在阐明城市空间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解释"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和空间绩效机理,并将其运用于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选择。为实现这些目标,以我国大城市"职——住——流"组织作为空间绩效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单核到组团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典型特征.带状组团城市作为集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交通模式也具有特定的特征。论文以镇江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演变的互动发展过程和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演化机理研究了交通模式选择与城市形态和用地特征的关系,综合典型交通模式特征,对不同交通模式进行适应性测试与评价,提出了支撑镇江市“一体两翼”城市结构的交通模式: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小汽车交通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引导性交通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伍秋霞 《中外建筑》2022,(11):96-101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城市空间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当今社会显然是行不通的。以吉首市为例,针对山地小城市存在的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以及地形地貌复杂、耕地保护困难、城市竞争力弱、人口流失风险等挑战,以高质量发展为背景,对山地小城市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进行探索,提出了山地小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路线,以改变现有土地粗放外延扩张的现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保持国土空间开发的活力与高效。  相似文献   

18.
刘刊  陈瑾羲 《时代建筑》2022,(5):92-103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孟岩自2004年开始带领团队深度介入深圳城中村的研究和实践,持续探索城中村在都市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和空间议题。文章基于都市实践在深圳南头杂交楼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城市共生”理念为核心,通过叠合、杂糅与共生的视角发掘都市实践全面保留旧城历史层积的文化态度,叠加而非替代的设计手法,以及相融共生渐进式的更新理念,提出向南头学习的必要性,旨在为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一种新的城村之策以应对紧迫的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发展呈现立体化趋势,轨道交通引导大城市向地下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介绍地下空间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两者相结合发展需考量的问题。给出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的站点和站际地下空间的2种开发模式。结合深圳科苑大道实际工程案例,为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地下空间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指导我国空间 可持续发展与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核心 [1] 。 其中,城市开发边界作为城市空间管控的主 要引导和控制指标,是探索内涵式、集约型、 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内容。丘陵 地区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小城市,具 有较敏感的环境要素、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城 市快速发展等特征。本文在领会《市级国土 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精神的基 础上,结合相关工作实践,对国土空间视角 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并根据 丘陵地区的城市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了此 类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模式。最后以四川省 射洪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在 国土空间新时代新要求下,如何在划定丘陵 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开发边界时处理好保护 与开发、协调与统筹、管控与引导以及动态化 实施管理等相关问题的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