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古村落出现大量的人口外流、历史建筑荒废、历史文化传统延续"断层"现象,村落经济也愈发落后。在传统村落整治的过程中,以延续村落传统文化,促进村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村落整治理念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同。有序更新古村落景观,传承并重塑其历史文化内涵,修复并活化现有的水文情况,改造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历史赋予当代规划人的重要使命。本案以上甘棠古村落环境整治规划设计为例,以生态水系重塑为重心,以耕读文化为规划主线,以开发保护、分期规划为原则,重新布局上甘棠古村落景观,重塑其历史文化魅力,赋予其新时代活力。  相似文献   

2.
杨眉 《小城镇建设》2010,(6):97-100
与古镇相比,历史村落在其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延续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原因主要是环境恶化、历史联系被割裂及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历史村落特有的空间形态正在逐渐解体,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正在慢慢丧失,它们正缓慢地走向没落和衰亡。因此,如何在村落这一层级展开保护与开发,使历史村落能够继续正常健康地生长,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之地。近30余年城市飞速发展,大量传统村落受到冲击,其资源环境与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关注度不够、开发性破坏等问题,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和危机。随着现代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的乡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在探析苏州众多古村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用理论联系实际,以西山明月湾的村落发展为例,对古村落新型的社区化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对我国古村落的更新改造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文以河北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对未来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方向进行讨论。传统村落的更新改造是一种基于乡村文化资源下的更新改造,保留古村落的整体性、延续文化血脉,使其变成一个活态的村落,保证文化活力不断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是人类精神文化、科技技术和社会发展脉络的载体,人们对古村落的价值认识也发生明显提高。将古村落作为旅游开发的胜地,对其规划改造,继而传播我国古村落传统文化。本论文采用资料搜集、归纳综合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来探索村落的景观改造,试以麻城市东垸古村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传统村落因其自身的特色价值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历史环境衰败、人口流失、村落空废等问题,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剥离。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开发的视角,分析传统村落自身的特色价值,以韩城市清水村为例,针对村庄的发展困境,以生活回归、文化回归、消费回归、精英回归为着力点提出规划设计策略,对传统村落活化设计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村落形式多种多样,村落景观在乡村发展及遗产保护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村落历史变迁中文化、建筑等多方面结合的产物,对于村寨的历史文化考察和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以贵州占里传统侗族村寨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占里古村落景观现状、发展概况、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结合传统村落的景观分布和建筑构成,试图从景观和文化的衍生方向为传统古村落景观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使传统古村落景观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能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广大地域至今还散落着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古村落。受地理、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外部建设浪潮对它们的影响还比较小,这些古村落还处于比较封闭、落后的状态中,因此它们至今还保存着原有完好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和质朴的民风民情。在择地建村的活动中,根植于村民头脑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通过村落这一物化的物质载体得以体现,并成为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村落--城市聚居的原型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轨迹,即: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由功能主义逐渐转变为人文主义,并赋予其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耕读‘文化思想”、“村落防御意识”、“理水文化理念”、“风水文化观念”四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古村落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是历史文明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传统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在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和经商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耕读文化和晋商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杨美古镇传统村落的布局和民居形制表现出南北方交融的特点。经过考察.古镇在形态、尺度大小、构造、艺术装饰等方面都有众多表现形式.以及在特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形式和建筑特点。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通过这一类特殊地域性的古村落的研究,吸取其在村落选址规划、乡土人文资源传承等方面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通过挖掘和传承其丰富内涵.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通过古村落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的保护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开发.促进该地新农村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京西古堡村落历史文化深厚,上苏庄古村落被评为历史文化明村,具有古堡村落的典型特征,从村落历史发展进程、村落整体规划布局、民居建筑、寺庙等方面对上苏庄古村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朱创鑫 《山西建筑》2010,36(19):40-41
对龙湖古寨进行文化解读,指出该寨具有独特的人居文化、海洋文化、科教文化和女性文化,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祠堂、书斋等意象要素,塑造村落的文化意象,并提出古村落文化意象的塑造途径,为古村落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程瑶 《建筑与文化》2021,(5):159-161
传统村落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村落因其历史文化、村落风貌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成为国内旅游的关注重点.但不少区域的古村落认知理念和保护实践仍处于比较肤浅的层面,如何在旅游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是目前亟须探究的问题.文章以松阳县杨家堂村为例,分析其村落的主要特点与资源优势,总结出保护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及建议,以期杨家堂村在旅游发展环境下能够健康活态地保护与合理有效地开发.  相似文献   

14.
伍国正  吴越  郭俊明 《华中建筑》2006,24(11):128-130
村落是自然与人工综合创作的艺术品.其人居环境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该文通过对张谷英和黄泥湾两个古村落在选址、空间布局、装饰艺术以及家族文化等人居环境的分析,指出其村落的人居环境特色及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洲源关系,揭示出两个古村落与我国传统建筑在人居环境文化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村落也称"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古村落不但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而且体现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层面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迅速展开,"传统村落"已取代了"古村落",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本文分析了传统村落开展保护的原因以及保护传统村落的正当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史文化环境研究建立京西古村落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落是农耕文化的载体,是自然景观向人造景观过渡的自然人居景观。城市扩张使农村开放空间几近丧失,对于古村落集中的区域,需要使用区域整体保护方法来施以保护。对历史文化环境进行宏观研究是整体保护的前提。古村落历史文化环境宏观研究是指在古村落密集的地区对相关地域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进行整体研究,在大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建立古村落体系,以一定线索分析不同村落间的文化逻辑关系,认识具体村落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各村落在该古村落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全域旅游的开展,近年来传统村落的旅游建设迅速发展。然而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村落个性欠缺、历史文脉逐渐被湮没、村落精神难以彰显等问题,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更应留得住"乡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在特色资源挖掘、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村落运营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融入"文化+"发展策略,基于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各业态,提出"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文化+运营"等四个层面的发展方法,注重在发展的同时彰显地域文脉。最后结合龙海市东园镇埭美古村落的发展建设案例进行证明,为当下传统村落旅游提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山西省地域环境特征及社会形态特征,对其古村落分类、村落文化及建筑形态特征进行了概述,并结合传统村落发展现状,研究了山西省各地市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对造就具有三晋特色的农耕文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如今大家保护与发展古村落的思路千篇一律。以大梁江古村落规划作为井陉山区的代表案例,阐明了井陉山区传统村落发展的问题,探索了石家庄井陉山区古村落"再生"发展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