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滨海山地渔村聚落特征初探——以舟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舟山148个海岛渔村的基础调研,重点研究了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格局、街巷空间和建筑群落特征,认为"适应自然、融入自然"是其聚落特征形成的核心所在。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特征源于千百年来渔民生存智慧的累积,体现出与自然共生的独特人居文化。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挖掘和弘扬滨海山地渔村聚落自身蕴藏的"山·海·村·人"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对我国传统渔村规划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聚落中蕴藏了古人将哲学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自然条件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人居智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规划思想。该文以福建廉村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解读其在村落选址、聚落平面布局、公共空间体系、建筑营建方面的借自然、顺气候、重人文精神的营建方法与理念,为廉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焕  王竹  张裕良 《华中建筑》2011,29(12):98-102
以渔业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滩涂资源四要素为代表的的海岛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舟山群岛的人居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新的海洋经济开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两者间的关联作用影响和变迁意义重大.该文通过今夕对比的论证方法,得出海岛特色资源使海岛人居环境的聚落性质、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化进程、软条件等几方面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边疆地区和海岛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两地气候独特、资源有限,顺应生态搞建设是必要之举。在恶劣的条件下,对两地传统聚落而言,有必要研究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顺应自然、节约资源,又保证人居环境质量的营造智慧。文章基于聚落选址与结构两方面,将喀什绿洲和舟山群岛传统聚落中的环境应对、气候适应措施作为核心部分提炼总结,抽象简化归纳其生态的营建经验,为两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游牧民族所经历的游牧社会向定居社会的剧烈变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牧民定居化进程中,维系新型定居聚落传统风貌的传承与改善人居环境同等重要。基于此,该文以游牧民族定居聚落那拉提哈茵赛村为研究对象,挖掘与梳理该民族传统建筑环境适应性及文化底蕴,分析当代牧民定居点现存问题,并以典型民居为例,从庭院布局、建构材料、屋顶形式和装饰手法四个方面提出民居风貌整治及优化策略,试图为当代牧民定居点风貌特色的提升与塑造提供一种全过程的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
王薇  温泉 《室内设计》2016,(6):97-100
本文通过运用跨学科多角度方法 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传统文化、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深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角 度对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考察研究,深 入剖析以上各领域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结 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层面上,中国传统 文化在意识观念层面占主导作用,在审美、 选址、规划布局诸等多方面影响人们对传统 聚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中观层面上, 环境心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则注重中国传统 聚落人居环境中对人与其所栖身环境的交 互影响;微观层面上,建筑与村落作为人们 聚居的容器,是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面对 具体自然实践中的体现,这些学科结构作用 不同但互相注释,形成一个有机系统。通过 对这个系统进行全方面立体化认知和探讨, 以期能够对转型中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寻 求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解,为中国传统聚落人 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海岛四面环海的地理隔绝性导致聚落的生产、生活功能紧密依附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立体人居模式.本文以平潭白青乡为研究对象,依据地理信息数据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揭示人地关系视野下海岛环境中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演化特征,总结海岛聚落空间形态的独特性,以期对当代海岛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气候与建筑一直相互作用并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海岛人居环境是人居营建体系里面的一个分支。本文以舟山群岛为例,挖掘海岛的营建体系必须考虑和适应的外界因素及应对的手法,对"过去-现在-将来"海岛的人居营建体系研究和进步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及民居凝结着在地居民的经验智慧, 是在地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彝族民居中的火塘、厦子等典型空间的功能属性逐渐湮灭,其精神属性也无从归属,加剧传统地区建筑特色的日渐消退。将分形同构应用于楚雄彝族聚落空间定性分析,通过探究实例中空间形式在不同尺度和层级上的相似性,以及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不同层级间存在的相似特征,进而归纳出空间形式与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的高度一致性,并总结出基于这种分形同构的楚雄地区彝族聚落空间秩序定性分析方法,选取李方村重新构建承载集体记忆的各层级人居空间,探索分形同构视角下营造新型民居及聚落的可能性,为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探索创作提供更多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是真正落实城乡经济一体、城乡社会融合、城乡文化共荣、城乡空间转型的地域单元。关中地区乡村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文章基于关中特殊地域环境,提出乡村人居环境特色营建方法,并以陕西富平文宗村为实证对象,充分发掘关中地域特色与乡土文化特质,突出人居环境营建个性,将人居环境营建进行横向拓展,将有形物质空间营建与无形物质空间营建结合,最终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配套法规都对港口工程建设的规划、建设许可和行政处罚等管理内容做出了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仍不清楚该向哪个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许可,行政管理部门对两部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也存在着分歧。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由于对不动产登记相关法规中名词的理解不同,导致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基于此,文章以宁波—舟山港为例,通过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对港口规划、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以及港口工程建设、城乡工程建设的审批与竣工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港口工程建设与城乡工程建设管理的差异,同时指出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现行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提出规划建设与行政管理之间协作配合的工作思路,并就不动产登记管理与港口工程建设之间的分歧提出解决策略,以此为港口管理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泰宁县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城镇型多姓氏混居聚落始建于明代遗存至今。其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反映在聚落空间中,且聚落空间见证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族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解析宗族组织影响下传统建筑形成的聚落空间,分析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与作用,探索宗族组织与聚落空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宗族组织视角下对泰宁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解读,揭示了宗族组织影响范围缩小、对聚落空间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文洪  张焕 《建筑与文化》2016,(12):197-199
实现文化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系统的融合涉及到大量的工作。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文化生态角度着手,解决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给人居环境带来的破坏,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在结合新区所处区位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化生态以及人居环境方面的理论成果,从实用性科学角度出发,对舟山群岛城市建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以提高该地域人居环境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4.
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 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 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本文基于 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 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 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 法。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 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 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 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 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 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 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 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 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5.
对青木川古镇的聚落形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提炼总结出在现代人居环境中有利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建设和营造现代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阳  杨宇亮  角媛梅 《风景园林》2019,26(12):34-40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电影的画面角度切入,展现以舟山群岛为例的小型海岛人居环境的起伏历程。基于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一步从电影的场景中寻找几个人居环境学科的研究子项,并从分析问题直到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适宜地貌是山地城乡聚落生态建 设的首要条件,而当前地貌基本形态分类所 沿用的区域地貌学方法,其视角为“从空中俯 瞰大地”,其结果不仅与人的实际感受存在 较大差别,更缺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难以有效地指导山地聚落生态建设。针对该 问题,本研究基于地貌基本形态分类视角向 “站在山下观山势(更符合人的实际感受)” 的人居视角的转变,通过分析相对高度和坡 度两大地貌基本形态分类因子与生态环境及 城乡聚落建设条件的相关性,在寻找地貌基 本形态分类与山地聚落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 的关系中,构建出:以相对高度为一级分类因 子,以坡度为二级分类因子的地貌基本形态 分类方法,有效地引导城乡聚落的选址和聚 落建设用地的选择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宜性。  相似文献   

19.
肖竞  曹珂 《室内设计》2014,(3):108-113
在古代“风水学”思想指导下营造 建设的我国传统城乡聚落,既是有形的物 质遗产,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文明无形文化 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特殊的景观遗产对象。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景观遗产 的新概念,旨在强调从价值层面对遗产的物 质载体进行解读,从而拓展人类对文化遗产 的认识。本文以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 一的视角,对四川雅安上里古镇的风水格局 进行案例剖析,力图厘清我国传统聚落风水 设计的文化意涵、再现其空间魅力,以求为 传统历史村镇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 线索。  相似文献   

20.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整体而系统的科学,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以解决建筑、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传统聚落的发展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村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筑环境共同构筑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