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韫婧  赵晓龙  张波 《风景园林》2017,24(2):109-116
运动匮乏的静态生活方式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首要问题。城市公园邻里可达性较高且免费,是运动特别是晨练运动发生比较频繁的空间载体。本研究在寒地城市早春时节(4-5月)对哈尔滨4个城市公园进行调研,通过行为注记法获得晨练运动类型和空间分配情况等数据,形成GIS行为地图,应用空间句法理论量化城市公园内部活动空间组织特征,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ANOVA)分析,揭示晨练空间与非晨练空间在空间组织层面的分异特征,以及4类集体晨练运动类型空间组织偏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晨练空间与非晨练空间的连接值和控制值存在显著差异,太极拳类空间与集体舞类空间的连接值、控制值和集成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旨在为城市公园活动空间的合理配置提供数理支撑,提高城市公园空间使用效率,缓解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与有限的活动用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常规生活模式,随着防疫形势的稳定,人们的室外活动需求逐渐增加.文中以哈尔滨市儿童公园为例研究人群活动的时空特征,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调查疫情前后的活动数量、类型、规模、频次差异,通过数据挖掘、地图注记等方法分析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布局,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寒地城市公园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寒地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3.
《低温建筑技术》2016,(1):25-27
文中介绍了寒地城市公园的特点,结合寒地城市气候特征分析了公园空间与居民使用需求的联系,针对寒地公园使用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寒地公园的规划运行与使用需求契合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寒地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季节适应性性、安全性、景观生态性及公众参与为原则,并从景观、空间场地、设施及管理等方面提出寒地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作为城市居民最重要的运动空间之一的城市公园,其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并满足城市居民各种运动和休闲活动的需求。本文选取北京相对热门的运动目的地的公园,并对其进行分析提炼,提出公园规划设计应复合娱乐、休闲、健身功能,为多种体育活动提供场所,满足各年龄层群体的运动需求。通过提升城市公园的服务品质,增强城市公共线性空间的运动复合功能,通过共享理念充分利用城市碎片空间,可以在空间紧缺的城市中营造高品质的运动场所,满足居民随时随地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0)
空间感知素养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地理模块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初中生学习地理内容的困惑根源在于区域定位模糊、空间感知能力弱,对区域认知、人地关系理解存在较大问题。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种地图的另类用法——手绘地图提升空间感知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个体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心理状态需要得到恢复,城市公园环境对恢复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缺乏从微观尺度促进心理恢复的城市公园设计维度和要素的定量研究。因此,以在公园中活动较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为对象,选择广州市3个典型的城市公园为案例地,通过调查青少年在公园的活动路径测度其所处环境特征,并运用感知恢复性量表评估其在城市公园的恢复性感知状况,从而建立城市公园环境特征与恢复性感知的回归模型,进而反演获得城市公园恢复性感知地图,识别出高恢复性感知节点,总结其环境特征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设计启示。研究发现,环境特征中活动度对恢复性感知的影响最大,依次是自然度、服务度、标识度和景观度。恢复性感知地图中识别出的18个高恢复性节点可归纳为5种类型,分别为运动集中型、娱乐集中型、活动广场型、滨水景观型和文化景观型,最后,总结并提出每种节点的恢复性设计启示,为不同类型公园节点的打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量化及可视化表达使用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某些 稳定联系为目的,运用认知地图法、语义差异评价分析法等方 法构建城市公园认知地图,以“四图”为呈现形式:一是针对 物质要素认知,运用认知地图法分别以“景点认知频次”绘 制“公共意象图”,以“景点认知准确度”绘制“标准差椭 圆分布图”,以“景点总体认知程度”绘制“物质要素认知 程度得分图”;二是针对非物质要素认知,依据SD问卷数据 绘制“非物质要素评价曲线图”。再以“物质要素认知得分 图”“非物质要素评价曲线图”“公共意象图”和“标准差椭 圆分布图”为主要依据,提出城市公园更新“关注区”的划分 方法及若干关注点,为城市公园市民文化、集体记忆培育与沉 淀提供具有学理性的空间认知与关注区域。  相似文献   

8.
通常我们凭借视觉来感知事物的运动状态,同时,我们观察的视点也在不断变换之中,这种双重运动的叠加效果让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空间中的各种运动,从而认知和重组空间中的各种关系.在认知城市的过程中,空间中的运动通过转译成可以感知的视觉语言,经头脑的再现即构成了城市的认知地图和整体意象.  相似文献   

9.
袁青  马雪岩  冷红 《风景园林》2023,30(7):102-108
【目的】城市公园是老年人日常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对于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改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冬季恶劣气候下寒地城市公园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寒地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并且验证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构建以城市公园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老年人社会交往和老年人心理健康为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经数据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寒地城市公园中,自然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人工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均显著,其中社会交往在人工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揭示了冬季寒地城市公园环境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路径,证实了寒地城市公园环境通过影响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在寒地城市公园的适老化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景品质直接影响游客的游憩满意程度。对福州市5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公众问卷调查,探究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在游客声景感知方面的差异及影响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声源优势度感知差异最明显,尤其是交通声,但是声源和谐度感知差异不明显。植物景观空间的总体声景感知在愉悦度与宁静度2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影响各类空间总体声景感知的主要声源感知特征不同,与声景愉悦度和宁静度关系最为密切。半开敞空间的植物色彩和密闭空间的郁闭度分别与声景丰富度和愉悦度有密切关系。密闭空间中声景宁静度营造需考虑不同教育背景的游客的需求。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声景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走跑类运动容量的城市公园园路形态特征。首先,依据实测运动容量,将园路细化为无走跑类运动园路、低容量园路和高容量园路;其次,建立运动主体的环境感知偏好与空间形态特征关联;再次,结合数理模型,识别影响走跑类运动容量的显著空间形态特征,确定其适宜值范围,阐释其作用机理;最后,提出提升园路走跑类运动容量的规划布局与空间设计优化策略,以缓解市民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与有限的城市运动空间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12.
运用认知地图的方法研究与分析了城市公园环境,并选取长沙烈士公园路为案例区,对环境认知和烈士公园路径测试阶段进行了探讨,指出该公园作为市民以及游客的公共开敞空间,是一个既有纪念性质,又有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典型性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13.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冠疫情不仅危害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恢复性环境,具有纾解精神压力、培育积极情绪等健康促进功效,但疫情影响下其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明晰。因此基于恢复性环境相关理论与新冠疫情对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影响,建构城市公园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模型,并以徐州市5座城市公园为调研对象获取实证数据,从而对理论模型中的作用路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公园感知恢复性的影响路径有三种,包括:“疫情影响→感知恢复性”和“环境特征→感知恢复性”两种简单路径和“疫情影响→可达性(或行为模式)→感知恢复性”的复杂路径。路径检验证明可达性和行为模式作为疫情影响公园感知恢复性的中介,其中可达性的作用更显著。识别这一作用路径对流行性疾病蔓延时期提升城市公园恢复效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普及的今天,城市滨水区成为居民运动健身的首选空间。采用POE使用后评价的方式,针对寒地城市滨水区,以哈尔滨松花江畔的九站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行为观察、问卷调查、访谈、SD法的空间调查方式及相关性分析的数据统计方式,对已有建成环境进行评价,了解居民对空间的真正诉求,从而提出寒地城市滨水区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改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居民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今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口号,并且提出城市社区要打造15min健身圈。社区作为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单元,社区公共空间往往也承载着社区居民健身的功能,但如今社区公共空间缺乏健身型体育设施和相关健身空间的构建,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基于全民健身需求的视角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出相关设计策略,阐明运动健身要素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干预的可能性,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相似文献   

17.
卢振瑜  付佳 《福建建筑》2022,(10):13-19
基于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可读性”中“意蕴”的解读,对城市意象要素提出意蕴型分类方法,并选取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城市空间感知差异,将大学生的感知特征依照其影响因素,分为客观感知和主观感知两个维度,并分别对两种维度大学生的空间感知特征和感知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城市空间客观感知特征主要表现出宏观感知构成、感知范围的差异;而主观感知特征表现出微观感知构成、感知强度、感知序列、感知偏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证明老年人户外健康行为对其身心具有双重效益。对于寒地城市而言,促进老年人开展冬季健康行为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首先,以吉林省长春市的岱山公园、锦江公园、锦绣公园和共青团花园为样本,结合行为观察和行为地图深入了解老年人在公园中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冬季健康行为模式和特征。其次,区分公园中的路径空间和广场空间,结合SPSS探讨行为与时空特征的关系。初步发现:铺地性能、植物结构、是否邻近活动场地和照明适宜度的分类变量,以及无转折交叉路段长度和视线通透度的连续变量显著影响路径空间的运动容量;而影响广场空间开展不同行为的空间特征包括水体、场地面积、功能设施等。最后,归纳和探寻空间需求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的地图对空间信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对使用者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认知效果。本文概述了二维电子地图、三维模型、虚拟现实场景等地图的空间认知特性。利用现有数据设计和实施了空间认知对比试验,了解到不同类型地图的空间认知差异,以及虚拟现实在空间认知效果上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空间认知试验的改进意见,预期可以通过实验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了解不同类型地图在空间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凯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3)认知类型中"以路径为主导的序列型感知"的比例高,同时低等级认知类型占比更高;(4)居民认知"正向"以南北向为主,与方格路网和主街朝向有关。集体认知的分析显示,开发项目、新区建设等对小城镇居民的空间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并归纳得到小城镇空间意象的三种类型:镇村融合型、镇村独立型和飞地开发型。希冀本文对小城镇空间意象的阐释,能为我国的小城镇风貌建设、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