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礼记·乐记》《荀子·乐论》《论语》等儒学文献中有关"乐"的文本进行摘选与解读,结合图解方式,揭示"乐"的空间含义——以尺度较小的活跃性空间,对礼制空间观念下形成的秩序性空间结构进行调和。文章期望建立起从儒学文本到建筑空间的转译逻辑与路径,为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研究与设计转换应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国古代城市门户空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门户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景观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风水思想和礼制观念对中国古代城市门户空间环境创造中的影响,以及古代建筑的“门“的建筑艺术,从而为现代城市门户空间的景观创造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朝廷实行"卫所"制,沿海形成完整防御体系。本文通过对蓬洲所城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展现出明代城市建设方式及军事城池建设特征,以及潮汕区域地方文化特色,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及军事城池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为了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我国古代的传统城市,从都城到州、府、县城,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绝大多数均是规规矩矩遵循礼制而规划,"以礼治国"、"象天法地"、"辨方正位"、"择中而立"等等礼制观念是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导方针和策略。而齐国故都临淄是古代城市不遵循规矩而科学布局的一个典型特例。这种顺应天时地利的城郭制度和城市建设,打破了周朝的礼制,为后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本文依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考据资料,对两周秦汉时期齐国故都临淄的聚落形态形成、演进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古城的形制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为故城的保护规划和实践提供适当的参考和借鉴,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理论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檐之有礼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基于"礼制"的中国传统建筑,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建筑的逻辑性使城市空间获得了相应的空间逻辑,从而与建筑配合形成城市空间的等级秩序性,建筑造型的逻辑性格则使城市空间具有严密的识读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诠释学方法,以广州龙藏社区为例,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对社区公共空间价值建构进行探讨,得出通过城市设计完成对城市文本诠释的方法,再分配城市空间权力,实现对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正"厅堂"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核心空间,其经过了产生、发展至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住宅建筑中就出现了"一堂二室"的雏形,"堂"位于建筑前部作为公共空间使用而区别于后部"室"的私用空间。同时,厅堂的建筑形制及空间结构与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礼制观念密不可分。如在《明史·舆服制》中就对于不同等级的厅堂空间建筑规制、间架构造等做出了明确限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31)
本文阐明了周王朝国土规划的总原则,从农田规划的礼制体系、"公侯伯子男"的国土规划层次和土地等级的辨别方法三个层次分析了中国古代土地规划的礼制特征;并从城市规模等级、城市规划布局和城邑营建等级三个层次探讨了城市规划的礼制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城市历史地图信息和地方史志资料的分析,结合现场考察,对中国古代典型都城(隋唐长安、宋代临安、明清北京)的选址、空间格局、建筑组群与地形、水文、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三个代表中国城市文明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协同,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能量,提高支持城市运行的能量使用效率"的城市空间协同生态智慧。本质上,这些成功的古代都城以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秩序和清晰的生态过程支持着城市对自然能量和人工能量的高效利用,构成了这些城市繁荣的基础。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境问题,生态智慧启示我们,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与设计要适应自然生态格局与功能,以自然空间为基底,建构城市空间结构,自然要素引导空间生长,实现城市过程与自然演化过程的平衡,从而让自然做工,让人工能量更为有效,根本上维持城市生态的稳定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秦红岭 《华中建筑》2007,25(12):1-3
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与"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强烈.从都城规模、方位布局与分区规划到礼制建筑的形制、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等方面,无不浸透着"礼"之规制.儒家"贵和尚中"的基本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  相似文献   

12.
沈旸 《建筑师》2010,(3):32-43
建筑营造,选址规划为先,且古代都城的官方建筑更给予礼制规矩的约束和定位,从唐长安国子监所在入手,即出于都城规划的全局之虑;再大而化小,视角由城市转至国子监庙学,因文献记载的建筑信息极为稀少藉由解读庙学行礼中的行进路线和空间使用,可钩稽些许对建筑本体和城市空间的认知;再结合参与科举者行止空间的描摹,及于帝都功能空间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刘兴  汪霞 《华中建筑》2008,26(3):7-10
该文以周易中的数理为切入点。运用数理的关系原理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平面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礼制建筑中“倚数”布局的模式与技巧,目的是探讨数理原则如何与礼制建筑布局对照呼应、互相含蕴,从而产生空间组合的对称化、规范化和秩序化,而且还达成建筑体系内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从古村落民居空间看现代城市空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晶 《山西建筑》2006,32(23):36-37
以古村落宏村为例,从风水观念、宗族礼制两方面介绍了古代村落规划思想,探讨了民居建筑中的天井空间和街巷空间结构特点,对于现代城市空间的规划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炜  阮健 《华中建筑》2014,(10):145-147
县衙是中国古代城市重要建筑类型之一,其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特征。该文以内乡县衙为例,结合中国古代政权组织制度和封建传统礼制思想,从历史沿革、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研究及文化价值与保护等方面,解读了内乡县衙"一心三带二区"的空间结构,"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布局特征,"明三暗五"的建筑形制以及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内乡县衙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8,(5)
藏书石室"嫏嬛福地"的描写首次出现于元代小说中,并成为藏书空间发展的潜在线索。与晚明文人张岱和清代藏书家完颜麟庆有关的"嫏嬛"文学与图像,展现了其变化过程;前者拾得并发扬至其文学和园林的构想,后者落实于京城营造的"半亩园"中。从文本分析转向明代园林遗存天一阁的考察,引出了"嫏嬛福地"在"四库七阁"藏书楼中隐藏的另一条线索,揭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知识空间基础上对园林空间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唐宋诗词为媒介,借助文本量化分析、诗词意境分析,梳理古代的城市意象特征。研究发现,诗词文本中古代城市意象主要包括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城市区域三类要素。其中,自然山水和人文建筑是关联域最广、关联度最强的核心要素。这种以山水人文空间为主要意象的中国特色,来自传统文化中结合自然的方位布局规划思想和以文化人的空间营建思想。文章验证了文本分析法研究古代城市意象的可行性,有助于深入挖掘传统营建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6)
基于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文化时空的差异,雪漠"大漠小说"中的边地与边地之外的空间对垒形成了时间上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间离与建构的是虚实相生的文学意境。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叠叙事中,其小说文本中的疾病隐喻、等待主题、父权制度等文化主题的书写,表征的是女性的生存悲剧意识与边地世界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19.
教化空间是中国传统城市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唐宋变革的背景下,教化空间渐趋由国家礼制建设层面,转向与百姓日常规范相关的生活空间,并影响到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营建目标、空间类型与活动组织。梳理了秦汉至唐宋的平民化、世俗化社会教化转型过程,结合宋代方志图文资料,围绕"空间-仪式-集体记忆"的社会教化途径,归纳了宋代城市公共园林社会教化空间的建设类型、组织形式及集体记忆的培育。从而为丰富城市历史园林的内涵,促进地方精神的挖掘、培育,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建筑师》2016,(6)
本文尝试借助被设定为《金瓶梅》故事舞台的山东清河县城与临清城,以及小说涉及的与城市中某些地点相关的活动,并结合明代地方城市生活相关的文献与图像,探讨明代中国城市中是否存在打破社会界限、众人均可进入、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论文将首先具体剖析哪些人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寺院道观、酒楼、街道等这些通常被视为古代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地点;也试图找出在什么情形下,某些限制是真正被削弱的;最终文章将指出如同"占有"是理解住宅之"私"的关键,性别和身份界限成为理解城市是否"公共"的关键,这些界限是前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根基,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在郊野城外、街道等未明确定义的地方,这些界限才被削弱,而只有这些界限被削弱甚至被否定时,"公共"才开始呈现,以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也相应的被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