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相继提出建设新丝路自贸区,包括沣西新城在内的西咸新区是承载西安、咸阳职能完善与疏解的理想选择地,是提升周边产业区发展层次的战略支点,沣西新城应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针对当前全面开展"城市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运用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新城的生态解析和本底安全构建,从空间、交通等专项共提出十八大规划策略,以打造绿色生态的沣西新城。  相似文献   

2.
3.
海绵城市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指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优先保留有限的雨水,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屋顶绿化是在不占用土地情况下改善城市环境的理想手段,作为上位截留措施,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解析屋顶花园设计时应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同时满足低影响开发要求,使每个屋顶绿化工程真正发挥在海绵城市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能源规划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提出了基于"低碳"理念的区域能源规划模型,并以沣西新城能源规划为案例,介绍了基于"低碳"理念的区域能源规划:结合区域资源条件,提出能源规划目标,根据负荷预测分析,给出相应的规划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工作对于治理城市水问题、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入手,提出海绵城市工作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区域、城市及场地3个层次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海绵城市工作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尝试,并提出新时代城市建设工作3个明显的变化,为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人口集聚,产生了城市热平衡失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加剧等问题。城市新区规划中布局城市通风廊道,优化空间布局,既能够有效提高居住环境品质,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结合城市风的空气流动运动规律和城市下垫面特点,从空间形态中观层面,以西成新区为例,针对寒冷地区的气候环境,对城市通风系统进行分析,运用CFD模拟方法,确定城市通风廊道的位置、数量等主要控制要素,提出廊道周边地块建设控制要求和建筑迎风面密度控制要求,为今后规划建设具有良好气候环境的城市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以西咸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亮 《城市规划》2016,(3):108-112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由于具有良好的吸水、持水、释水的水力特性,逐步成为国家统筹解决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水系统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海绵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本文以西咸新区为例,结合其本地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特点,探讨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目标、指标分解、建设策略等关键内容,并重点针对湿陷性黄土区、干旱地区等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进行分析,提出西咸新区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我国西北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牛萌  刘华  穆晓红 《园林》2024,(1):48-57
识别城市受损生态空间是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现有研究集中在宏观尺度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微观层面的生态修复技术,而对城区尺度受损生态空间的辨析及精准识别研究较少。以海淀北部新区和亦庄新城为研究案例,通过建设期十余年的数据系统研究组团式和集中式城市生态空间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城市受损生态空间识别评价体系并识别评价受损生态空间。结果表明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生态空间受损情况有所差异,生态廊道中河流沿岸的生态空间受损最严重;而城市受损生态斑块多集中在高级别道路交叉口区域。因此,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提升的重点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特点结合,保障组团间或城市外围环城绿带,同时增加内部生态斑块的生物多样性和连接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空间技术,构建了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资源安全4种关键性单一生态过程的安全格局,并整合叠加形成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为城镇增长的阻力因子,并结合城镇中心吸引力、道路吸引力、邻域开发强度等动力因子,利用最小阻力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进行模拟预测,进而划定了城镇增长的刚性边界与弹性边界。结果表明:首先,高、中、低三种安全水平下,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逐级下降,适宜的建设用地规模依次为108.69km~2、135.43km~2、153.72km~2;其次,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指明了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基本生态系统服务的底线安全格局,有效地限制了城市无序蔓延,并引导城市呈组团式紧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吕锋  田玥 《建筑与文化》2021,(1):153-154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由注重空间扩展转向注重品质提升的提质阶段,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由于缺乏与法定规划的有效衔接,城市设计在城市管理中的实效性较低.基于此,研究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要素凝练-目标愿景-体系构架-发控制衔接-实施管控"等方面,探索出基于风貌特色营造与实施落地管控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为城市风貌特色彰显以及城市设计实施管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6,(3)
生态控制指标体系是控规阶段落实生态城市新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文章在分析生态导向的内涵与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从生态空间、生态交通和生态市政3个方面提出城市新区控规编制思路与控制策略,并结合地域特色构建城市新区控规编制体系,通过优化布局、完善指标和构建体系等手段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以西咸国际文化教育园区为例探讨基于地域特色的生态控制指标,进而完善和优化生态导向型城市新区控规的生态控制指标体系,并通过生态绿地控制单元图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控制指标体系,以期更好地指导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同时为西部地区其他类似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新区新城建设,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规划实施评估时效反馈及动态调控作用日渐彰显,而目前针对新区新城特色化的评估理论和体系尚未构建;本文基于新区新城规划建设特征,主要从战略结构、先导项目、阶段绩效、产业带动四个方面探讨新区新城规划实施评估重点及评估策略;最后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为例,对其分区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并提出规划修正及实施调整建议,引导新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国生 《建筑知识》2013,(9):121-122
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绿色崛起将成为城市创新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江南新区城市设计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整合山、水、人、文、商五脉共济,将城市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紧密结合,融入智慧城市发展新理念,定位为“荟萃天下客、绿联智慧城”,以绿色崛起为目标,构筑世界客都新核心、城市形象新门户、高铁经济新枢纽、山水宜居新典范。  相似文献   

15.
汪军 《规划师》2006,22(8):84-87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上海市(以2002年为基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25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3.13hm2,这表明,上海的城市发展依然处于高消耗高污染的阶段,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黄土台塬是西北地区常见地貌,该地区独特的生态性和景观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的对待和处理。本规划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泾河南岸为例,主要从“低干预”“一体化”“文化性”三个角度组织基地“河、田、塬”三大核心生态要素,探索该地区的规划设计思路与方法,提出一条黄土台塬地区适用的生态保护利用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
卢峰  赵畅 《室内设计》2014,(1):69-73
当下我国西部中小山地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的新区建设活动,城市新区生态化的空间格局构建是保障其未来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对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的再认识,将其内涵特征概括为自然要素生态化与人工环境低碳化两方面,同时针对当前中小山地城市新区城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的设计原则与策略:保留与重塑山地自然要素以实现生态补偿;构建与地形条件相适应的小尺度混合功能街区.最后通过郪江新城城市设计对以上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纪叶 《城市建筑》2022,(10):95-97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新区的发展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构建。滇中新区小哨新城核心区首先识别场地汇水通道,与外围河道联通形成更加韧性的水文系统;保留现状林地、缓丘和水塘,将原生生态景观要素留在城市之中,构筑“林水入城、绿网织城”的绿地系统;重塑适应生物多样性的林地、草地、湿地三类生境系统,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也为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和生存踏脚石;水系与绿廊划分了更小的组团斑块,城市界面与自然更加融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建设中的中央公园数量日趋增多,中央公园发挥着城市海绵体、绿色地标、发展引擎等多重功能,也是城市中心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为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沣西新城大西安中央公园为例,研究蓝绿交融背景下,肩负区域雨洪调控功能的中央公园海绵系统构建思路,提出雨水传输系统、雨水径流调蓄系统及水系净化系统并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