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互联网媒介是网络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感知城市的方式发生变化,并拓展了城市意象的研究范畴。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清明上河图》古代城市意象图片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性地提出解析网络媒介数据中城市意象再表达的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图片的叠合分析、高频分析与要素提取;其次,以《清明上河图》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网络媒介中公众对于古代城市意象的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历史图景中空间意象的认知高度集中在街道、桥头与城楼等特征性标志物和节点空间,反映了“流动空间”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系的结节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空间意象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当前历史街区中地标性建构筑物“符号化”趋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2.
城市意象与空间句法在空间认知上通过可达性和可理解性建立联系。通过城市意象的访谈、图片辨认、绘制草图分析方法,得出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公共意象图",通过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方法得出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全局、局部整合度图和可理解度图,之后分别利用校园意象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与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图进行比较、利用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与校园意象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在相似分析结果基础上推出两者存在着相互证明的关系,且两者的相互补充可以更准确地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9)
城市夜景意象作为一个完整城市意象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建立与空间特色展示方面的作用正日渐受到规划界的重视。网络媒介的发展与数据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使城市意象不再依赖于个体的亲身体验,突破了传统空间的物理约束,在广域范围内被受众所感知。研究以珠海为案例,重点探讨两个议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图片)数据包含的信息,对城市夜景意象作出基本特征识别与大众选择倾向?昼夜城市意象的时空差异如何体现?基于"四个空间尺度+两个时间维度"的分析架构,研究借助夜间遥感光强度数据和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景观数据,对珠海的城市夜景空间意象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人们对珠海夜间环境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夜景意象的城乡差异较大,市域与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并具有更为强烈的大尺度认知、地域城市特色倾向;人工标志性构筑物元素与山、海要素是夜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王彤彤 《山西建筑》2010,36(35):36-37
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意象采用图片辨认和认知地图的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总体可意象性高;整体意象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区域为主要的空间划分方式又与校园环路联系起来的整体,其中区域起主导作用,主要标志物和节点清晰,而道路和次要标志物相对模糊。  相似文献   

5.
新建校园普遍存在校园景观特征类同的现象,欠缺个性化景观特色和人文气息。以广州地区16所高校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分析校园意象性空间组成类型,对公共活动类型及其文化特色进行问卷调查,发掘文化特色认知度与公共活动丰富度、景观环境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营造校园景观空间意象应注重景观节点的区位和丰富度,塑造校园景观文化意象应加强空间标志性、意象性和文化性,提高标志性公共空间数量,并保持场地的活动频率。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更新建设已成为当下主流趋势,保护历史建筑价值与维护空间场所意象是修缮设计的关键。文章从校园空间的场所意象探究出发,以天津大学医工院修缮设计项目为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历史建筑在大学校园更新过程中的价值内涵,论述历史建筑与历史空间的存在感和重要性,为校园发展和修缮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郝阿娜  黄勇 《华中建筑》2011,29(3):18-20
该文通过对校园场景现象与内涵的分析,从场景空间、场景情感、场景体验三个层面阐释校园环境,寻求校园环境规划多层次、生动性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革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正在经历时代更新的考验,校园空间的功能体现与感知也因此日渐重要,校园空间在满足生活与学习功能的同时,也在向生态化、景观化靠拢,因此校园空间的更新与优化问题日益重要。空间中的不同要素与空间特征共同影响着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与眼动行为。通过主观感受评价的调查问卷与眼球跟踪技术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地探究校园空间中空间高差特征及其内部元素与使用者行为的关系。为信息时代下高校校园规划转型提供理论数据支撑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陆激  李宁  蔡梦雷 《华中建筑》2011,29(7):84-87
校园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使每一位师生形成了他对校园形态、校园空间、校园场所的认同;建筑在校园中强调传承与发展,也就是在强调认同与创新。建筑的形态是空间的交互界面,独特的形态引发特有的建筑意象认同。该文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综合大楼方案设计分析,以"中原、军旅、信息"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筑意象的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电影作品对于城市空间的表达具有独特的手法,通过电影的视角可以分析城市意象,了解其独有的城市内涵。该文基于"场景理论"与"城市意象"的分析方法,结合电影视角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电影中的重庆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进行分析,探讨重庆城市特色,解读重庆城市人文构建的社会"温度",以期为重庆城市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基于视觉行为,结合问卷调查对深圳大学校园空间可意象性进行研究。通过质性分析得到被试对于校园空间物质要素的偏好;再以偏好照片为实验素材进行眼动实验,分析被试的视觉行为特征;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总结被试的主观偏好。将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出校园空间可意象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信息化图书馆作为承载校园公共文化的场所,是校园精神文明内涵的体现。设计基于校园整体空间环境,综合考虑军事院校独有的风格特点与科技领先的技术实力,以外部造型塑造和内部公共空间"书山"的文化意象表达为切入点。从校园整体环境、多功能空间复合、内部空间的文化意象、绿色技术运用等多个方面考虑,探究现代高校信息化图书馆的设计思路,围绕建筑核心空间将图书馆塑造为更具综合性与特色性的精神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3.
“场景”一词在计算机互联网、建筑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指向,以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看,“场景”的内涵跨越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成为构建虚实空间设计理论的链接点。文章基于人机交互技术探讨虚实空间的“交互—体验”机理,面向未来发展与应用展望,进一步探讨场景空间的设计特点及营建要求。  相似文献   

14.
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对校园空间意象的营造、人性化交通组织以及体现校园精神的环境设计,塑造出具有农大特色的校园形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湖南工业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出现的问题,提出校园环境活力提升策略。采用认知地图法、文献资料调查法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校园各意象要素的现状、意象要素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校园环境活力提升策略,使校园环境空间适宜性和多样性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更有效地激发出校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其中PS技术在平面广告的地位尤为突出。数字图像技术PS不仅可以实现图片场景的互换,图像的调整,同时也可以改变图像的色彩质感以及图片主体的形态。鉴于PS的功能特点,本文主要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技术PS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自然环境退化进而导致的城市失忆问题,在天津市特有的城市湿地资源被大量蚕食的背景下值得关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水景观变迁过程,无论从物质要素与精神认知角度来看均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反映。本研究以校园水景观不同发展时期的体验者所认知的意象空间和在场所中形成的情感记忆为切入点,通过认知地图绘制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对从认知地图提取的意象要素在GIS平台上进行量化空间分析,可视化人们对于校园水景观形成的意象空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步调研获得的访谈文本以NVivo软件编码的质性分析结果,揭示校园水景观的记忆与情感的流变特征,总结归纳校区水景观意象空间变迁的主要显性与隐性影响,特别提出体验者的代际差异、行为活动时代背景,以及场所特征快速丧失等非物质层面的场所失忆的主要原因,以综合量化与质性分析手段深入解读这一天津市湿地退化现象所映射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8.
《建筑创作》2006,(10):23-23
穿透的校园、拱门的意象 建筑量体中央挑高15m,横跨26.4m的穿透式空间,不但呼应台大校园目前唯一完整开放式绿地,并因应未来复兴南路校门区域,整体发展计划一系列空间轴线之端景建筑而塑造出之拱门意象,就如同巴黎著名都市中轴线延伸之端景-新拱门一般。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不同大学机构,可以即时通讯、协同研发。原本大学校园中需要时间传递、受到空间距离限制的设计条件,正在通过"互联网+"技术逐渐完全消解。本文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创新式的校园案例研究与理论分析,归纳去时空界限的"互联网+大学校园",为大学校园设计探索"互联网+"理念下的校园原型。  相似文献   

20.
王蓓 《安徽建筑》2006,13(5):36-37,39
文章以宁波2所新兴大学的校园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出发,对校园的整体环境、认知意象、交往空间及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建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值得关注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