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lanning》2019,(20)
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方面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研究。尽管许多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但科学界仍有争议。于是,作者分析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发现极涡的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我国森林火灾发生频次和造成的损失都呈上升趋势。本文从气温、降水、风力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4个方面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分析森林火灾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研讨了气候继续变暖背景下森林火灾的情势,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4)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气候把环境的变化十分的敏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整个地球气候改变的大背景之下,山东省最近几年的气候温度逐渐升高,气候变暖现象十分明显,其已经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整体趋势,但是地区间的气候变化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色彩。本文主要对从1964~2014年山东省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山东省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作物种植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魏薇  秦洛峰 《规划师》2012,28(11):123-127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当前世界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对减弱气候变化影响和保护气候具有决定意义。德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从构建气候变化区域模型入手,探讨了一系列气候适应性发展策略,开展了气候适应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实践,如减少交通出行,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倡导节约用地的居住区结构及有利于气候保护的功能布局和建设用地选址,为我国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气候适应性研究综述:增强城市抵御能力的气候适应措施以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和海平面上升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人口、基础设施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城市地区特别容易受到这些影响。气候变化威胁着全球的城市地区。增强复原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1)
气候变化与人类贸易活动之间具有密切联系,WTO成员方采取的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WTO部分规则之间存在冲突,一定程度上阻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英国"退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逆全球化事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导,展现大国担当。文章通过厘清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法理问题,分析碳排放机制、碳关税等主要气候变化措施与WTO规则的冲突与化解,梳理美国与欧盟气候政策的演变,最终探讨在逆全球化思潮冲击下,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与WTO规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进行气候治理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带来极端气象灾害增多,给全球各地都带来了诸多影响。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巴黎为提高城市的气候韧性,出台了气候行动计划,制定了战略方针和应对措施。文章简要介绍了该行动计划的内容构成,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科学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发展,而人类活动是导致目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作者认为,虽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毫无疑问是解决气候问题的一个手段,但是适应气候变化是城市保持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编制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背景和一必要性,并且以作者参与伦敦卡姆登区的研究项目为例,从调节气温、减少洪涝灾害的威胁和水资源利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规划中的相关研究,对我国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者认为,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应当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解决气候问题。另外,我国的相关规划研究应当与世界接轨,只有全球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科学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发展,而人类活动是导致目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作者认为,虽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毫无疑问是解决气候问题的一个手段,但是适应气候变化是城市保持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编制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且以作者参与伦敦卡姆登区的研究项目为例,从调节气温、减少洪涝灾害的威胁和水资源利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规划中的相关研究,对我国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者认为,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应当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解决气候问题。另外,我国的相关规划研究应当与世界接轨,只有全球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明显,将适应气候变化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被认为是提升新时期国土空间气候适应能力的重要路径。文章从我国气候变化事实出发,通过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土生态、农业和城镇三大空间的影响,以及我国城镇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风险耦合关系,提出气候变化影响不确定性下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大适应理念;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层级,从技术方法、空间治理和工作体系3个维度提出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思路及应对策略,探索将适应气候变化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总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80个城市数据分析气候指标与城市人口密度的关系,并对分布在不同气候区的4个案例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气候指标与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的关联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候指标差异,只有内部热增益指数与市域人口密度显著相关;基于气候区域差异,则不同气候区的城市人口密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城市蔓延度与人口分布均衡度等指标与部分气候条件具有相关性。研究同时表明,聚类分析结果能够解释我国现有的热工气候分区和气象地理区划的部分成因,并能够为提出更加细致的气候区划提供参考。未来应深入调查具有相似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城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密度差异。  相似文献   

12.
温室气体清单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是重要的,可以提供具体制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政策的客观科学基础。本文阐述城市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性,回顾目前在地方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工作,讨论它们对地方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应用局限。再指出可以按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为平台,把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框架进一步深化,建立一个按低碳城市发展政策手段和治理职能匹配的清单框架,并考虑到空间边界对排放量计算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作为协调城市地域内经济、社会活动和土地、资源使用、基建等元素的法定平台,需要按规划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加强城乡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效用和操作性。最后建议在此理念和初步研究成果上,进一步开展未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产生的环境影响:雨水污染加剧、城市洪水、海平面上升和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绿色基础设施(GI)越来越多地被推广为解决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恶化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城市本质上为高密度且不透水的空间,仅有少量的绿地来吸收预计增加的降雨量。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同时,大量的硬质表面会使空气温度的上升加剧。研究认为:可以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来改变当前的城市形态以构建应对环境影响的生态韧性。为了实现这一概念,必须将城市视为区域景观的一部分。采用一种基于流域的方法来探索如何用绿色基础设施改善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使用推测性案例研究来证明这种方法,表明重新设计的城市形态可以优先安排绿色基础设施,而不会影响建筑项目和房地产投资回报。虽然该研究位于新西兰,但基于流域的方法也适用于中国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学网络引文数据库(WOS),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梳理了1990—2016年国外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在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迅速发展,1990年代初、中期的研究停滞以及1990年代末期以来的复兴后,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呈现学科交叉化与内容广泛化的趋势;研究内容主要趋向于气候复合效应与城市系统的互动机制、基于气候变化的城市系统分析评估以及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三个方面。最后,论文评论指出,基于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研究正沿着内容体系多元化与综合化、方法体系从静态到动态模拟分析、重心倾向于规划行动的政策体系研究的路径发展。今后这一领域将深化气候多效应综合作用的适应性规划的研究,建构动态协作式规划方法。这一研究对我国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的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城市绿地布局对所在城市区域的局地气候的影响效应,采用华南中尺度区域模式GRAPES大气模拟方法,在ArcGIS10.0和ERDAS9.2平台上进行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转换,使其接入GRAPES大气模拟界面进行局地气候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对局地风场的形成影响显著,并与其分布紧密相关,城市绿地能够与周围建成区之间形成局地风场的圈层效应,强化周边区域的风速,利于空气污染的稀释。试验结果还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对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影响微弱。据此分析,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考虑其对城市局地风场形成的影响,通过一定规模面积的绿地布局能够增强城市气流输送,并激发城市中尺度次级环流,进而改善周围环境温度,对局地气候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基于局地气候改善的优化绿地布局方式是保留并建设位于城市上风向的大规模氧源绿地,同时在城市一定范围区域内,集中布局面积不小于70ha的绿地,而非进行点小面广的星星点点式布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当今国际上以英国等国为例的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方法与策略,论述城市规划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专业工具,需要在规划的政策管理体系、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场地规划的基础设施适应设计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适应发展战略,以提高城市系统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董丽  邢小艺 《风景园林》2021,28(11):61-67
城市植被的生长发育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从而限制了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稳定供给。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影响对于提高城市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障景观可持续性十分重要。对国内外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归纳后,对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植被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阐述,旨在增进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人士对此方向的了解与关注。当前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植被的生长状况、树种构成、物候特征、植物景观及生态功能等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既包括延长植物生长期等积极影响,也包括以下负面影响:气候变暖加速植物衰老;极端气候现象对植物生长构成胁迫;城市气候适宜生境(climatically-suitable habitats)减少导致树种多样性下降和生物入侵风险增大;气候变化带来的物候变化导致群落种间关系及植物季相景观改变;物候期的年际波动增加了游赏活动时间安排及物候相关疾病发生期预测的不确定性等。整体上负面影响更为突出,表明气候变化为城市植被带来的挑战远大于机遇。而目前,此领域在中国开展的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值得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城市碳排放清单的研究,尤其对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四个案例就城市规划师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如何应用城市碳排放清单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文章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师将低碳理念引入城市规划领域也成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深入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减缓气候变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国际和中国对"气候变化与水"的评估和预测结果,论述了当前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研究讨论关于城市给水排水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主要问题,分析了气候变化给中国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a need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all involved stakeholders to adapt urban infrastructures to climate change effects and to take into account uncertainties of future developments. By integrating all relevant planning disciplines, a first step 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resilient technical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s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major goal of optimizing area-management as part of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the water sector and its area requirements build the main focus of this study. After identifying local flood hazards and potential surficial retention areas, the additional usage of decentralized stormwater management facilities for flood protection is tested in selected secto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onfirm that the combined usage of decentralized facilities for pluvial flooding is a first step to protect urban infrastructure. It shows that decentralized facilities are more flexible than centralized facilities and, thus, have a higher adaptation capacity which is needed considering the various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