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使用高石粉含量的人工砂配制C30自密实混凝土,并对其工作性、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砂与河砂以适量比例混合可以改善人工砂的级配,同时采取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以保证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的方式可以配制出性能优异的C30自密实混凝土;适量的石粉含量能够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和抗渗性;石粉的掺入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本试验中,混合砂的石粉含量宜控制在4%~6%。  相似文献   

2.
桂苗苗 《福建建筑》2013,(12):29-31
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度等级下,人工砂石粉含量和胶凝材料用量对喷射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建立相关模型,并采用响应曲面法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工砂的MB值〈1.4时,对于C20喷射混凝土,人工砂石粉含量宜控制在15%以内;对于C25~C30喷射混凝土,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宜控制在12%以内;采用二次方程模型能较好地表征人工砂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与石粉含量、胶凝材料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玉龙 《建筑结构》2022,52(2):19-22,29
以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的普通C50混凝土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砂率、机制砂与天然砂比例、粉煤灰与矿渣粉比例4个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和自密实性能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的掺入对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有不利影响;在水胶比不变的前提下,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自密实...  相似文献   

4.
以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的普通C50混凝土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砂率、机制砂与天然砂比例、粉煤灰与矿渣粉比例4个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和自密实性能的影响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的掺入对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有不利影响;在水胶比不变的前提下,单方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自密实性能均有积极影响;筛选出了满足施工技术参数要求的因素组合。  相似文献   

5.
江文彬 《江西建材》2023,(11):55-56+59
文中以天然砂和机制砂作为骨料,制备C60自密实混凝土,研究不同石粉含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比天然砂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低的流动性和较高的黏度。在抗压强度方面,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具有优势,但在耐久性方面则劣于天然砂自密实混凝土。此外,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下降,但耐久性却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在低胶凝材料的情况下,粉煤灰与矿粉比例、石粉量、不同增稠剂和黏度改性剂比例对自密实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掺12%石粉范围之内,石粉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和抗碳化性能有改善作用,但随着石粉掺量的增大,混凝土7d和28d强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当粉煤灰与矿粉总掺量为40%,外掺12%的石粉,可以制备出性能优良的低胶凝材料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石粉含量机制砂配制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方法,将高石粉含量机制砂中的石粉掺入净浆粉体进行试验,并采用纯石粉替换机制砂中的石粉进行砂浆、自密实混凝土的对比试验,研究了高石粉含量机制砂中石粉对净浆、自密实砂浆、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石粉含量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高石粉含量机制砂中石粉对净浆、自密实砂浆、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和黏度贡献小于纯石粉,且易使拌合物流动性不良、黏度不足;通过调整各组分配合比可以配制出合格的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为使用高石粉含量机制砂配制出满足工程需求的自密实混凝土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机制砂及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岩性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母岩类型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引入引气剂、增稠剂或适当提高机制砂混凝土中胶凝材料与石粉的比例,可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检测石粉取代部分胶凝材料后混凝土性能的变化,研究石粉应用于自密实混凝土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工砂自身的特性.从改变人工砂级配、控制人工砂中石粉含量、调整胶凝材料组分等角度来改善人工砂混凝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砂与天然砂混合使用可以配制出性能良好的混凝土,人工砂中石粉的最佳含量宜为10%-15%,单掺或复掺矿物掺合料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机制砂石粉含量及MB值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石粉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机制砂表面的粗糙,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当石粉含量较高时,由于石粉对外加剂及游离水的吸附作用,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逐渐劣化。随着石粉含量增大,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劈裂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呈先增后降趋势。本试验中机制砂中石粉的最佳含量为3%~6%。随着MB值增大,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快速劣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当MB值<1.1时,随着MB值增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未有明显变化,当MB值≥1.1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快速下降。本试验中机制砂的最佳MB值应小于0.75。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未经除粉的高含粉石灰石机制砂在C60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石粉含量、MB值增加会降低C60混凝土流动性,石粉含量15%以内、MB值1.0以内可通过增加减水剂掺量和减小砂率保持流动性基本不变;石粉含量15%以内对C60混凝土7天强度有利、28天强度无影响;MB值增大,C60混凝土7天强度降低,MB值1.0以内,28天强度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石粉部分取代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研究石粉取代量为0,10%,15%,20%,25%,30%时的机制砂混凝土性能,测试混凝土抗压强度、抗硫酸盐侵蚀、碳化深度、抗氯离子扩散系数等性能指标.结果显示,当水胶比、石粉细度固定时,混凝土性能随石粉取代量增加而降低;当石粉取代胶材量为15%、石粉细度为30%、水胶比为0.5时,2...  相似文献   

14.
大量开采天然砂会严重污染环境。机制砂是一种制作较简单、原材料获得较便捷的合成品,应用机制砂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并降低建筑成本。机制砂中母岩岩性、颗粒特性、石粉含量以及MB值等会对混凝土的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掺入超磨细锂渣、石灰石粉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研究证实,锂渣掺至15%时,可明显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提高其强度,配制出坍落度272mm,坍落流动度731mm,工作性能优良的混凝土。在低水胶比下,混凝土3d抗压强度为59.5MPa,28d为79.0MPa,90d达98.5MPa。锂渣与石灰石粉复掺时,能置换45%的水泥,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仅330kg,且混凝土能达到自密实高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粉煤灰单掺(0~40%)、矿粉单掺(0~40%)及二者复掺(总掺量40%)作为矿物掺合料等量替代水泥,研究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为30%时,浆体的流动度最大;当矿粉掺量为10%时,浆体的流动度最大;粉煤灰和矿粉的掺入都会使自密实混凝土浆体包裹性能更好,同时浆体稠度提高,增加流动的阻力,单掺粉煤灰30%,单掺矿粉10%分别能达到自密实混凝土流动性能最佳状态;30%粉煤灰+10%矿粉复掺时,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较低水泥用量180kg/m3,大掺量矿渣粉、粉煤灰研制出C50高强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混凝土排碳量仅为88.136kg/m3,是普通自密实混凝土的49.52%。试验表明该混凝土和易性好、流动性保持性好,性能与采用高水泥用量配制出的自密实混凝土相当。该文研究的自密实混凝土大大降低了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排碳量,同时大大降低混凝土成本。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控制水胶比与胶凝材料总量等参数,采用粉煤灰与矿粉双掺及流变调控技术,所制备泵送C40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680mm、T500时间4.5s、J环高差11mm、L仪高度比0.92,较好满足了现场泵送高抛施工需要。拆模后的混凝土结构内部均匀密实,外观质量良好,解决了配筋密集与大落差导致的混凝土易离析与难振捣难题。  相似文献   

19.
伴随天然砂资源逐步短缺,应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并开展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研究势在必行。同时,煤矿冻结井冲积层厚度不断增加,井壁混凝土强度逐渐提高至C80及更高。本文针对煤矿冻结井筒用高强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粘度大的问题,从机制砂母岩岩性、颗粒特性、石粉含量及MB值等特性对高强混凝土流变性能及工作原理进行研究,为解决冻结井混凝土井壁设计和施工应用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机制砂岩性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岩性对高强混凝土工作性影响甚微,相比而言,石灰岩性机制砂对应的混凝坍落度和扩展度均最高,综合工作性能最佳,这与其MB值和石粉含量较低相关。机制砂岩性对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没有显著影响,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依照石灰岩、白云岩及铁尾矿的顺序呈小幅增长趋势,铁尾矿岩性机制砂的棱角性最大,因而宏观上表现为劈裂抗拉强度最高。由于机制砂的岩性未改变集浆比等关键参数,因此未对混凝土的静压弹性模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