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3根集中荷载作用下钢筋砼双向受弯约束梁斜截面抗剪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等效梭形截面法,将双向受弯约束梁转化为单向受弯约束梁,并推出集中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约束梁斜截面抗剪强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工程中通常按线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计算双向板的变形值,且不考虑支承梁变形影响,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当板跨度较大、梁刚度较小时尤其明显。为此,在分析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挠度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非常必要。本文采用增量迭代法编制了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承受均布荷载且考虑支承梁变形影响的单块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的非线性特性进行了探讨。通过调整实际支承梁刚度与板刚度的比值,即梁板相对刚度比值,对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进行了计算,最后通过非线性回归建立了框架结构中双向板在实际支座条件下的挠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现采用的双向受弯型钢梁截面设计方法的不足,通过研究双向受弯型钢梁的受力,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确定双向受弯型钢梁截面设计参数的方法,并将普通工字钢和普通槽钢的梁截面设计参数列表给出,供设计时直接查用,经验证所确定的截面设计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铜吊车梁直角式突变支座双向荷载的静力和疲劳试验,研究了突变支座各板件的应力状态;讨论了荷载循环次数对突变点附近腹板应力的影响;对这种吊车梁的疲劳破坏特征也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设计施工中应当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浇预应力空心板梁楼盖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某实际工程的现场实验,通过建立精细有限元模型对现浇预应力空心板梁楼盖体系进行
了分析。按静力等效原理着重讨论了预应力梁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有效翼缘宽度的合理取值,同时分别对
楼板在不同工况下荷载的双向传递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梁的有效翼缘宽度与结构受力的类
型密切相关,在预应力等效轴向力作用下的有效翼缘宽度比在预应力等效横向力和等效集中弯矩作用下的
有效翼缘宽度大得多;板中预应力的作用会明显改变楼面荷载的双向传递规律。为便于实际应用,还定义
了表征双向板荷载分配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工字梁的截面特性对变截面工字梁的剪心(扭心)轴线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求解这种梁的剪心轴线的方法和算式,得出了套用等截面算式计算的误差,为变截面工字梁的有关课题,如扭转、双向弯曲和侧向扭屈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算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深井大开口吊盘因稳绳张紧力的增大而导致传统的插梁式或轮胎式稳固装置对吊盘变形与失稳不利的问题,依据吊盘梁受力分析,提出了轮胎式稳固装置沿吊盘梁双向对称布置的优化方案。针对稳固装置运动不同步,产生盘面偏心易造成剐蹭吊挂管路、操控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套简单、有效、可行性强,适用于不同生产工况的液压传动控制方案。最后,对单侧布置和双侧布置的轮胎稳固装置布置方案进行了ANSYS分析及对比,结果表明双向对称布置方案可显著改善吊盘梁受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全面地考虑了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实际设计时的全部必要约束,给出了一套(单跨矩形和T形梁、单向板、按弹性理论计算的双向板和矩形等截面连续梁)简单实用的近优化设计的解析公式,为编制其优化设计的实用程序和图表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43根单向受弯矩形梁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条适合于正截面抗弯强度计算的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从而,对双向受弯矩形梁极限弯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精确的“计算机研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正常配筋情况下的双向受弯矩形构件,给出了一组精度较高而又简便的抗弯配筋计算图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肋梁楼盖中梁与板的相互作用,对一柱支承的现浇钢筋混凝土角区格双向板肋梁楼盖进行了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逐级加荷试验,分析了其裂缝出现和开展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受力性能.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这种楼盖结构的破坏机构,并推导了相应的极限荷载计算公式.将试验所得的板内力分别与弹性理论、塑性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按弹性理论以及基于板破坏模式的塑性理论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介绍具有材料非线性的梁单元和剪力墙单元.单元刚度集成采用了8点高斯积分,既保证了精度又保证了计算效率.梁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中采用高斯点积分替代通常的非线性单元集成的纤维束集合,适当减少了计算次数.在线性壳单元的模式下结合剪力墙的构造和受力特点建立起一种非线性墙单元.墙单元的每个高斯点近似考虑了双向应力作用,以满足混凝土在双向应力作用下的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21根双向受弯无腹筋钢砼矩形截面梁的试验研究基础上,推导了无腹筋双弯梁斜截面受到承载力的计算表达式,采用将箍筋与砼分开单独考虑的离散化原则,进一步得出有腹筋双向受弯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表达式,11根有腹筋梁的理论计算与试验实测结果平均比值为0.93。  相似文献   

13.
国家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采用的是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结构,格构柱上下柱连接节点双向肋板加劲式穿心板肩梁;针对此工程中肩梁节点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建模计算,并考虑了穿心板厚度和加劲布置方式对肩梁极限承载力及破坏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肩梁腹板厚度是影响肩梁抗剪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的关键因素,而加劲布置方式只在有限范围内提高肩梁的承载能力和改善其传力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土木建筑工程中有许多双向受弯构件,如承受风荷载的墙梁、框架的边梁等.目前对于双向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强度的研究尚涉及不多.本文对12根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矩形截面无腹筋双向受弯约束梁进行了斜截面抗剪试验研究,探讨了其抗剪机理和抗剪性能.着重分析了四个影响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荷载斜弯角、剪跨比、弯矩比、纵筋配筋率,提出了适用于矩形截面无腹筋双向受弯约束梁抗剪强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变分法分析预应力框架梁的解析解,结合较为典型的预应力框架结构的试验,探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有效翼缘宽度的取值。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等效宽度能够描述真实的受力状态,在实际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要进行短暂状态的应力计算;预应力会改变混凝土楼面荷载的双向传递规律。本文的结果能为预应力混凝土梁板体系的设计及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双向水平地震动的耦合作用将使塑性变形更多集中于柱端,框架结构在双向地震下的塑性铰分布明显较单向地震作用下更差。严格按中国规范设计了8度0.2g区二级抗震规则空间框架结构,并采用上部各层柱端"强柱弱梁"措施与底层柱下端弯矩增大系数不同取值的多种组合,形成了共7个算例框架。在OpenSees平台上,采用基于柔度法的纤维模型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柱在双向弯曲和变化轴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对各空间框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抗震规范给出的8度二级抗震的"强柱弱梁"措施取值明显偏低,框架部分楼层形成了层侧移柱铰屈服机制。基于梁端实际配筋∑Mbua对上部各柱端进行"强柱弱梁"调整的塑性铰控制效果较好,但底层柱下端非线性损伤过大。将底层柱下端的弯矩增大系数提高为1.8,上部各柱端按∑Mc=1.25∑Mb进行增强可形成较为优化的塑性铰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渐进演化类拓扑优化算法的优化准则是影响结构优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以不同荷载和边界条件下的深梁模型为数值算例,比较了基于不同优化准则的3种算法在优化解和优化效率上的差别。结果表明:对于荷载和边界等条件较简单的构件,采用单向和确定性优化准则的渐进演化类拓扑优化算法能高效地得到最优拓扑,采用概率性优化准则和采用双向优化准则的渐进演化类拓扑优化算法有着更广的适用范围,在荷载和边界等条件较复杂的构件上,同样表现出较强的避免优化畸变的能力和全局寻优能力。对结合概率性优化准则和双向优化准则的遗传双向渐进演化结构优化算法建立了流程图,并进行初步讨论,以期进一步提高渐进演化类拓扑优化算法的实用性和寻优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深梁的剪切破坏形态和主要影响因素,假定钢筋和混凝土均为刚塑性材料,引用混凝土双向受压的破坏条件,求出了集中和均布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简支深梁受剪承载力的塑性解。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考虑混凝土强度和剪跨比影响的深梁混凝土塑性有效抗压系数,所获得的理论公式与国内外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转换梁宽厚比对部分框支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ETABS软件在控制转换梁截面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建立了宽厚比不同的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宽扁梁宽厚比的增大,结构整体刚度减小,引起结构的周期、侧向位移、层间位移角增大;转换层附近的层刚度比减小从而改善位移突变和位移角突变;层剪力和转换层附件构件的内力减小,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求合理设计双向张弦梁的方法,考察双向张弦梁主要几何参数对结构用钢量的影响.运用基于平衡荷载态进行双向张弦梁优化设计的方法,以结构用钢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结构的高跨比、垂跨比、两向间距比、平面长宽比以及影响预应力取值的平衡荷载值的大小5个参数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跨比和垂跨比的增大对结构用钢量影响近似线性递减,两向间距比对结构用钢量影响不大,使得结构空间布置可以灵活处理,平衡荷载大小存在最优值且对结构荷载态的刚度影响很大.在设计中应首选加大结构高跨比,尽量增大垂跨比,通过计算平衡荷载值确定预应力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