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环己烷为溶剂、苯乙烯(St)和丁二烯(Bd)为单体、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为结构调节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合剂,通过活性负离子溶液聚合得到了丁苯嵌段共聚物。研究了杂质对阴离子聚合的影响,苯乙烯转化率、温度与聚合时间的关系,丁二烯转化率与聚合时间的关系,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时转化率与聚合时间的关系,单体比及偶合工艺条件的确定,"游离"聚苯乙烯(PS)、"游离"丁苯共聚物对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单体比(St/Bd)为72/28~76/24(质量比)、无规段单体比(St/Bd*)为55/45~62/38(质量比)、THF为单体总质量的0.6%~1.0%时,在(75±5)℃下聚合,(85±5)℃下偶合可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丁苯嵌段共聚物,Mw=2.493×105,Mn=8.99×104,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2.77。  相似文献   

2.
张红星  黄丽芳 《弹性体》2002,12(2):27-29
从聚合物的分子量、合成方法、聚合配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单体反应浓度等方面探讨了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液聚合法,以官能化偶联剂合成了带有HN-,HO-,HS-的官能化丁二烯-苯乙烯渐变嵌段共聚物.结果表明,该聚合物为单形态的三臂或四臂星形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和耐环境开裂性以及较好的耐氧化性、耐热性和表面粘接性,可应用于医疗器械、儿童玩具、食品容器等行业.  相似文献   

4.
丁苯嵌段共聚物的催化氢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丁苯嵌段共聚物的催化加氢技术,综述了茂金属催化剂,环烷酸镍(钴)催化剂,三苯基膦-氯化钌(铑),铁钴镍螯合物均相催化剂及非均相催化剂的技术进展。讨论了氢化丁苯嵌段共聚物氢化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活性添加剂和结构调节剂,研究了用苯甲酯为偶联剂合成SBS的规律。结果表明,用苯甲酸苯酯作偶联剂,其偶联效率(CE)可达96%;偶联反应最快在30s内完成;偶联反应温度、SB段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偶联反应无明显影响;当四氢呋喃/正丁基锂(THF/Li)(摩尔,下同)值不大于0.5时,CE与苯甲酸苯酯偶联剂/正丁基锂(BzOPh/Li,摩尔比)值无  相似文献   

6.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在环己烷中合成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中的大分子和凝胶产物的形成机理,阐明了聚合反应温度等是产生大分子和凝胶产物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SBS中的大分子和凝胶产物,提出了优选的条件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官能引发剂,以四氢呋喃作结构调节剂,通过活性负离子嵌段聚合法合成了高枝化星形梳状丁苯嵌段共聚物,考察了侧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合苯乙烯含量及调节剂用量等对共聚产物的偶联效率、缺口冲击强度和拉伸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侧链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共聚产物的偶联效率逐渐下降,数均分子量不大于5×10~4时的偶联效率较高;控制共聚产物的数均分子量介于(8~20)×10~4之间可使其保持较高的缺口冲击强度和较好的拉伸性能;增大侧链分子中的结合苯乙烯含量导致共聚产物的偶联效率和支化度大幅下降,而增加四氢呋喃用量则导致共聚产物中聚苯乙烯无规度和聚丁二烯的1,2-结构含量增加、偶联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丁苯嵌段共聚物与醋酸乙烯酯本体接枝物表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中华  李建宗 《弹性体》1993,3(3):22-25
本文主要对接枝共聚物SBS-g-VAC的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潜(NM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的表征工作进行了讨论,表明了接枝物SBS-g-VAC的存在及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液体苯乙烯 -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SBS)的合成 ,并对SBS进行了环氧化反应。适宜的SBS环氧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 6 0℃、反应时间 3h ,m(SBS)∶m(双氧水 ) =2∶1~ 1 3、m (SBS)∶m(苯 ) =1∶1、n(乙酸 )∶n(双氧水 ) =1∶1、n(SBS)∶n(苯 ) =1∶1、n(乙酸 )∶n(双氧水 ) =1∶1,SBS的环氧基质量分数为 14%~ 16 % ,羟基的质量分数为 3 0 %。介绍了环氧化SBS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较易老化的SBS材料进行了大气曝露试验,对该材料不同牌号,不同稳定系统以及在不同地区的曝露结果进行比较。本试验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进行处理,使SBS的防老化配方优劣排队更加直观、明确、规律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正丁基锂为引发剂,抽余油为溶剂的活性丁苯无规共聚合体系中氧偶联反应特点及氧偶联作用对Sn偶联丁苯无规共聚物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氧含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问的增加,氧偶联反应效率增加;GPC谱图表明,氧偶联反应形成双臂大分子峰,且Sn偶联的丁苯无规共聚物呈多峰分布:氧偶联反应对产物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但对产物动态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六甲基环三硅氧烷改性溶聚丁苯橡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正丁基锂(简称Li)为引发荆、四氢呋喃为调节剂、环已烷为溶剂,通过负离子聚合法合成溶聚丁苯橡胶(SSBR),在聚合后期加入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2)和促进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合成了SSBR-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考察了DMF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D3转化率的影响,研究了丁苯大分子链末端基种类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DMF/Li(摩尔比)为80、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 h的条件下,D3转化率达到73%;当丁苯大分子活性链末端为丁二烯端基时,能更有效地引发D3共聚合.  相似文献   

13.
以苯乙烯和丁二烯为聚合单体,采用多次加料多次引发的聚合工艺合成出一种星型嵌段丁苯树脂.在体系中水含量相同的条件下,终止剂用量增加,丁苯树脂的雾度增加,兼顾试样颜色和雾度,终止剂与正丁基锂的摩尔比为(0.6~0.7)∶1.0较好;丁苯树脂中二段聚苯乙烯的数均分子量(Mn)增加,丁苯树脂透光率增加,Mn为0.95×104时,透光率大于900%;二段聚苯乙烯的Mn低于0.75×104或高于1.30×104时,丁苯树脂的断裂伸长率很低,Mn为0.95×104左右时,断裂伸长率大于300%,表现出优异的韧性;偶联剂用量降低,丁苯树脂的断裂伸长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类新型的热塑性弹性体,全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介绍全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进展,分别介绍了阴离子聚合、基团转移聚合、稳定氮氧自由基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合成全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改性沥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改性沥青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聚合物改性剂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丁苯橡胶(SBR)与基质沥青的分散性、溶胀性和相容性问题,着重论述了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化学改性沥青的可能性。指出SBS、SBR与沥青适当相容并达到均匀分散,是充分发挥改性效果的前提;化学改性以及复合改性技术是提高沥青性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组装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逆缔合形成以不溶性链段为核 ,溶解性链段为壳的胶束。广泛用作表面活性剂、增溶剂、药物载体和纳米材料等。综述了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着重分析了浓度、温度、嵌段长度、溶剂、添加物及电荷等因素对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组装行为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展望了嵌段共聚物组装行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极性调节剂对SSBR微观结构及聚合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以环己烷为溶剂,分别采用SDBS/THF、SDBS/PMDETA为复合调节剂,制备了溶聚丁苯橡胶(SSBR);研究了极性调节剂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调节剂可使聚合反应速率增加,并且使聚合物链中乙烯基含量和苯乙烯含量均匀分布,得到的产品是完全无规化的SSBR,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大于1.6,从而对改善SSBR的性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终合成的SSBR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8.
Organolithium/cuprum diphenylphosphide (Ph2PCu) was used as a novel initiator to polymerize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and styrene in tetrahydrofuran (THF) at −50 to −10°C. The polymerizations initiated by n-BuLi/Ph2PCu, Ph2PCu/Li (Ip)3-6Li/Ph2PCu, and PSLi/Ph2PCu were studied in detail. The polymerization of alkyl methacrylate initiated by n-BuLi/Ph2PCu showed a narrow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MWD) (1.08–1.25) and 100% initiation efficiency. The experimental 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MMA]/[n-BuLi/Ph2PCu]. After the second monomer addition, the molecular weight increased proportionally while the MWD remained constantly narrow. These results reveal partial living characteristics. Ph2PCu/Li (Ip)3-6Li/Ph2PCu showed a similar behavior and was used to prepare PGMA-b-PBMA-b-PMMA-b-PBMA-b-PGMA successfully. The initiation efficiency of n-BuLi/Ph2PCu for styrene was low. The macromolecular initiator PSLi/Ph2PCu was prepared and PS-b-PMMA with a narrow distribution was synthesized.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