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估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假性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12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发病部位在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3例(1例肾上型,2例肾下型),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右锁骨下动脉1例。术后对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5 ~ 43个月。 结果 支架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12例假性动脉瘤植入覆膜支架后被立即隔绝,无内漏,载瘤动脉远端血流通畅。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平均随访23.5个月。1例合并白塞病患者术后4个月因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其余10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无移位、无内漏等相关并发症。 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林家善 《柴油机》2000,(2):43-45,48
1概述 KB超级抗磨节能剂系中国摩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隆重推荐的一种高新科技产品。该产品具有如下优点:降低摩擦减少磨损2/3;抑制发动机温升8~10℃:节省燃油10%左右:提高机油质量.延长换油期2~5倍,节省机油70%:根治黑烟,CO排放量仅为国家标准的15%。 本公司于 1998年1月15日开始在“北部湾1号”客滚轮的两台主机(6L20/27)上试用“ KB”超级抗磨节能剂(以下简称“KB”)。本文对截至1998年12月19日的近1年试用结果作了初步分析,供柴油机管理同行参…  相似文献   

4.
沼气浮罩的结构设计及安装调试安徽省农村能源科研所童有怀浮罩沼气池是一种较好的池型,其一,它产气率高,达到0.3~0.4m3/m3.d,而水压沼气池产气率只有0.1~0.15m3/m3.d;其二,它的沼气压力稳定,能够使得灶具燃烧达到热效率最高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纪雷 《节能》2001,(6):18-19
1前言 嘉周热电有限公司一期设计为无锡厂3×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和次高压1×C12+1× B6机组于 1994年 6月投入运营,随着热网用户负荷的不断增加,于1996年初又建成投用了济南厂一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该公司主蒸汽系统为切换母管制,C12机抽汽,B6机背压排汽以及主蒸汽经减温减压器后供0.8MPa, 270 ℃工业用过热蒸汽,凝结水不回收.2采用该系统的原因 运行几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锅炉运行周期较短,一般正常连续运行时间为1—3个月,锅炉启停操作十分频繁。锅炉启停过程中,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 ± 1.5)ml,128节腰椎为(4.5 ± 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 ± 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 ± 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 ± 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 < 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引导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类固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应用经椎间孔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术(TFESI )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79例,病程8周~22年,平均3.6个月。采用11点疼痛评分(VSA)和5点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疼痛评估。结果穿刺点距棘突正中线3.8~8.0cm,穿刺成功率100%。TFESI 术前,79例VAS评分3.5~9.5分,平均6.5分。6个月随访,VAS评分0~9.5分,平均3.8分;其中疗效优45.5%,良35.4%,无效18.9%,有效率80.9%。12个月随访,VAS评分0~9.5分,平均4.1分;其中优45.5%,良32.9%,无效21.4%,有效率78.4%。术中血管内穿刺7例,术后15min内,发生头痛2例,血压升高、血压降低各1例;术后24h内腰腿痛加剧4例;术后1周发生皮疹1例,月经紊乱1例;以上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处理后好转。未发生穿破硬脊膜、硬膜下注射、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FESI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坐骨神经痛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将10个长度0.8~1.0mm、宽度0.35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h后,将10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h和6h,Z=-0.958,P=0.338,3h比9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h死亡13只;48h死亡1只,溶栓后8d和12d各死亡1只)。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在兔主动脉的降解性能。方法将12枚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置入12只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中。分别于术后1个月(n=3)、2个月(n=3)、3个月(n=3)及4个月(n=3)处死动物。对支架段血管进行X线照相及病理检查。结果12只实验兔在随访期存活良好。X线照相及病理显示1个月时支架形态完整,扩张完全;2个月时支架部分支杆降解断裂,失去支撑作用;3个月时大部分支架支杆降解,4个月时所有支架完全降解。支架在兔主动脉中完全降解所需时间为104.5d。结论可降解AZ31镁合金支架在兔主动脉中2个月内失去支撑作用,延长支撑时间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1151例,探讨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特点,评价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陕西省多个医疗机构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1151例子宫肌瘤介入栓塞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单侧或双侧股动脉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超液态碘化油加平阳霉素混合液栓塞瘤血管床至瘤染色消失。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B超,观察瘤体大小。结果子宫动脉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髂内动脉主干、臀下阴部干、阴部内动脉、臀上动脉的比率依次为73.8%、12.6%、7.6%、4.5%、1.6%。子宫动脉起始段成角分别为锐角63.4%、直角22.1%、钝角14.5%。DSA能清楚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的投照体位分别为:正位18.5%、同侧斜位56.2%、对侧斜位71.6%,提示对侧斜位投照为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的最佳体位。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呈双侧优势型约占65.3%、呈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单侧优势型约占24.7%、呈单侧供血型约占10.1%。瘤体染色特点: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主干明显增粗、迂曲,动脉期肿瘤血管增多、增粗、扭曲,形成抱球状血管网,瘤巢内血管增多、紊乱,聚集呈毛线团状结构,称毛线团征;实质期,单发肌瘤瘤体呈浓密均匀染色,轮廓清楚。多发肿瘤呈边缘呈波浪状染色;肿瘤染色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形态、边缘。术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瘤体缩小比率:3个月缩小1/2的约31%,6个月缩小1/2的约61%,12个月缩小1/2的约78%,约6.9%瘤体大小无变化。约1.4%无效。结论大样本多中心观察表明,子宫肌瘤是富血供良性肿瘤,大样本子宫动脉栓塞术证明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了解子宫动脉的血管解剖特点、采取合适的投照体位,可以明显提高超选择插管的成功率;认清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可以预防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透视导向经皮摘除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的临床价值与限度。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诊治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患者4 105例,均经X线平片确诊,其中1 591例经CT进一步佐证尤其仿真解剖评价。介入摘除术采用在C臂机X线电视透视引导、局麻下经皮直接钳取异物。结果 经皮介入摘除异物者61.34%(2 518/4 105),其中完全治愈率95.07%(2 394/2 518)、部分治愈率4.81%(121/2 518)、失败率0.12%(3/2 518);未行介入治疗者38.66%(1 587/4 105),其中患者自行离院为25.02%(397/1 587)、医技原因为74.98%(1 190/1 587),后者中异物紧贴大血管者占65.22%(1 035/1 587)、伴局部血肿者占2.90%(46/1 587)、伴假性动脉瘤者占1.32%(21/1 587);其他如碎玻璃异物损伤等占5.55%(88/1 587)。CT尤其增强CT三维成像对异物旁动、静脉结构及其损伤的精确揭示,评估了软组织异物损伤介入可摘除性及治疗风险。本组未出现需要治疗的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透视导向经皮异物钳取术是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异物紧贴大血管或伴大血管损伤者多属其禁忌证,术前增强CT尤其三维成像检查对这些复杂病例是必要的,首次提出了血管、非血管双介入异物摘除术理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介入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4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介入断流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分析复发再出血、曲张静脉转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0%(48/49),病死率为2.1%,术后1、6个月和1、2、3年再出血率分别为0、2.1%、12.5%、24.5%、27.9%。复发再出血原因分别为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25.0%、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8.3%、消化性溃疡16.7%。结论介入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 ~ 27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 ± 7.6%、74.0% ± 9.2%和56.1% ± 13.5%;支架组分别为89.5% ± 7.0%、77.5% ± 9.9%和32.2% ± 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 ± 6.1%和64.2% ± 14.7%;支架组分别为94.4% ± 5.4%和39.0% ± 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 = -4.417,2.502,3.115; S χ =1.627,0.955,1.523;P = 0.007,0.009,0.041)。结论 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 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功能移植肾介入废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移植肾失功能患者接受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术后效果,随访6个月~4年。结果11例血压降至正常,3例降压药减量,1例无效;12例患者术后无尿,3例尿量明显减少,蛋白尿明显减轻;5例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抗体阳性(PRA>20%),其中3例PRA阳性者于术后3周左右转阴;移植肾不同程度萎缩。其中4例分别于术后3~6个月再次肾移植成功,随访1~3年,目前3例情况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术处理失功能移植肾安全有效,明显减轻失功能肾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为再次肾移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介绍在工业炉设计中采用的AutoCAD绘图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1.工业炉用初始化文件;2.工业炉用剖面线文件;3.数据库;4.基本图形库;5.基础软件包-(通用图形);6.基础软件包二(绘制及填写表格);7.基础软件包三(图纸注解);8.工业炉的钢结构施工图绘软件包;9.工业炉的钢结构零件图绘图软件包;10.工业炉窑、煤气管道施工图绘图软件包;11.工业炉窑、煤气管道零件图绘图软件包;12.工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儿童四肢巨大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2008年四肢高流量血管瘤连续病例72例。年龄3~30个月,平均(6.7±2.3)个月;体重为5.8~12.0kg,平均(6.52±1.86)kg。对72例高流量血管瘤行经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对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灌注博来霉素碘油乳剂,其中40例再加PVA栓塞。残余病灶再行博来霉素局部硬化注射治疗。结果72例高流量血管瘤中60例(83.3%)仅行动脉栓塞治疗,12例(16.7%)行动脉栓塞联合局部注射治疗。治疗后63例(87.5%)达治愈标准,9例(12.5%)好转,有效率100%。治疗结束后平均随访12.4个月,无复发病例。4例(5.6%)出现局部皮肤坏死,相应处理后好转。未出现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局部注射治疗儿童四肢血管瘤疗效好、安全、大多无瘢痕、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富血供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TACE治疗肝转移瘤129例,估计生存率并观察临床有效率及肿瘤碘油沉积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见畸形早显的肿瘤血管及丰富的肿瘤染色;6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3.6%和26.4%;临床有效率为68.2%(88/129),无进展率为23.3%(30/129);碘油沉积良好者(Ⅰ型+Ⅱ型)占80.9%(97/129)。结论TACE是肝转移瘤良好的治疗手段,区分出富血供肿瘤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并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8.
朱轲  曹建民 《工业加热》2010,(12):985-98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 超液化碘油乳剂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油聚集征象。血管瘤直径由术前为(9.3+2.2)cm到术后6、12个月时分别为(4.2+1.5)cm和(2.0+1.3)cm。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治疗后均获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相对安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12h内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溶栓,直接冠脉成形术和转院后急诊冠脉成形术治疗方法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1月-2005年12月来院的AMI12h内患者采取连续入组的方式分为溶栓治疗组(32例)和直接冠脉成形术治疗组(63例),以及外院转院于12h内行急诊冠脉成形术治疗组(25例),比较3组患者在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转归的差别。结果与直接冠脉成形术和转院后急诊冠脉成形术相比,溶栓组到院至再通时间间隔最短,分别平均为(1.1±0.2)h、(2.3±1.0)h和(2.1±1.1)h,(P<0.01),病死率(分别为6.3%、3.2%和4.0%)和1年后病死率(分别为12.5%、4.8%和8.0%)均未达统计学意义,溶栓组非致死性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分别为18.8%和4.5%,P<0.05)。结论AMI的救治关键是尽早开通罪犯血管,转院治疗也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患者行833次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7.3%。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率为6.8%。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为3.8%,无角膜溃疡,咀嚼肌无力约占2/3,复视占0.2%。结论PMC方法是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于疼痛累及第一支且高危的患者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