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刘俐 《治淮》1996,(10):29-30
80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呈快速增长的势头。到1990年底,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城市数量已增加到57座,其中地级城市23座,县级城市34座。城市总人口达4991万人,工业总产值2186亿元,分别占全流域片的27%和49%。城市化的进程,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但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城市用水与日俱增,水资  相似文献   

2.
杨登琴 《治淮》1998,(11):14-16
一、淮河流域的旱情 自70年代末期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出现了1977、1978、1986、1988、1991、1992、1994、1997年8个大旱年份。据统计,淮河80年代累计旱灾成灾面积25644万亩,平均每年成灾2564万亩,占耕地面积13%。而50、60、70年代旱灾成灾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7~  相似文献   

3.
许朗  欧真真 《中国水利》2012,(4):14-16,31
制定出合理实用的淮河流域旱灾治理技术,必须科学地划分出不同的抗旱技术发展区域。基于农业干旱的视角,通过对流域内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资料的分析,建立了分区的指标体系,最终将淮河流域分为5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区,以期为在流域内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旱灾治理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蒋永奎  尤琪  李令武 《治淮》2002,(9):12-13
宿州市地处安徽省北部,辖四县一区,土地面积9768km~2,耕地面积50多万hm~2,人口57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2%,农业在该市占重要位置。 建国以来,宿州市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先后开挖和治理河道74条,兴建水库83座,涵闸1140座,机电排灌站700多座,打机井5.3万眼。这些  相似文献   

5.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 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淮河流域35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Drecipitafion in- dex , SP1)分析了淮河流域近50年(1961 } 2010年)的年度干旱指数,并利用干旱发生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三项干旱指标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干旱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淮河流域以轻旱、中旱为主,重旱、特旱相对较少,有干旱发生面积有逐年递减而发生强度呈增强趋势。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水资源总量分析干旱的原因,并从开发水源、节约用水、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开展水土保持以及加快改革步伐几个方面提出了缓解旱情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流域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易旱地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易发春夏旱、夏旱、夏秋旱和春旱,发生频次依次降低;流域易发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发生频次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旱情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旱抗旱减灾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修正Z 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淮河流域39个站点1961—2013年逐日降雨量,根据国家干旱等级标准和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对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的界限值进行修正,采用小波分析,结合ARCGIS软件运用反距离权重法,对淮河流域干旱进行时空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总体趋势是干旱频率减弱。Z值在趋势变化上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90年代后Z值变化较为平缓,淮河流域的干旱情况有了一定好转。空间上,Z值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的分布较为分散,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干旱程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  相似文献   

9.
胡怀亮  李立新 《治淮》1995,(11):41-42
据1950~1991年42年旱灾情况统计,河南省淮河流域平均每年受旱面积1112.34万亩,平均成灾面积635.39万亩,无论是受旱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位居河南省其它流域之冠。旱灾的特点:一是发生频率高。42年间年年遭旱灾袭击,受  相似文献   

10.
基于GRACE卫星数据、MODIS数据和降水数据分析了2003—2016年淮河流域陆地水储量、植被指数和降水的多年时空变化,并探究标准化陆地水储量指数(SW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与条件植被指数(VCI)对流域干旱的指示性。结果表明:淮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微弱下降,植被覆盖率显著上升;SPI与VCI相关性较高,与SWSI变化较为一致;SWSI与SPI指示的不同等级干旱月份数量基本相当,明显小于VCI;SPI对淮河流域历史干旱存在漏报,VCI指示的干旱等级略偏高;SWSI整体表现较为良好,能够有效监测淮河流域旱情。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区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同时又是受水旱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地区。经过40多年的水利建设,淮河已初步拥有较完备的灌溉工程体系,同时淮河还具有利用外流域水资源等有利条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也将发展灌溉列为主要建设任务之一。淮河水利灌溉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淮河流域发展灌溉的重点地区是豫东、淮北平原。淮河是我国缺水地区之一,同时存在较严重的用水浪费,节水潜力大,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缺水矛盾,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吴本瑞 《治淮》1993,(2):15-18
淮河流域的水灾主要表现为洪、涝两种情况。洪灾是由受灾区域以外的来水造成的,一般淹没水深较大,往往会使城市和农村受到严重的损失。涝灾是因区域内的雨水过多、排水不及,或因上游洪水抢占河槽后内水无法外排(即所谓因洪致涝),造成的农田或居民区积水,使农业减产、居民生产和生活发生困难;长期积水也会造成房倒屋塌、交通中断的严重情况。对农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的冰雹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沛忠 《治淮》1995,(10):40-41
冰雹是淮河流域常见的破坏性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是降自于雹云的冰球状固体降水。民间俗称雹子、冰蛋、冷子,气象学名为冰雹。冰雹在雹云中形成要经过雹胚、冰丸、冰雹三个阶段。 雹云产生直径大于3厘米的灾害性冰雹的条件有:冰雹生长区(雹源)速度大于每秒15米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洪水、洪灾和干旱灾害特征,以及天气成因,揭示了交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旱涝分别为46和63次,平均5a发生1次极端早涝;梅雨期降水量的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因素;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或干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少英  朱宝玉 《治淮》1994,(10):17-19
长期以来,人们对淮河流域鲁西南平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该平原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山丘区不同。因而,弄清其水土流失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对淮河流域平原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宗道 《治淮》1989,(4):22-23
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七大流域的倒数第二位。水资源量年际、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每年汛期6~9月水量占全年的55%~85%,非汛期10月~次年5月占45~15%。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强  王飞 《中国水利》2005,(22):23-25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提出转变水污染防治思路,统一规划,明确责任,建立国家支持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结构性污染比重,设立环境保护税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飞  张婷 《中国水利》2012,(17):32-34,37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全面总结淮河水旱灾害的基础上,从易发灾害的地理因素、加剧灾害的历史缘由、催生灾害的经济动因以及触发灾害的人为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策略,为淮河进一步治理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方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及干旱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干旱风险管理及干旱预警的目的是通过对所研究区域干旱发生、发展规律分析和研究,应用由多种指标组成的干旱预警指标体系对干旱事件进行早期识别和可能的损失估计,以及风险评价,依据事先拟定的干旱等级及其标准,发布干旱开始、结束,干旱风险程度,干旱不同发展阶段的预警信息,为有关管理部门实施水利调度,防旱抗旱措施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农业干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作物根系层土壤含水率为基础建立了作物干旱指标模型,并综合考虑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引进敏感系数,建立了干旱等级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干旱的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等特征,并对黄河流域区域干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