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微反应器的微乳液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述了作为“微反应器”的微乳液体系研究,进展其中包括纳米粒子的制备,聚合反应,有机合成反应等;并阐明了微乳液各组分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种反相微乳液体系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两种稳定的CTAB/正丁醇/正己烷/水体系和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液体系,研究了微乳液组份的浓度和比例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比较了两种反相微乳液体系的三元相图,用“微反应器”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粉体,比较了HAP颗粒在X-射线衍射、TEM、SEM表征中的异同。两种体系都表明反向微乳液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变HAP的分散性和粒度大小。  相似文献   

3.
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的形成。用电导率测定方法 ,分析了多种因素对W /O(油包水 )型微乳液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探明了微乳液形成的较适宜条件。进一步通过DLS测试 ,分析了W /O型微乳液的“水池”直径与增溶水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崔萍  李先红  彭荣  赵燕萍 《化学世界》2007,48(1):53-55,13,63
借助改进的ε-β“鱼状”相图研究了蔗糖酯/醇/豆油/H2O四组分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研究体系随醇浓度的增加,微乳液类型发生WinsorⅠ→Ⅲ→Ⅱ的转变,由各相体积以及中相微乳液形成和消失时醇的浓度,可绘制ε-β“鱼状”相图,并计算各种参数;比较了不同醇类、不同电解质对体系微乳效率,界面膜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十六酸蔗糖酯和正己醇形成载药微乳体系时具有较高的增溶能力,形成单相微乳液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5.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替代传统表面活性剂构建微乳液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结构可设计;所制备的微乳液分为单相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其相图主要包括拟三元相图和“鱼状”相图;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如液滴尺寸、相互作用或极性等,可通过电化学技术、动态激光散射、小角X射线散射等技术来确定。此类微乳液可广泛应用于纳米粒子制备、聚合反应、金属离子萃取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相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用的微乳液相图——Winsor相图、δ-γ(T-γ)“鱼状”相图和ε-β“鱼状”相图的绘制方法、特点以及微乳液相关参数的计算等进行了介绍。Winsor相图直观简单,但提供的信息较少;δ-γ(T-γ)“鱼状”相图能得到微乳液组成的参数;ε-β“鱼状”相图则既能直观地观察到相态的变化,又能得到平衡界面膜的组成等性质。比较了三种相图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王玉林  杨效登 《浙江化工》2006,37(11):14-18
对常用的微乳液相图——winsor相图,δ-γ(T-γ)“鱼状”相图和ε-β“鱼状”相图——的绘制方法、相图特点以及微乳液相关参数的计算等进行了简要介绍。Winsor相图直观简单,但是提供的信息较少;δ-γ(T-γ)“鱼状”相图能得到微乳液组成的参数;ε-β“鱼状”相图则既能直观地观察到相态的变化,文能得到平衡界面膜的组成等性质。本文比较了三种相图的优缺点,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吕涯  丁杰 《上海化工》2012,37(8):3-8
均匀设计是安排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的良好方法,其回归分析结果可准确反映各试验参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利用均匀设计制备得到了性能优良的石蜡微乳液。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氧化蜡用量、各种乳化剂用量对石蜡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回归方程,并通过实验证明石蜡微乳化回归模型对实验数据的预报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肖凤娟  杨惠芳  顾业强 《硅酸盐通报》2005,24(6):109-111,115
制备了稳定的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四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研究了不同比例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对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绘制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三元相图,确定了微乳液法制取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最佳条件,用“微反应器”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仪、TEM、SEM和IR对羟基磷灰石的颗粒进行表征和分析表明:颗粒分散均匀,呈杆状,a轴尺寸为20~40nm左右,c轴尺寸为60~80nm。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变HAP的分散性和粒度大小。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油包水 (W/O)型微乳液进行了制备研究 ,探明了一定条件下W/O型微乳液中的最大增溶水量。进而利用W /O型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并用沉淀法制备Mg(OH) 2 Fe(OH) 3 复合氢氧化物 ,最后将此复合氢氧化物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晶化制得了纳米尖晶石型MgFe2 O4 。通过XRD、TEM及颜色测量 ,对纳米MgFe2 O4 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11.
微乳—沉淀法制备纳米尖晶石型MgFe2O4及表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首先对油包水(W/O)型微乳液进行了制备研究,探明了一定条件下W/O型微乳液中的最大增溶水量。进而利用W/O型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并用沉淀法制备Mg(OH)2-Fe(OH)3复合氢氧化物,最后将此复合氢氧化物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晶化制得了纳米尖晶石型MgFe2O4。通过XRD、TEM及颜色测量,对纳米MgFe2O4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张小燕  刘杰胜  黄世强 《粘接》2005,26(4):34-36
介绍了3种有机硅微乳液:聚二甲基硅氧烷微乳液、乙烯基硅氧烷与其他单体的共聚微乳液,以及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液,并介绍了有机硅微乳液的应用,微乳液聚合制备的有机硅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优异的渗透性和稳定性等。  相似文献   

13.
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微乳液的性质并将其与乳液做了对比,对微乳液的类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简要说明,概括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手段,并选取微乳液的部分应用展开介绍,最后对微乳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苯乙烯系乳液及其微乳液的特点,认为苯乙烯系微乳液是实现苯乙烯系乳液高功能化的重要途径。并详细阐述了水基高聚物微乳液的制造方法和主要特点。指出了苯乙烯系微乳液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微乳液(ME)是水、油、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微乳液粒径小,能自发形成,且具有优异的增溶作用,对增溶的成分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缓释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透皮吸收,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微乳液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活性成分的保存及输送体系,在化妆品、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微乳液及其形成机理;并简述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影响微乳液形成及性质的关键因素;概括了微乳液的性能优势,并简单介绍了几种特殊微乳液,包括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离子液体微乳液以及低共熔溶剂微乳液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最后,对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能为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提供参考,也为性能优异的功效化妆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液是现在有机硅助剂的主要应用形式。综述了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介绍了低变黄、亲水性和季铵化等再改性氨基硅油微乳液;指出了改性硅油微乳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氨基硅油改性及其微乳液制备中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W/O型微乳液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包封胰岛素(INS)的Tween 80-Span 80/乙醇/丁酸乙酯/水体系的W/O型微乳液。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选择了合适的微乳液组分包封INS。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O/W、W/O和B.C.区域。动态光散射测定了微乳液的粒径和多分散度。125I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了INS微乳液体外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微乳体系在水/乙醇(质量比为1.8∶1)的质量分数小于41%时形成W/O型微乳液,温度、盐度升高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微乳液粒径和多分散度分别为35~45 nm和0.29~0.37。pH的降低对微乳液粒径影响不大,而药物的加入使微乳液粒径略有减小。载药微乳液粒径在制备3 d后突降,以后的27 d内保持在37 nm左右。该载药微乳液在7.5 h后进入缓释阶段,40 h时INS的释放率为66.20%。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乳液的形成机理与结构类型,总结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乳化温度、体系酸碱度(pH)和无机盐对微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概括了微乳液在化妆品、食品和药品方面的应用。随着对微乳液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展望了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聚合物微乳液的制备以及聚合物微乳液的结构与性能特征,详细分析了聚合物微乳液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研发动态     
《有机硅材料》2010,24(2):124-12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 东华大学的彭鹤验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有机硅微乳液为种子乳液,合成了核壳型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该乳液的稳定性、成膜性和耐热性均明显优于纯丙乳液。乳胶粒的粒径为81.2nm,呈圆球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