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均  梁新腾 《特殊钢》2021,42(6):32-36
针对攀钢半钢冶炼转炉热源不足,废钢消耗偏低的问题,通过对转炉热平衡计算,得出了不同半钢条件下的理论废钢消耗量以及终点碳、温度与废钢消耗量的对应关系。通过采用半钢增硅+转炉碳质提温相结合的提温方式进行热补偿,以及采用优化造渣加料制度、降低出钢温度等技术措施后,终点钢水碳含量由0.048%提高到0.068%,转炉出钢温度由1658 ℃降低到1638 ℃,在吨钢辅料消耗更低的情况下,脱磷率平均提高1.1个百分点,废钢消耗由原来的38.9 kg/t提高到68.7 kg/t。  相似文献   

2.
转炉终点钢液过氧化不仅会造成合金收得率降低,冶炼成本增加,还会导致脱氧产物增多,钢液洁净度变差。因此,避免转炉终点钢液过氧化一直是工艺控制的重点。针对国内某特钢厂100 t转炉终点钢液过氧化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该厂平均废钢比高达26%,平均终点C含量仅有0.055%,平均终点温度为1 605℃。在未考虑炉内热平衡的前提下,采取高废钢配料导致了炉内热量不足,从而被迫采取补吹升温,引发终点碳、温度命中率低以及钢液过氧化现象。因此,本文基于该厂的原料条件,从优化炉料结构的维度出发,建立了最大废钢比计算模型,综合考虑原料条件来配加废钢,减少了需要补吹升温的炉次。模型应用后,转炉终点温度平均提高10℃,终点碳含量平均提高0.036%,钢液自由氧含量平均下降206.3×10-6,降本提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霍俊  舒宏富  杨克枝 《河南冶金》2021,29(5):4-6,30
某钢厂300 t转炉底吹系统改造后,在0.12 Nm3·min-1·t-1底吹强度下发现转炉终点碳氧积大幅降低,尤其是在炉役前期1000炉炉龄内的转炉终点平均碳氧积为0.0013.为考察其真实性,冶炼超低碳钢时对转炉终点碳、氧含量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并根据转炉烟气中CO体积含量计算CO分压,结合热力学原理,最终证实了转...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输出神经网络的转炉碳温控制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立红  刘浏  何平 《钢铁》2002,37(11):13-15,34
分析了转炉终点碳温控制时应采用的控制变量,采用标准差和中位数等方面对转炉冶炼输入变量进行前处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现场数据的神经网络训练样本进行降维处理,建立了基于双输出神经网络的转炉终点碳温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5.
马钢四钢轧300 t转炉底吹系统改造后,在炉役的前1000炉冶炼超低碳钢转炉终点碳氧积均值达到了0.0013.为了验证碳氧积的真实性,通过对此炉役同期生产的67炉超低碳钢转炉终点钢水及不脱氧出钢后钢包内钢水的碳、氧进行取样验证、转炉吹炼至平衡时烟气中CO浓度(体积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从理论上分析了在底吹惰性气体强度为0.12~0.20 m3/(min·t)时可以实现转炉终点碳氧积为0.0013.同时发现强底吹条件下生产超低碳钢,转炉出钢过程存在着降碳增氧的现象,且由于出钢过程的钢水温度下降,钢包钢水碳氧积均低于转炉终点碳氧积.  相似文献   

6.
何平  刘浏  赵进宣 《钢铁钒钛》2013,34(1):35-40
对转炉炼钢接近吹炼终点阶段的脱碳升温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据此建立了转炉补吹模型;采用线性统计回归自适应算法实现转炉补吹模型参数动态修正.结果表明:转炉吹炼后期补吹阶段的总脱碳氧效率与钢水中碳含量呈线性关系,建立的补吹自适应模型在转炉自动化炼钢终点控制中的精度和命中率方面满足了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7.
利用神经元网络建立了转炉终点碳温预报模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分类的方法 ,研究了转炉终点碳温预报模型的主要参数 ,并对神经元网络模型的结构、训练方法、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焦玉莉 《钢铁》2014,49(10):30-33
 在复吹转炉铁水消耗1 050 kg/t(钢),铁水磷质量分数小于0.150%条件下,采用单渣法高拉碳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实现了出钢碳质量分数大于0.40%,磷质量分数小于 0.020%。分析了高拉碳的操作控制难点是脱磷效率低、易喷溅和终点拉碳时机难以精确掌握。为此,对转炉操作抢位、氧压、底吹流量以及终点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枪位配合合适的底吹压力在提高脱磷效率的同时能有效控制喷溅;建立高碳出钢终点判断模型,能将碳命中率提高到90%以上。该工艺实施后,转炉终点游离氧保持在约100×10-6。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攀钢钒120 t复吹转炉冶炼低硫钢种(w(S)≤0.005%)时的回硫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原材料质量、脱硫后残余渣量及转炉渣性质是造成增硫的主要因素。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稳定脱硫能力、二次稠渣除渣、提高半钢质量,减少增碳剂用量、使用优质石英砂替代高硫造渣材料及优化转炉终点控制等具体措施,攀钢钒现具备小批量生产转炉终点w(S)≤0.005%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永智  郑颖 《包钢科技》2004,30(4):24-27
从转炉装入制度、造渣工艺、吹炼制度、后期处理、炉渣稠化和出钢几方面对冶炼重轨钢终点碳、温度、时间的控制进行了实际技术操作分析,论述了具体操作要点和实际效果.在保证高出钢碳的终点工艺下,操作关键是保碳前提下脱磷以及提温.通过优化转炉冶炼工艺,终点碳在0.06%~0.14%范围,能够保证终点磷和温度同时达标.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上分析了钢液增氮的热力学、动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BOF+RH双联吹氮冶炼钒氮钢试验。结果表明,转炉底吹、RH喷吹均能有效增加钢液氮含量。RH真空度两段式控制既能满足控氢要求又能实现钢液搬出时较高的氮含量。BOF+RH双联吹氮气工艺可以不加含氮合金冶炼钒氮微合金钢。  相似文献   

12.
转炉终点钢水残锰质量分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转炉终点生产数据和铁水成分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影响转炉终点钢水残锰含量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转炉终点碳含量和铁水硅含量对转炉终点钢水残锰含量及其收得率影响最大;提高转炉终渣碱度和终渣FeO含量对转炉终点钢水残锰含量及锰收得率产生不利影响。铁水初始锰含量升高有利于提高转炉终点钢水残锰含量,但锰的收得率反而下降;在高拉碳条件下转炉终点钢水温度对锰收得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分析了转炉终点控制对RH真空脱碳的影响,分析认为,冶炼超低碳钢时,转炉终点碳含量≥0.05%,需要进行RH强制脱碳;终点碳含量≤0.04%时,可以进行RH自然脱碳,也可以在出钢过程中进行最大810kg的微碳锰铁(锰含量80%)合金化操作。底吹氩2min降低钢水氧活度约190×10-6。没有底吹终点钢水碳含量不均匀,均匀性相差0.01%~0.02%。  相似文献   

14.
马钢超低硫钢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钢生产X70、X80管线钢为平台的超低硫钢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分别对转炉、LF精炼过程钢水硫含量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转炉吹炼过程增硫主要来自于铁水脱硫渣和废钢中带入的硫,LF炉深脱硫主要取决于钢包顶渣的控制和强搅脱硫的搅拌功。通过工艺调整,使生产X70、X80管线钢时LF炉终点w[S]可稳定控制在0.005 0%以下,平均w[S]为0.001 1%。  相似文献   

15.
张胤  刁望才  赵永军  徐涛 《包钢科技》2021,47(1):34-37,84
超低碳钢终点氧含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艺处理及最终产品质量。包钢金属制造公司对转炉冶炼过程底吹、副枪模型系统计算参数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冶炼过程底吹供气强度,加强底吹对熔池搅拌,同时针对超低碳钢制定了底吹供气模式。结果表明,采取以上工艺,能够降低终点氧含量,提高超低碳钢终点碳含量、温度、氧含量命中率,为后续工序提供较好的钢水条件。  相似文献   

16.
对抚顺新钢铁公司顶吹转炉复合吹炼改造前后冶炼工艺效果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顶底复合吹炼工艺在冶炼终点的碳、氧控制水平较好[终点碳含量为0.06%~0.10%时(质量分数,下同),碳氧积为0.0026~0.0029],终点炉渣组元结构组成方面较合理,终点钢水氮含量较低(约16×10-6)。采用复吹工艺后,转炉终...  相似文献   

17.
结合耐候钢的钢种特点,采用不加白灰的少渣冶炼方法,成功地开发出经济性冶炼含磷耐候钢的生产工艺,并分析了含磷耐候钢的经济性冶炼工艺对冶炼周期、终点磷含量、耗氧量、熔剂消耗、吹损的影响。实践表明,采用经济性冶炼含磷耐候钢工艺后,吹氧时间缩短1.14 min/炉,生产能力提高,成本明显降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吴巍  吴伟 《河南冶金》2007,15(5):3-4,15
分析了转炉冶炼轴承钢的优势,对转炉轴承钢氧含量、钛含量偏高和精炼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精确控制转炉吹炼终点,实现高碳低氧出钢、控制出钢下渣量成为转炉冶炼轴承钢的重要环节;在精炼方面,应加强钢包顶渣脱氧、保证一定的钢水[ALs]含量和提高氩气搅拌效果.  相似文献   

19.
智建国  吴伟  高琦  徐涛  罗海明  张晓峰 《钢铁》2020,55(7):72-77
 针对转炉冶炼存在的转炉前期化渣速度慢,冶炼终点钢水、炉渣氧化性高,终点磷含量控制不稳定等问题,利用炉渣熔化性测定、热力学平衡计算、炉渣矿相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0 t转炉造渣、供氧工艺。结果表明,转炉初期渣熔化温度为1 330 ℃,不利于转炉前期化渣;终渣熔化温度为1 200 ℃,不利于转炉后期的炉衬维护;终点钢水磷含量与渣钢间磷平衡值差距较大,说明转炉吹炼终点动力学条件不足;炉渣中游离氧化钙含量较高,有部分未熔化的石灰。通过优化转炉渣料加入顺序和数量,强化转炉终点氧枪枪位控制、底吹搅拌等技术措施,可获得较高的转炉终点脱磷率和渣-钢间磷分配比,使终点渣-钢间磷含量更接近平衡;终点炉渣发育良好,游离氧化钙含量适中。  相似文献   

20.
张贵玉  万雪峰  林东  彭飞  邹宗树 《钢铁》2006,41(9):23-25
结合本钢炉气分析在线系统,建立了应用物料平衡原理预测碳含量及根据反应平衡原理预测温度变化的转炉动态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熔池中的碳含量是炉气流量及CO和CO2分压的函数,其中初始碳含量的准确程度对模型的最终预测结果影响最大.熔池温度是碳含量及炉气中CO和CO2分压的函数,其中吹炼过程的平稳性是模型最终预测结果准确获得的保证.并应用本模型对1 530炉次的历史炉气数据进行了离线分析与终点检测结果的比较,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