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离子注入延长金属寿命离子注入是通过选定的高能离子束轰击基材,使基材在不改变几何尺寸的前提下,在近表层形成一种新的合金,以达到表面改性的“原子水平”表面处理技术。此技术常用来增强零件的耐磨性或耐蚀性,经离子注入表面改性后的零件,比以往任何工艺所形成的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新型的TITAN离子注入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TITAN源设计思想新颖,是DENNING源与MEVVA源的有机结合,它能给出气体离子,也能给出金属和气体的混合离子,在金属材料改性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笔者对该系统的技术特性及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用于强流离子注入的气体——金属弧离子注入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新型的TITAN离子注入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原理,TITAN源设计思想新颖,是DENNING源与MEVVA源的有机结合,它能给出气体离子,也能给出金属和气体的混合离子,在金属材料改性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笔者对该系统的技术特性及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前言本文叙述一种目前已在若干重要领域达到工业应用阶段的崭新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即离子注入法.运用这种方法,可将某些经过选择的原子以高能离子束的形式注入工件表面.迄今,这种方法因其对于改变半导体(如硅)的导电性能较之热扩散法更易于控制,已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目前,全世界用于这一目的的离子注入机大约有500台.产品则为大家  相似文献   

5.
离子注入最初应用于控制半导体材料的成份上。由于应用这一工艺往往能使许多金属材料获得用传统方法所不能得到的成分和结构,因此近年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快速凝固或急冷工艺类似,离子注入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N离子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N离子注入金属表面时温度对N原子深度分布的影响,在常温-460℃范围内N离子注入到α-Fe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深度分布显著依赖于注入温度和基体材料,随注入温度升高,α-Fe中N深度分布形态为准Gauss形、梯形和扩散形,并发现N注入存在“盲区”注入温度,N表观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完全偏离Arrhenius方程,在316L不锈钢中、N呈扩散形分布,其表面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与Arrhenius方程较吻合,通过Auger谱线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TEM组织分析,认为N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由离了注入混合作用、化学效应和热扩散作用中占主导地位者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两种评价离子注入体系耐蚀性能的电化学参数的测试方法:计算机解析充电曲线法和恒电量法。用这两种方法测定了用N~ 离子轰击表面分别镀有400(?)厚的Cr及Ni层的纯铁样片在30%KOH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从而探讨反冲注入对提高金属耐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SEM和慢正电子束分析(SPBA)方法研究了不同注量的多能氦离子注入和注氦后不同温度退火的多晶W中He相关缺陷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W材料中由多能氦离子注入引入的空位型缺陷数目随着He+注量的升高而增大;220℃退火引起注氦W样品中的间隙W原子与空位的复合,降低了材料中的空位型缺陷数目;450℃和650℃退火的注氦W材料中形成了He泡,He泡尺寸与退火温度有关,650℃退火的样品中观测到直径达600 nm的大尺寸He泡和孔洞结构。  相似文献   

9.
模具表面改性新技术--金属用离子注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具制造》2002,(3):57-57
早在195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已经开始研究用离子束轰击技术来改善半导体特性,六十年代,半导体器件生产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迫切要求寻找新的方法研制一些特殊用途的新型器件,于是兴起了离子注入技术。近20年来,在微处理机和计算机存储器的集成电路基片生产中,离子注入已经是半导体材料的一种标准掺杂方法,离子注入方法的可靠性、可控性和重复性使得这项工艺成为半导体工业的支柱。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科学家探索了离子束对金属的作用。他们早期的努力集中于离子注入技术对金属材料的摩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但不久就转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新的金属表层电渣加热技术,并在电渣主动加热和被动加热试验的基础上,对金属表层电渣加热过程的热电场传输现象进行了模拟研究.初步试验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金属表层电渣主动加热过程中,电极和被加热金属之间的高热源区使金属表层迅速升温,具有加热速度快、节能等特点,从而可为金属材料的复合和对金属进行表面处理时的加热方法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在金属表面注入耐蚀元素,可显著改善材料的耐蚀性能。氮是提高合金耐孔蚀性能的有效组分。它与合金中铬的综合作用很强。离子束混合可在薄膜基体界面上产生原子级混合,形成新的表面合金层,有利于提高基体金属的耐蚀性。本文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在奥氏体不锈钢上形成表层含氮合金。通过各种电化学测试  相似文献   

12.
针对非轴对称异型材挤压塑性流动及模腔研究的理论课题 ,借助于近代共形映射数学理论研究成果和塑性成形理论 ,建立椭圆型材精密挤压模腔和金属塑性流动的三维数学模型 ,由椭圆型材截面的偏心率参数变化 ,通过能量极值原理 ,进行挤压载荷比和优化模腔参数规律性分析 ,同时为精密快速实现椭圆型材挤压模腔CAD/CAM一体化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表层梯度结构广泛应用于工程材料,经表面强化技术处理后,零件表层结构呈梯度分布,可以改善零件的服役能力.综述了金属表层梯度微结构对力学性能和裂纹扩展的影响,从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角度,结合非均匀材料中裂纹的扩展行为,考虑了微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分析了梯度结构中影响裂纹扩展的因素.经表面强化后,材料表面晶粒细...  相似文献   

14.
炮弹弹体生产中,磁粉检测发现表层缺陷。经理化检验确认,表层及基体内缺陷处含有夹杂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确认夹杂物中含有冶炼过程中保护渣的成分。表层缺陷是冶炼过程中保护渣卷入钢坯,钢材轧制、弹体冲拔加工时夹杂物随金属变形,切削加工时暴露到表层形成的,通过磁粉检测可以发现剔除。在基体内未暴露的缺陷无有效的检测方法检验剔除。建议完善钢材质量评估和检验方法,冶炼时及时剔除质量有波动的钢锭,弹体加工中采用有效的检测技术,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基体缺陷的检验,以保证批量生产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5.
轴承钢氮离子注入层的显微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华 《金属热处理》2006,31(5):43-44
用TEM研究了ZGCr15轴承钢氮离子注入后显微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注入能量条件下,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注入层产生离子辐照损伤,位错密度增加,碳化物碎化,同时还形成弥散分布的γ'-Fe4N、ε-Fe2-3N、Cr2N等氮化物相及非晶态.  相似文献   

16.
17.
离子注入技术是60年代以来随着加速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它是通过加速器把某种元素的离子注入到人们所需要的材料表面,从而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能.FeSiAl合金具有很好的高频磁性能和高硬度,是较好的视频磁头材料,但与铁氧体材料比较,硬度及耐磨性仍较低.为了充分发挥FeSiAl合金的较高磁性能,进一步提高它的硬度及耐磨性,作者探索了离子注入技术对FeSiAl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预期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非晶,提高合金的硬度,改善其性能.  相似文献   

18.
对TiNi形状记忆合金N+离子注入后进行了XRD分析以及XPS分析.N+离子注入的能量为75keV,束流为16.3μA/cm2,注量分别为3×1017N+cm-2和8×1017N+cm-2,注入过程中温度低于200℃.XRD和XPS分析结果都表明N+离子注入试样后以TiN的形式存在;且由于离子注入时的真空度较低,在注入层的表面也形成了少量的TiO2;由于Ni的溅射系数比Ti的大,在试样XPS宽程扫描图中,没有出现Ni的信号.  相似文献   

19.
选用4种不同的N+注入剂量,即3×1017、6×1017、9×1017和2×1018cm-2,对Ti6Al4V合金进行离子注氮,使其表面形成一层改性层。通过俄歇电子能谱,分析了在钛基合金上注入不同剂量的氮离子后,其表面原子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最大浓度时的深度RP和最大相对浓度Cmax并不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无限增大,注入剂量超过9×1017cm-2后,最大浓度时的深度RP将向试样表面移动;注入剂量超过6×1017cm-2后,最大相对浓度Cmax将保持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20.
45钢表层渗铝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钢表面进行渗铝及退火处理,借助金相显微镜、能谱分析和硬度测量研究其性能变化,发现表面渗铝层退火处理前为径向生长的等轴晶,与基体有清晰分界;退火后,Fe原子扩散进入渗层,Al原子也向基体扩散,形成新的合金扩散层。退火前渗铝层硬度大于基体,退火后渗层硬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