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林译小说许多堪称名著名译。文章主要以《块肉余生述》解析林纾翻译中潜藏的文化策略,认为林纾的《块肉余生述》对西洋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与诠释契合时代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被认为超越了原作。  相似文献   

2.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翻译现象在林纾译文中并置出现,归化现象更为凸显。作为翻译现象,归化以文字形式体现于译文。因此,从话语修辞的角度观林纾翻译的归化现象不仅能重新梳理林纾翻译,而且可以借此探寻林纾翻译现象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4.
商务印书馆早年名声鹊起,效益奇丰。除教科书广为发行外,严复的汉译名著和林纾的翻译小说的出版,尤其是后者所带来的大规模品种,在商务印书馆的产业化运作下,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十几年间,在商务印书馆教科书之外的业务撑起了半边天,为商务印书馆品牌串红起到了功不可没之效。作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最后的古文家,林纾依托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推动下,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一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7.
林纾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大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达180多种,但他本人并不懂外语,这使笔者对其"翻译"产生了质疑。通过研读林纾的"翻译"及其相关资料,窃以为称林纾的"翻译"为整理或许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8.
林纾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大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达180多种,但他本人并不懂外语,这使笔者对其"翻译"产生了质疑.通过研读林纾的"翻译"及其相关资料,窃以为称林纾的"翻译"为整理或许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9.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10.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1.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纪念苍霞精舍(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创校名人林纾先生(1852—1924)诞辰160周年,推动21世纪林纾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工程学院拟于2012年秋与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一起举办“林纾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现正式面向海内外专家征集林纾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4.
翻译理论的文化学派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等因素操控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改写。从诗学的角度对林纾的《黑奴吁天录》译本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了中国晚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诗学和林纾的个人诗学观对其翻译行为的制约,进而分析了林纾的这一译作对晚睛社会诗学产生的影响。以上研究进一步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碰撞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纾不应作为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卫道士,他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家,尤其是林纾的翻译小说(下称"林译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开西文东渐之风气,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译介了一批世界文学名著,促进了我国的文学创作;用比较活泼自由的文言翻译小说,推动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林纾的翻译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而且通过翻译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行者之一。更重要的是,林译小说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一大批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刊首语     
2011年是近代福州巨人林纾诞辰159周年,也是林纾与末代帝师陈宝琛等闽绅共创“苍霞精舍”(即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办学115周年。  相似文献   

17.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家,其一生著作等身,横跨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涵盖翻译、古文、诗词、书画等诸多门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林纾与福建工程学院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把握林纾文化研究方向,推动林纾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福建工程学院拟于2014年10月11—12日举办林纾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此推动林纾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福建工程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真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18.
林纾除在翻译、古文等方面成就斐然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较深造诣。综观林纾主要的诗作及诗论,可以发现,在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借鉴方面,杜甫对其影响甚深。这种影响,贯穿于林纾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体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通、诗歌写作手法上的学习及诗歌理论的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林纾虽然具有极强的反西方列强意识,但他并不反对西学的输入。林纾对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所张扬的基本观念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对西学的某些观点也能予以审视和反思。但林纾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仍存在着理解上的肤浅与隔膜。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的曲折与艰难,有助于我们体味林纾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时特有的复杂心态和观念。  相似文献   

20.
以林纾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专案,对比20世纪80年代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振孙译本和《茶花女》英文版,专门从词汇入手,说明旧派的林纾其实并不“旧”,在林以古文笔调翻译的西方小说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新时代的讯息。林纾在译文中使用甚至创造了“新名词”,在计时方法上也表现了很强的时代感。不过这种欲新还旧的状态非林纾本人,而是时代赋予的,在那种更迭的时代里翻译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旧取舍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