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7,(10)
英语阅读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本文将从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材料选择、阅读技能训练及阅读动机激发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在英语学习中,"四会"即听、说、读、写,其中的听和说,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训练,相对而言比较熟悉,而阅读和写作到初中才进行训练,这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辅相成。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要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以读促写,加大阅读量,丰富知识,为英语写作积累素材,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技巧与水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当前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要理解听、说、读、写的关系,并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3)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小学英语阅读的教育和研究。英语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英语阅读。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当适当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信息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0)
<正>英语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重要,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体现了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1.英语阅读的重要性1.1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语感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感的培养尤其重要,语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面,决定着英语表达是否流利。语感包括阅读和说话,需要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语感是正确理解英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2)
<正>现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训练——能力——基础"这样一条主线,初中英语教学就是要紧紧抓住"训练"这一环节,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实用性、趣味性为指导,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4)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并且还提及要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本文旨在简单探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2)
<正>新课程改革大大促进了英语教学在高中教学阶段地位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技巧,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当下英语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度不高,阅读量和表达能力欠缺。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培养其写作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1.增强阅读量,丰富词汇储备高中英语课改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并具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活动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其他英语能力的关键。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实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5)
职高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词汇量少,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这也导致了职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差的问题较为普遍。然而,阅读是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