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郑州主城二七中心区为案例,阐述其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从区域发展SWOT分析、公共中心体系.总体定位、功能构成、交通支捧等方面探讨整体解决中心区综合难题的途径,同时,基于研究分析结论得出基于多重城市尺度的城市设计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正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阻碍。本文以重庆主城为例,在深入分析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内部矛盾及其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和供需平衡的交通发展思路,并从交通需求总量、交通方式结构、交通流量分布、道路通行能力四个方面系统性地给出城市中心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彭善祥  刘现斌  赵延峰 《规划师》2008,24(10):81-84
城市交通系统是促进各中心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曰照市在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期间,充分发挥交通对土地开发的带动作用,通过完善新旧中心区间的道路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积极的交通策略,促进“主城三区”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中心区发育与交通策略关系密切的现象,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城市中心区发育中的交通策略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从新中心培育、中小城市老中心生长、特大城市老中心分化等方面,提出了城市中心区不同发育阶段的交通优化策略,有利于城市中心区的合理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于连莉  王宁  牛雨 《规划师》2006,22(Z2):49-51
城市中心区是交通指向性集中的区域,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交通问题,导致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和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中心区中心职能的发挥.应通过有机疏解、调整土地使用功能,优化整合交通资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引导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向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地提出"纽带"主题,对项目地块在城市发展中将发挥的作用做出了寓意深刻、特色鲜明、十分适宜基地特征的概括。通过构筑无形和有形的纽带,赋予多湖中心区丰富的职能;通过构筑富有特点的纽带公园,与燕尾洲文化艺术中心共同打造金华主城最富有魅力的景观中心和最具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在突出老机场的肌理特征、建设富于诗意的公共场所、塑造具有鲜明形象特色与卓越服务功能的新中心方面,做出深入、有效、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应用“主城”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周一星  冯健 《城市规划》2002,26(8):46-50
近年来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城市规划中 ,引入了“主城”的概念。“主城”一般都包括了城市的主体建成区。本文以南京为例 ,说明主城是大城市中心区和近郊区的混合物 ,把城市中心区的功能赋予整个主城可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控产生一定的误导 ,在城市规划的圈层结构中 ,有必要保留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商务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地段往往背景交通已然很大,既有交通设施难有余量支撑商务区的交通需求.商务中心区特有的交通特点为交通规划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9.
王军伟  张贵凯  尹怀庭 《规划师》2007,23(10):64-66
准确、清晰的城市功能区定位,对合理引导该区及所在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及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河谷型城市功能区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内涵,适宜发展为城市的"绿心"、城市中心区的景观"客厅",为城市中心区市民提供大规模的休憩用地,发挥疏解中心区交通、居住功能的作用,可建设成河谷型城市的生态景观功能性复合区.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区交通特征与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双文 《山西建筑》2006,32(23):55-56
长治市城市中心区发展日趋成熟,鉴于交通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长治市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征和交通组织做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城市中心区交通现状和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归纳了城市中心区的主要交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以及合理组织交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厦门为研究案例,采用LBS画像大数据和人口与经济普查、居民出行调查等传统普查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职住静态分布和动态关联分析来认识厦门“岛内-岛外”的空间结构和运转特征,测度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空间绩效”并解释其成因机理.研究提出,大城市为应对“大城市病”而实施“多中心”战略,不仅需要在外围地区规划建设足够规模的新城或新城区,使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实现“多中心”,更需要维持组团之间合理的关联强度——如果外围组团的内循环比例提升,则“多中心”结构的“空间绩效”可望提升;而若跨区及向心的通勤比例很高,且以个体机动方式为主导,则原本良好的组团结构也会被瓦解.  相似文献   

12.
谢伟艺 《建筑师》2009,(4):119-120
在深入分析惠州土地利用及城市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惠州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以欧洲先进的“紧凑城市”理论为规划指导.提出高强度开发城市土地;推行一体化交通政策.完善各类交通衔接,以“分散的集中“引导城市结构向多中心组合城市结构模式转变等策略.以期引导惠州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步入可持续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楼森宇 《城市建筑》2013,(24):344-344,348
义乌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严重,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义乌市政府发展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义乌交通拥堵现状,开拓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在十余年前就提出了构建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政策主张,希冀以此缓解单中心城市结构导致的城市拥挤等问题.为了检验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上海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对上海的多中心结构进行了测度,指标分别采用分街道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岗位密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显示,上海基于居住和就业功能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且随着时间推移,单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明显,给下一步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探寻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原因,运用了住宅选址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上海实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最后就上海多中心结构的战略走向提出了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15.
Towards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olycentricit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s a planning concept. Subsequently a number of super/mega city regions began to adopt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ies, which are designed to facilitate more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eks to identify the main differences in application of polycentric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explore the major emerging thematic strands of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practice, as illustrated through an evaluation of master planning in eight super/mega city regions across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divergent interpretations of polycentricity in master plan-making practice and shows how plans have been adjusted to help deliver the idea of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polycentricity is relatively new in China, it has already become a normative approach used to determine future spatial structures. While there is an absence of an articulated rationality to ‘decide’ whether this is (or should be) an ‘ideal’ model, already it has gone beyond Western approaches of initially using polycentricity as an interpretative tool to describe urban realiti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更新的行政中心选址--以佛山市三水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中心搬迁能引导城市拓展,缓解旧城压力,但若不能与区域开发时机和城市经济实力相协调,就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给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佛山市三水区总体规划对行政中心选址的两个方案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开发成本与收益、交通联系、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为目标导向的方案一,即选择在江北建设行政中心.  相似文献   

17.
孙斌栋  郭睿  陈玉 《城市规划》2019,43(9):37-42,85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厘清哪种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助于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城市群空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陆地扫描全球人口数据库和欧洲航天局全球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城市实体,并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检验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劳均GDP和劳均GDP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助于促进城市群经济绩效的提高.未来空间规划应在发挥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要素在城市群中整体均衡分布,形成各城市协调发展、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阳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阴新明 《山西建筑》2007,33(5):57-58
结合阳泉市的城市发展,论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从而探求城市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控制和引导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功能结构布局,使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云  李景泽 《山西建筑》2012,38(29):42-44
在探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选择时,引入了交通配置模式概念,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的衔接涵盖其中。根据国际、国内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及与中心城交通系统的衔接方式,把卫星城与主城间客运交通配置模式概括为六类十八种,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间交通配置模式的确定内容和确定过程,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一个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邯郸市主城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机动化水平的提高,邯郸市主城区的道路交通同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邯郸市主城区道路交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