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二氧化氯对水中锰离子去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氧化/混凝工艺静态模拟试验,考察了二氧化氯对水中锰离子去除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试验表明,二氧化氯投加量、原水pH值、水中锰离子的初始浓度、预氧化时间和混凝剂投加量对除锰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原水锰离子质量浓度为5 mg/L时,氧化剂预氧最佳pH值为7~9,二氧化氯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0 mg/L,二氧化氯最佳预氧化时间分别为40 min,最佳混凝剂的投加量分别为2mg/L。二氧化氯对锰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90.8%  相似文献   

2.
西北某市地下水源水厂以消毒技术为核心净水工艺,对铁、锰、氨氮去除能力有限,出水安全隐患较高。以该厂原水水质特征为基础,以高锰酸钾氧化+砂滤工艺为手段,开展铁、锰、氨氮污染地下水处理试验,为水厂改造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锰、氨氮是案例水厂主要风险因子,超标率分别为85.5%、34.9%,预测最大负荷分别为0.452、0.95 mg/L,是国家标准的4.5倍和4.75倍;铁超标率为20%,预测最大为0.315 mg/L,略高于国家标准要求,风险相对较小;高锰酸钾氧化+砂滤工艺可应对锰、氨氮最大污染负荷分别为0.7 mg/L和1.1 mg/L,高于锰和氨氮的最大负荷预测值,可满足案例水厂净水安全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曝气生物滤池同步除铁锰和氨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双层陶粒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以受氨氮污染的原生铁锰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模拟微污染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的去除,分析了滤速变化对滤池中铁、锰和氨氮同步去除的影响及铁、锰和氨氮浓度沿滤层深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当滤速突然增加时,滤池经过2~3 d的培养后,出水铁、锰和氨氮均可达标;当滤速由0.74 m·h-1逐渐增加到3 m·h-1时,水中铁与氨氮的浓度一般都在滤层深度0.75 m处即可达标,但锰浓度达标的滤层深度却由0.75 m增加到1.60 m。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二氧化氯消毒剂对水的消毒效果,采用抽滤法,观察并测定二氧化氯对脱氯自来水中人工污染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研究结果发现:水中二氧化氯含量为9mg/L和6mg/L时,分别对  相似文献   

5.
预氧化剂强化去除太湖区地表水中铁锰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区地表水源水铁、锰含量高的问题,选择高锰酸盐、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三种预氧化剂对其进行除铁、锰的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投加质量浓度为0.45mg/L时,铁、锰的去除率分别为75%、85%,制水成本增加0.007元/t;采用二氧化氯预处理,其投加质量浓度为1.5mg/L时,铁、锰的去除率分别为75%、79%,制水成本增加0.093元/t;而过氧化氢投加质量浓度4mg/L时,铁、锰的去除率分别为66.7%、41.7%,在最佳投量下,过氧化氢增加制水成本为0.12元/t。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氢预氧化去除受污染地下水中铁、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过氧化氢投量、进水pH、预氧化时间及原水本底成分对过氧化氢预氧化去除长沙市近郊某镇受污染地下水中铁、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过氧化氢投加量为0.13 mg·L-1时,铁、锰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和25.6%;酸性环境有利于铁、锰的去除,当pH=5.01时,铁、锰的去除率达到最大的94.6%和48.0%;预氧化60 min,锰的去除率达到最大的56.2%,而铁的去除率随预氧化时间的增长无明显变化,保持在90%左右;原水本底成分对过氧化氢预氧化除锰的效果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源水突发性镍污染应急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水厂现行工艺对含镍污染原水进行处理,当原水中镍质量浓度超过0.03 mg/L时,经处理后无法保证镍去除达标。在水厂现有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高锰酸钾、助凝剂PAM和调节pH来强化镍的去除,试验结果表明,pH和高锰酸钾投加量是影响镍去除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最佳去除率方案:高锰酸钾投加量为1.5 mg/L,调节pH为9.5,PAC投加量为18 mg/L,PAM投加量为1.0 mg/L。在此条件下处理镍质量浓度为0.1 mg/L的原水,出水剩余镍为0.009 mg/L,去除率达到91%,同时该条件可使质量浓度<0.22 mg/L的镍污染原水处理后达标。高锰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可作为柳江沿岸水厂应对镍污染的一种有效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模拟水生产流程,研究不同氧化剂预氧化对北江原水消毒副产物(DBPs)前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1.5 mg/L时,COD_(Mn)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最高可达51.38%;投加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可以提高UV_(254)说的去除率;采用次氯酸钠作为预氧化剂,氯与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直接反应生成DBPs;氧化剂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去除三氯乙醛前体物,且随着投加量的增加,三氯甲烷去除率也随之增加;当高锰酸钾投加量达到1.5 mg/L时,三卤甲烷(THMs)总量达到最低,此时三氯甲烷及THMs去除率达到30%以上。从水质安全考虑,建议以北江原水为水源的水厂采用高锰酸钾或二氧化氯替代预氯化工艺。  相似文献   

9.
探索在复合载体中添加粉煤灰、麸皮,活性炭制备固定化小球,通过包埋铁锰氧化细菌(节杆菌),用于处理含铁锰的原水,并以水体中铁锰去除率为指标考察影响铁锰去除的各种因素,通过试验优化了固定化小球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菌体含量70 g/L,粉煤灰20 g/L,活性炭粉30 g/L,麸皮10 g/L,在此条件下制作的固定化小球作用于Mn2+、Fe2+质量浓度分别为30 mg/L、100 mg/L的原水,2 d后铁去除率为100%,7 d锰去除率为99.02%,显示出较好的除铁锰性能。固定化小球去除铁锰的较适宜pH为7,增加小球用量可进一步提高铁锰去除率。在一定范围内,提高Fe2+初始浓度可促进锰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子试验考察了进水pH、预氧化时间及原水本底成分对高锰酸钾、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去除受污染地下水中铁、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KMnO4及PPC预氧化时,进水无需调节pH便能取得较好的铁、锰去除效果;综合技术经济因素考虑,PPC及KMnO4的预氧化时间应定为10 min;原水本底成分极大地影...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中铁锰难以去除的问题,参照沈阳市某水厂的水质以人工配水进行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氧化法除铁锰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生物法除铁效果更好;当滤速由3 m/h提高到5 m/h时,对2种方法均有影响,对生物法的影响更大;铁的存在对于除锰滤柱是必要的,铁含量较高或者较低都不利于锰的去除,当Fe的质量浓度为3 mg/L时对锰的去除效果最好。出水水质达到GB 5749-2006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溶解氧变化对生物滤柱中氨氮、铁、锰去除效果的影响,将进水溶解氧从约10.5mg/L逐步降到7mg/L,本文考察了氨氮、铁、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溶解氧为约10.5mg/L时,出水氨氮、总铁、锰分别为0.050mg/L、0.065mg/L、0.022mg/L,氨氮、铁、锰分别主要在滤层的0~1.2m、0~0.4m、0~1.2m去除。当溶解氧降到约9mg/L、8mg/L、7mg/L时,出水总铁均低于0.1mg/L;出水锰先明显升高,后又降到了0.05mg/L以下;出水氨氮分别升高到0.17mg/L、0.41mg/L、0.61mg/L。溶解氧不足时,铁主要在溶解氧充足的上部滤层去除;锰氧化菌优先利用溶解氧氧化二价锰,并且锰的氧化速率没有明显降低;氨氮的氧化速率明显降低。生物滤柱可以在较低溶解氧条件下运行,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3.
以哈尔滨呼兰区某地含高浓度铁锰地下水为处理对象,模拟实际情况中突发性Fe~(2+)污染对成熟滤柱除锰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曝气失效,Fe~(2+)浓度增大,滤速增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曝气失效的滤柱受Fe~(2+)污染后,出水锰增加,恢复曝气,6d后滤柱恢复除锰能力,出水锰达标(锰含量小于0.1mg/L);Fe~(2+)浓度从0.58mg/L逐步增加至2.09mg/L时,滤柱出现出水锰不达标情况,恢复至上一浓度1.56mg/L时,经过4d,出水锰达标;滤速从1m/h逐渐增大到5m/h,出水锰不达标,恢复至上一速度4m/h,经过7d,出水锰达标。  相似文献   

14.
以珠江水为原水,采用微絮凝-大梯度磁滤工艺和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对原水进行处理,比较两工艺对水中COD_(Mn)、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的去除效果;并以次氯酸钠对处理后的水进行消毒,研究大梯度磁滤技术对消毒剂的减量及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絮凝-大梯度磁滤工艺对水中COD_(Mn)、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的处理效果显著,去除率分别为61.6%、99.9%和94.4%,明显优于传统给水处理工艺;次氯酸钠的投加量为3 mg/L时能满足GB5749-2006消毒要求,传统工艺则需要4 mg/L;消毒2 h时三卤甲烷生成量为3.80μg/L,比传统工艺低0.66μg/L;微絮凝-大梯度磁滤工艺对减少消毒剂的投加和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控制起到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处理技术》2021,47(7):126-130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下水中总铁浓度差别很大,考察了进水总铁升高对生物滤柱中锰、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总铁约1 mg/L,锰、氨氮分别约2、1.3 mg/L时,铁、锰、氨氮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总铁、锰、氨氮分别为0.077、0.041、0.032 mg/L;当进水总铁升高到约5、10 mg/L时,锰、氨氮的去除效果受到明显影响,但在稳定阶段,锰、氨氮又降到了国家标准以下。沿程分析发现,铁、氨氮均从滤层顶部开始去除,当二价铁全部氧化后锰开始去除;随着进水总铁的升高,锰、氨氮的去除区域均明显向下延伸。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絮凝一大梯度磁滤工艺对水中铁、铜、锰、锌、铅5种金属离子进行处理,并考察了该工艺的处理效果.当硫酸铝投加量为12 mg/L、Fe3O4投加量为15 mg/L、磁场强度为0.267 T、滤速50 m/h、絮凝时间为8 min、搅拌速度为150 r/min时,该工艺对铁、铜、铅3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  相似文献   

17.
秦湘 《江西化工》2013,(2):169-172
金坛市第三水厂以城市近郊钱资湖为水源,原水个别时段有机物含量较高,夏季高藻,有嗅味.而目前常规工艺处理能力无法应对,社会反响很大.中试试验对微滤系统在金坛第三水厂的应用进行考察,分别以滤池出水和预处理后气浮出水作为微滤进水,微滤系统膜通量分别为80L/m2/h、90L/m2/h、100L/m2/h,产水水质稳定,平均浊度0.1NTU,产水中总大肠菌群及细菌总数均未检出,水回收率大于96.1%.试验表明,原水的恰当预处理是保证后续膜滤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重点关注的是有机物和微生物对高通量膜滤系统的影响.高锰酸钾预氧化+粉炭投加+常规处理+微滤膜系统等工艺组合能够有效解决现存在有机物、高藻和嗅味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对湖水水质突变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锰酸钾去除地表水中锰的生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代替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预氯化,当原水中二价锰离子的质量浓度在0.3mg/L左右,pH值为7.2~7.5,水温在7~10℃时,投加0.8mg/L的高锰酸钾,7.0~8.0mg/L左右的碱式氯化铝(折合成Al2O3),滤后水锰的质量浓度均可达到国家指标要求不大于0.10mg/L,同时该方法对水中的氨氮、有机物也有一定的去除能力。而且能增强混凝效果,减少20%混凝剂投加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常规混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时存在的药剂成本高、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对比研究了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并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了浊度、UV254及CODMn去除率与流量、混凝剂投加量及预氧化剂投加量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研究了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预氧化-微涡流絮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在降低颗粒排斥力和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优于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结合Design-Expert软件预测值与验证实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流量为6.5 m3/h(絮凝时间为15.7 min)、PAC投加量为20.8 mg/L、KMnO4投加量为1.0 mg/L,此条件下浊度、UV254、CODMn去除率分别为90.69%、69.26%、67.99%。优化后的工艺可为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文琴  李绍秀  王志红 《净水技术》2010,29(5):22-25,41
微污染水源水中藻类大量繁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水厂面临着高藻期水处理困难。二氧化氯作为环境友好型消毒剂,用于饮用水净化预氧化除藻,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和藻毒素的效果、副产物的产生和除藻机理等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使副产物不超标的二氧化氯的投加量进行了讨论,对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现场制取二氧化氯的生产成本是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技术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