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后,对我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源计量作为能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双碳”的重要意义,分析南京市“十三五”能源计量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能源计量监管体系、科技创新、数据应用、培育示范单位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能源与交通的交替进步承载了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与文明延续。面对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利用交通资产能源化、交通用能绿色化途径可以有效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本文系统回顾了道路交通能源融合的发展历史,调研并分析了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交通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交通资产能源化潜力开发,以及交通系统智能化等推动道路交通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的需求与变化趋势。笔者在对我国道路交通风、光自然资源禀赋与用能需求自洽供给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参考路径,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最后,提出了技术与政策两方面建议:在技术方面,建议强化科技研发、推进产业链发展,助力技术创新与融合;在政策方面,建议完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支持探索市场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阐述能源计量在“双碳”工作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梳理现存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建立联动监管机制、深入推进能耗数据在线采集系统建设、加快完善能源计量标准体系、提升溯源和服务能力及加大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工作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的能源计量提供工作方向,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陈子仟  李丽华  全利 《包装工程》2024,(10):441-449
目的 致力于探索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数智化手段提升重庆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的功能性、便捷性和用户体验等,为乘客打造一个高效、舒适且互联互通的出行环境。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使用群体的需求与偏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重庆轨道交通公共设施,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结果分析确立指标权重。结果 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化工具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公共设施中,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和设计师等利用科学数据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精准满足乘客的功能性、文化性、情感性需求。结论 探索一套适用于重庆轨道交通的公共设施数智化设计方法。该方法着眼于乘客的真实需求,兼顾科技发展趋势,有效促进重庆轨道交通公共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促进交旅融合。相关研究也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5.
城市因人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而产生极大的能源消耗量,也是各类风险高度集聚的重点区域;能源和交通作为城市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融合发展对于城市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梳理了城市轨道交通与能源领域的低碳韧性发展现状,涵盖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与能源系统韧性评估及提升、储能系统安全防控及风险评估三方面;提出了地下空间支撑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构想,阐述了常态时期、极端条件下相应系统的运行模式;从环境、经济、社会角度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的潜在效益,展望了构想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解决思路。研究建议,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政策机制,推进多部门协同治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多能源融合系统科技创新体系,助力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低碳、安全、高效运行;推动城市电网和轨道交通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城市“生命线”工程韧性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但存在着能源效率低下、能源结构失配等严峻问题;评估能源发展水平并针对性地设计能源发展路径,对保障西北地区能源安全、提升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西北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深入剖析了区域的能源生产消费水平特征,明晰了能源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综合采用灰色预测方法、多元回归方法预测了2023—2030年的能源发展水平,据此完成了西北地区能源发展路径设计。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水平持续上升,但生产消费比例仍然远低于传统能源,经济、产业、技术问题对能源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建议,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相互融合为发展方向,采取持续推进供给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交流合作等发展途径,按照多主体协同方式,实施总体能源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能源转型实现西北地区绿色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特点给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及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构成挑战,因而面向未来的能源转型路径研究较为迫切。本文在梳理我国能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长期能源需求和转型趋势进行了预测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5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为5.56×109~5.96×109tce,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强度较2005年将下降77.6%~81.5%;能源相关CO2排放将在“十五五”时期达峰;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氢能及可再生燃料替代是降低能源CO2排放的主要技术措施,技术创新是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进一步从推进节能战略,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技术创新,统筹法制、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冷空调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在国家节能减排事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双碳"目标对行业而言是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将带来全产业生态链的革新和重构。技术创新是制冷空调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全行业应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以更加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品服务于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国家层面的"双碳"目标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也由此推动全行业早日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火力发电是中国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和CO2排放来源,火力发电行业的CO2减排是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探究“双碳”背景下中国火力发电技术发展路径,结合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发展历程以及中长期电力消费结构展望,预测中国火力发电技术将从注重高参数、高效率向调峰灵活性转变。针对超高参数火力发电技术、灵活性调峰技术,以及整合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联合循环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发现超高参数火力发电技术发展受限于耐高温材料,灵活性改造能有效延展火力发电技术的生命周期,认为IGCC/IGFC发电技术是兼具高效率、灵活性的洁净煤发电技术,并提出煤气(油)电一体化能源基地的应用场景。展望2060年,建议加强煤气化/净化技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IGFC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的研发,助力中国顺利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0.
陈伟达  钱婷婷 《工业工程》2024,36(1):112-119, 136

在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研究碳期货对风险规避型工程机械再制造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分别构建无碳期货情形和考虑碳期货情形下风险规避型再制造企业的生产决策模型;利用Kuhn-Tucker条件对模型求解,比较两种情形下的最优解;通过算例分析碳期货和风险规避系数对产量、企业效用、消费者剩余和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企业风险规避程度较高情形下,引入碳期货总是会增加新品产量和总产量,而再制品产量,在完全再制造策略下随之增加,部分再制造策略下随之减少。此外,企业风险规避程度较高时,考虑碳期货情形下的企业效用、消费者剩余和碳排放总量均高于不考虑碳期货情形。

  相似文献   

11.

碳足迹测量与估计是低碳供应链评估的重要指标,目前缺乏统一的碳足迹衡量标准与界限,同时传统的碳足迹测量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成本。因此,提出一种先核算后预测的两阶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估算方法。在第1阶段,电网物资供应链被划分为5个阶段,并构建相应的测算模型,实现对碳足迹的定量描述与评估;在第2阶段,以电缆产品作为碳源,构建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的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基于2020 ~ 2023年电网供应链的碳足迹管理数据进行了数值实验,预测准确率为99.3%。通过与BP神经网络和GABP神经网络构建的模型对比,证明模型的准确性与优越性,实现对碳足迹的有效核算与预测。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期间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双碳”既与经济调节、技术改进、政策引导有关,也与观念更新、文化发展有关。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目标,是当下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从“双碳”提出、国内外“双碳”现状、挑战机遇以及政策设计布局和可能或已经出现的误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全景展示了“双碳”目标下国内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所面临挑战、机遇和举措,提出新兴产业先天具有低碳化的优势,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没有传统高碳产业的历史包袱,能以较低成本走上低碳甚至零碳的发展方向,围绕零碳技术作出的全局性、系统性调整,同时认为光有传统技术还不够,还需要突破性、变革性技术,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并结合论述提出针对市场主体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新时代“双碳”目标下,如何构建林业类高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是当下培养“双碳”目标特殊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一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方法 本文重点探讨研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阐述新时期林业高校工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向。结果 通过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依托产教融合和就业牵引为导向,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知林爱林”的行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精准定位,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学科特色的林业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优势,致力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结论 “双碳”目标背景下,全面提高林业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未来的研究生培养中应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计量》2012,(2):6-7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工业和能源计量发展目标总的要求是: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满足国家能源监控的计量需求,工业企业的计量需求,以提高工业和能源计量工作有效性为抓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科技不断发展壮大,VR/AR科技成为前沿的科技之一,给红色文明的恢复与保存带来有力的科技保证,促进红色文明旅游的高速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解和剖析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和VR/AR科技融合发展的现象、含义及其趋势,进而研究其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逐渐凸显出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是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武汉东湖景区及其周边景点的文创产业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景区消费场景下旅游文创产品创新与发展路径;结合运营模式、文旅业态、历史文化、品牌IP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让文创产品富有文化品位和优良品质的发展路径,对促进东湖景区成为彰显楚风汉韵、滨湖休闲、文化多元的世界名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标准化在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指出在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下,标准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通过教育体系规范化、市场需求职业化及产业发展规模化等路径,加强标准化建设,并建议强化跨学科融合、构建智慧学习体系及推动国际合作,以加速可再生能源标准化人才培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8.
陈皓勇 《发电技术》2021,42(2):141-150
自“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提出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特别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些举措必将导致电源结构的重大调整。另一方面,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电力市场中各类负面事件接连不断,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与电源结构缺陷和电力市场设计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结合近期全球电力市场典型事故的介绍和原因分析,重点探讨了电源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安全风险和电能价值的多样化等问题,分析了电力市场体制机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电力定价和电力市场设计应建立在电能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的背景下,电能除了传统电力市场中的容量价值、电量价值,还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弹性价值等多种不同的价值,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双碳”目标下,石油化工产业计量迎来新的挑战与要求。计量机构应用数字化技术加强信息化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石油化工产业计量服务平台,通过搭建门户服务、提供检测服务线上管理推动计量检定工作服务模式转变,建设量值溯源体系,推动和展开多项前瞻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石油化工计量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决策分析,打造全周期、全产业链产业计量服务平台,为石油化工产业加强计量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推进标准化工作提供了顶层指引和根本遵循。本文系统、深入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与制造业融合应用相关国内外标准化发展现状,提炼总结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标准化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明确了以标准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赋能路径,最后从标准化顶层设计、标准化工作机制、关键标准研制、标准应用推广、标准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以标准助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