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由人是排球运动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于自由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统计一些相关比赛数据、查阅文献等,探析了自由人的选材依据和选材标准。  相似文献   

2.
从叙述时间和叙述视角两方面分析加缪小说《局外人》的叙事特色。作家选取独特的视角安排情节,情节发生在时间之中,时间蕴含在视角转移的过程里。《局外人》具有深邃的内涵,其文本结构也有着耐人寻味的不同寻常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英国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归家》,剧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与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剧情却充分显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点,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不可思议。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来找出他们反常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围绕李光头和刘镇群众,以夸张、嘲讽的方式和狂欢式的情绪言说着荒诞。但是,小说之荒诞是与客观真实结合在一起的,是以现实的荒诞为基础的,小说正是用荒诞叙说真实。  相似文献   

5.
《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滥殇之作,本文试从语言这一角度切入对其予以关照。该剧从语言着手,使之逐步与意义、逻辑分离,最后将语言自身分解,在这一过程中揭示出荒诞的意义并将之推向极致,实现了对荒诞的超凡表达。  相似文献   

6.
异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卡夫卡的《变形记》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人类社会生活全面异化的状况,而法国荒诞派戏剧家尤奈斯库的剧作《犀牛》在深刻的批判了纳粹化对人类造成的灾难的同时,也进一步的揭示出了"异化"这一主题。两部作品荒诞中见真实,真实中寓荒谬,形象地揭示了人的本能及无意识,展现了人的本质世界。  相似文献   

7.
分析比较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中"等待"意味,认为这两部作品不仅对当代的生存境遇进行了具有穿透力的揭示,而且还展现了包含在"等待"中相似的荒诞色彩,同时也说明了两位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对二战后法国以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约翰.福尔斯在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把人物作为阐述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把他们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他们注入不同的思想观念.文章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分析,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作家作品中的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9.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6次转世投胎,分别以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的视角洞察了西门屯50年间的社会变化,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关联.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运用荒诞主义叙事手法,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分析小说中荒诞性的表现,探析其原因所在,解读了荒诞背后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在伊拉克战争背景下,密室电影《活埋》在现实生活层面上描述了一个在伊拉克战争中发生的美国司机被伊拉克人绑架的事件,在政治层面上以反讽的手法表现了创作者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立场,在哲学层面上探寻了西方人基于个人主义而造成的生存困境,试图在最小的密室中浓缩对西方社会现实、历史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和关于公民社会的思想。认为霍布斯通过自然状态抹平一切人不平等的起点,给与了所有人同等的地位。霍布斯主张人们应该绝对地服从主权者,但这种服从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而不是一种寻求依赖的被奴役的服从,同时这种服从也只是存在于主权者确立了保护的合法权威的时候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发展逐步摆脱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羁绊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就其反映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内容已经渗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通过对文本的挖掘可知,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地位等相关信息。这对于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从全新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提升,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之否定关系等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大学》经典地位的确立,伴随着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它是儒家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大学》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尽管后儒围绕《大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义理上来看,对《大学》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新民”还是“亲民”以及“格物致知”的解释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海上钢琴师》独特的叙事方式、叙事手法的分析说明,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影片中深刻体会到现代文明为人类美好的理想所带来的灾难,进而彰显永恒的美永存心间,美好的生活离我们只有几步而已.期待人们改变生活,重新来过。  相似文献   

15.
《第22条军规》是美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小说之一,但是这部作品的意义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战争范畴,作者约瑟夫·海勒想借战争这一残酷而荒诞的极端形式来表现他眼中的美国社会,这在作品的题目、人物两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不认同“‘五四’时期胡适的人生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个人’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向”的观点 ,认为胡适在这一时期所提倡的以《易卜生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个人主义实际上只是他基于民族主义这一时代需要而“引进”的从而也是经过精心“曲解”的一种西方个人主义 ,它体现了一种试图以西方价值观来整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想努力 ,而稍后的《不朽》一文也只不过是这种思想的自觉努力的自然延伸而已 ,二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7.
日本漫画《多罗罗》在1969年和2007年先后被改编成动画和电影作品,在从漫画到动画再到电影的媒介转变过程中,编辑活动的改变和媒介特征的转化共同创造了不同媒介中的《多罗罗》文本。在对《多罗罗》从漫画到电影的过程的分析中,以电影和漫画的媒介属性为切入点,将动画作为过渡媒介,分析媒介转变过程中的编辑作用,并从编辑的视角对媒...  相似文献   

18.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掠夸瓜分的主要对象。根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国侵略者所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英国占据了香港,索赔巨款,攫取了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等特权,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从此“香港问题”成为一个历史问题,成为一个世纪问题。 “香港问题”历经清王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横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历时一百五十六年。其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超过其它同类的历史问题。 从《南京条约》到“一国两制”,“香港问题”历经沧桑。“香港问题”的产生,“香港问题”的维系,“香港问题”的解决,折射出中英两国在近现代史中,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多侧面。“香港问题”实际上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强盛。在解决“香港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方法,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英国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面前,顺应历史。中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将在香港升起,脱离中国政府管辖百余年的香港将正式回到祖国怀抱,“香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们对城市风貌的识别还大部分停留在表象,从信息传达的角度以人的生存经验作为依据,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对风貌的内涵和精神特质进行阐述,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市民生活三个方面去解读城市风貌。目的是为了把人放在为了存在、寻找存在感的环境下去理解城市风貌的意义。文中还结合铺岗村风貌传达设计实践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为研究城市风貌的表达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诗作的山水名篇,该诗的“象”都是意中之象,是经过诗人严格地主观选择才进入诗境中的。它们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愁、羁旅之苦、失意之悲、孤独之情。这些具有深厚联系的意中之象组合在一起,形成该诗的意中之境。意中之境是对意中之象的一种巨大超越,能开拓出无限的审美空间。通过对该诗的意中之境进行分析,可以见出诗人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因此,《宿建德江》也是一首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